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小屯的最後三次田野發掘
關燈
小
中
大
和皮革制品這些易腐爛的材料隻能辨别出輪廓的痕迹。
金屬零件、石塊和一些骨頭保留了許多世紀後仍未動,因而田野隊員可用就地素描和照相的方法進行較确切的記錄。
直到現在,M20仍是少量可據以研究古代中國“帶輪(?)”車輛曆史的最早的田野資料之一。
圖18 車馬葬坑位置分布圖 我在“帶輪”兩個字後加了個問号,是因為當M20揭開時,雖已發現四匹馬、三個人的殘骸和車輛的殘迹,但絲毫沒有輪的迹象。
田野記錄幸好得到妥善保存。
繼續研究了幾年後,一些考古學者和古物學家推論M20中包括雙輪馬車,但輪已被卸下,大概葬在别處,這與身首異處埋葬的習俗類似。
還是靠M20的辛勞發掘保護了車身主要結構的主要部件,可作為後來複原的基本資料。
在M20中,田野工作者發現了:(1)三個人骨架;(2)四匹馬骨架;(3)馬頭、馬身上的裝飾品碎片;(4)車身上的青銅裝置、車轅和車軸末端的青銅飾;(5)武器:三套戈、削和箭頭;(6)馬鈴;(7)鞭;(8)車轅和車軸的木架和皮帶的痕迹;(9)轭和衡;(10)一塊石璧和其他雜物。
在戰争期間和戰後很久,有五六位專家對M20出土的遺迹和遺物作了研究,但直到1970年,石璋如教授才根據他對這些原始資料的研究結果,出版了他的複原著作。
經他允許,我在此摘要加以介紹。
(6) 我不拟詳細闡述關于石璋如教授對車輛的複原和它在中國早期文化史研究中的意義。
我意識到近期有些發現在性質上與小屯M20相似。
詳細的比較能否證實石教授的複原,這是個有意思的考查。
不論如何,發掘和研究M20是個曆史的裡程碑,它是研究古代中國有輪車輛的開始。
石教授的複原顯示了M20中埋的車輛之一(圖19),有一個車轅和一個從靠近它的前端處懸吊的弓形車衡。
有兩個套在兩匹馬上的叉狀青銅轭系結在車衡兩邊。
兩匹馬在車轅的左、右側。
車軸、車轅和轭末端的裝飾物是青銅鑄造的。
雖然這些青銅車器發現時全部拆散,但它們明顯是在與兩匹馬拉的一輛車的原結構相關的适當位置上。
雖未發現車輪,但車軸肯定和車座埋在一起的。
這表明車軸不随車輪轉,而與車座構成一個整體。
圖19 車輛和馬頭的複原圖 更重要的證據是由同時代輪車的象形字提供的。
在甲骨文中有14個“車”字。
李孝定教授的字典中有此字(7),介紹了11個字樣(圖20)。
輪車這個象形字的字形可能變化很快,這與此期間車的實際結構的進步相一緻。
石教授認為,從小屯收集的考古資料看,至少能有兩種不同的輪車可以複原。
圖20 甲骨文中的車字 地下檔案庫(H127) 一般公認中央研究院主辦的安陽前後十五次發掘中的最高成就和最偉大的業績是H127的發現,這個在小屯發現的地下貯藏坑裡堆着數以千計的字甲。
這是在1936年6月12日發現的。
根據既定的日程,要在這天結束這次發掘工作。
這個第十三次發掘緊接在侯家莊三次成功發掘王陵之後。
6月中旬安陽的夏季是炎熱的,中午太陽曬得使人難以忍受,所以一般安排是夏季停止田野工作。
下面是6月12日發生的情況的記載: 本來預定的計劃,是6月12日結束。
但12日的下午4時,在H127坑中發現了許多龜版。
我們是5時半收工的,在一個半鐘頭的時間内,不過半立方公尺的土中,出了3760塊龜版,在量上說也很可觀了。
單為這一個坑,展限了一日工作,預于次日,竭竟日之力把它肅清,誰知事實遮沒了我們的想象,愉慰超過了我們的希冀。
坑中包含的埋葬物,并不是像平常那樣的簡單,遺物的排列,并不是像平常那樣的亂雜,不能以普通的方法,來處理這特殊的現象。
&hellip&hellip(8) 非常幸運,負責H127發掘的是王湘先生。
他除有長期從事安陽發掘的經驗外,還是最有獨創性的田野工作者之一。
王用延長的那一天額外的時間起取埋藏的龜版;當第二天太陽下山時,一天的工作隻取出了埋藏珍品的面上部分。
顯然,試圖一塊塊取出蔔骨不是妥當的方法。
全體田野考古工作者一緻認為應把它整塊地挖出來。
一經決定,就立即采用新的方法。
全體隊員一刻不停地工作,用了四晝夜的時間,将這一整塊埋藏珍品挖出來了。
同時把這一特殊情況報告給南京的研究所。
我作為考古組的負責人,即刻奔赴安陽處理這一事宜。
因為當時安陽沒有搬運這麼重的物品的現代設備,所以田野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如何把這重3噸多的埋藏檔案塊運走。
這個大塊被裝在用厚木闆做成的箱子裡,又用鐵條牢牢加固。
但用當地的方法移動一個重3噸多的木箱極為困難,更談不上把它運到火車站了。
雖然相距隻有幾英裡遠,但那時根本沒有公路,也沒有用動力牽引的搬運工具。
然而,由于我們田野考古工作者與當地發掘工人的集體智慧,主要依靠本地的工具和大批人力,最後終于解決了搬運問題。
那隻沉重的大木箱于7月4日運到了火車站。
又用了8天時間,于7月12日終于把H127出土的這件珍品安全運到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南京所址,供進一步更全面的研究。
這些刻字龜殼在地下堆積了三千年以後相互緊密地粘在一起。
董作賓的助手胡厚宣承擔了剝離它的任務。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動,胡厚宣指出“H127字甲的特點”有以下十個(9): (1)此坑甲骨文的時代為盤庚和武丁時期,特别是後者。
胡推斷這坑甲骨可能是武丁時貯藏後封閉的。
(2)絕大多數字甲仍保留原來用朱色書寫的痕迹,這明
金屬零件、石塊和一些骨頭保留了許多世紀後仍未動,因而田野隊員可用就地素描和照相的方法進行較确切的記錄。
直到現在,M20仍是少量可據以研究古代中國“帶輪(?)”車輛曆史的最早的田野資料之一。
圖18 車馬葬坑位置分布圖 我在“帶輪”兩個字後加了個問号,是因為當M20揭開時,雖已發現四匹馬、三個人的殘骸和車輛的殘迹,但絲毫沒有輪的迹象。
田野記錄幸好得到妥善保存。
繼續研究了幾年後,一些考古學者和古物學家推論M20中包括雙輪馬車,但輪已被卸下,大概葬在别處,這與身首異處埋葬的習俗類似。
還是靠M20的辛勞發掘保護了車身主要結構的主要部件,可作為後來複原的基本資料。
在M20中,田野工作者發現了:(1)三個人骨架;(2)四匹馬骨架;(3)馬頭、馬身上的裝飾品碎片;(4)車身上的青銅裝置、車轅和車軸末端的青銅飾;(5)武器:三套戈、削和箭頭;(6)馬鈴;(7)鞭;(8)車轅和車軸的木架和皮帶的痕迹;(9)轭和衡;(10)一塊石璧和其他雜物。
在戰争期間和戰後很久,有五六位專家對M20出土的遺迹和遺物作了研究,但直到1970年,石璋如教授才根據他對這些原始資料的研究結果,出版了他的複原著作。
經他允許,我在此摘要加以介紹。
(6) 我不拟詳細闡述關于石璋如教授對車輛的複原和它在中國早期文化史研究中的意義。
我意識到近期有些發現在性質上與小屯M20相似。
詳細的比較能否證實石教授的複原,這是個有意思的考查。
不論如何,發掘和研究M20是個曆史的裡程碑,它是研究古代中國有輪車輛的開始。
石教授的複原顯示了M20中埋的車輛之一(圖19),有一個車轅和一個從靠近它的前端處懸吊的弓形車衡。
有兩個套在兩匹馬上的叉狀青銅轭系結在車衡兩邊。
兩匹馬在車轅的左、右側。
車軸、車轅和轭末端的裝飾物是青銅鑄造的。
雖然這些青銅車器發現時全部拆散,但它們明顯是在與兩匹馬拉的一輛車的原結構相關的适當位置上。
雖未發現車輪,但車軸肯定和車座埋在一起的。
這表明車軸不随車輪轉,而與車座構成一個整體。
圖19 車輛和馬頭的複原圖 更重要的證據是由同時代輪車的象形字提供的。
在甲骨文中有14個“車”字。
李孝定教授的字典中有此字(7),介紹了11個字樣(圖20)。
輪車這個象形字的字形可能變化很快,這與此期間車的實際結構的進步相一緻。
石教授認為,從小屯收集的考古資料看,至少能有兩種不同的輪車可以複原。
圖20 甲骨文中的車字 地下檔案庫(H127) 一般公認中央研究院主辦的安陽前後十五次發掘中的最高成就和最偉大的業績是H127的發現,這個在小屯發現的地下貯藏坑裡堆着數以千計的字甲。
這是在1936年6月12日發現的。
根據既定的日程,要在這天結束這次發掘工作。
這個第十三次發掘緊接在侯家莊三次成功發掘王陵之後。
6月中旬安陽的夏季是炎熱的,中午太陽曬得使人難以忍受,所以一般安排是夏季停止田野工作。
下面是6月12日發生的情況的記載: 本來預定的計劃,是6月12日結束。
但12日的下午4時,在H127坑中發現了許多龜版。
我們是5時半收工的,在一個半鐘頭的時間内,不過半立方公尺的土中,出了3760塊龜版,在量上說也很可觀了。
單為這一個坑,展限了一日工作,預于次日,竭竟日之力把它肅清,誰知事實遮沒了我們的想象,愉慰超過了我們的希冀。
坑中包含的埋葬物,并不是像平常那樣的簡單,遺物的排列,并不是像平常那樣的亂雜,不能以普通的方法,來處理這特殊的現象。
&hellip&hellip(8) 非常幸運,負責H127發掘的是王湘先生。
他除有長期從事安陽發掘的經驗外,還是最有獨創性的田野工作者之一。
王用延長的那一天額外的時間起取埋藏的龜版;當第二天太陽下山時,一天的工作隻取出了埋藏珍品的面上部分。
顯然,試圖一塊塊取出蔔骨不是妥當的方法。
全體田野考古工作者一緻認為應把它整塊地挖出來。
一經決定,就立即采用新的方法。
全體隊員一刻不停地工作,用了四晝夜的時間,将這一整塊埋藏珍品挖出來了。
同時把這一特殊情況報告給南京的研究所。
我作為考古組的負責人,即刻奔赴安陽處理這一事宜。
因為當時安陽沒有搬運這麼重的物品的現代設備,所以田野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如何把這重3噸多的埋藏檔案塊運走。
這個大塊被裝在用厚木闆做成的箱子裡,又用鐵條牢牢加固。
但用當地的方法移動一個重3噸多的木箱極為困難,更談不上把它運到火車站了。
雖然相距隻有幾英裡遠,但那時根本沒有公路,也沒有用動力牽引的搬運工具。
然而,由于我們田野考古工作者與當地發掘工人的集體智慧,主要依靠本地的工具和大批人力,最後終于解決了搬運問題。
那隻沉重的大木箱于7月4日運到了火車站。
又用了8天時間,于7月12日終于把H127出土的這件珍品安全運到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南京所址,供進一步更全面的研究。
這些刻字龜殼在地下堆積了三千年以後相互緊密地粘在一起。
董作賓的助手胡厚宣承擔了剝離它的任務。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動,胡厚宣指出“H127字甲的特點”有以下十個(9): (1)此坑甲骨文的時代為盤庚和武丁時期,特别是後者。
胡推斷這坑甲骨可能是武丁時貯藏後封閉的。
(2)絕大多數字甲仍保留原來用朱色書寫的痕迹,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