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小屯的最後三次田野發掘
關燈
小
中
大
為具體說明在公元前2000年代的最後250年這一最初曆史時期中人們的實際生活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材料,當時中國文明正在創造中。
研究這個遺址出土的動物和陶器資料的專著和論文多年前都已發表。
在這裡我扼要地介紹一些研究成果。
德日進和楊鐘健在一篇關于哺乳動物殘骸的論文中,從被送到新生代研究室專門研究的,在最初幾次安陽發掘中收集的哺乳動物骨骼中,鑒定了24種(4)。
德日進和楊鑒定的24種幾乎可分為二十類:狗、熊、獾、虎、鲸、鼠、竹鼠、兔、貘、馬、豬、獐、鹿、四不像、殷羊、羊、牛、聖水牛、象、猴。
這兩位傑出的古生物學家最重要的推論之一是:安陽人(殷商時期)是勤勞的商人和農人,為經濟發展奮力工作。
另外,他們把捕獲到大獵物視為無上的功績。
這可以說明為什麼從殷墟發現的各類動物的遺骸是如此豐富和多種多樣。
兩位作者在已審核的哺乳動物中也辨識了三個明顯的類别:(1)本地的野生動物;(2)本地飼養的動物;(3)外地進的動物。
狸、熊、獾、虎、豹、鼠、竹鼠、兔、獐、鹿是本地的野生動物。
關于本地飼養的,作者指出有狗、羊、殷羊、四不像、牛、聖水牛,還包括猴。
明顯是外地進的動物,作者僅指出包括鲸、象、貘和一個小熊。
關于這一類,作者還指出:鲸骨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到處都可收集到。
而象和貘看來是從南方進的動物。
安陽和中國南方之間的廣泛貿易被殷墟發現的錫錠和大量麗蚌的殼證實。
這種厚實的珠蚌類(用作珍珠母)在中國北部自上更新世以來即已罕見,因而它可能是從長江流域帶到安陽來的。
作者以極淵博的知識讨論中國華北哺乳動物群的曆史,結尾時指出,聖水牛可能是中國史前早期畜養的動物,因水牛的祖先可上溯至更新紀。
不管怎樣,安陽最後三次發掘發現的聖水牛與牛一樣多,但它們是否作為犧牲儀式中的祭品還不能确定。
從後來幾次調查中得到的新資料,補進了在安陽發現的動物名單。
尤其重要的是孔雀骨,很清楚這是從南方來的。
另外,在最後幾次發掘中還發現了許多馬的遺骸。
我們研究植物群的計劃不幸失敗了。
在發掘中我們收集的木炭達幾千試管。
這重要的收集如果被德日進那樣的專家及時研究,能為安陽附近的殷商植物學研究提供珍貴的資料,并進而會得到一些關于這時期氣候環境的材料。
但這些收集物在戰争期間丢失了,對科學來說這是無可挽回的損失。
然而,我們的陶器收集比較幸運,我費了很大功夫把它們登記、分類和編目,最後整理成集。
我的關于安陽陶器的專論在1956年發表(5);它囊括了整個殷墟陶器群。
我将在第十一、十二章較詳細地論述這些陶器的技術和紋飾。
在這裡我簡要談談這些陶器的幾個主要特征。
登記的陶片總數近25萬片。
在這麼大的數目中,幾乎80%是最後三次在小屯出土的。
此時通過田野工作的經驗,全體隊員都熟悉了最新的分類标準。
安陽發掘一開始,王湘先生就負責收集陶器的特殊任務,他在離開這一工作去參加抗日戰争之前,已把包括田野收集的全部陶器分類表的報告完成了。
田野考古隊從令人興奮的侯家莊王陵發掘返回,并且獲得了大量的在那裡發現的珍貴白陶後,對殷商時期制陶技術和工藝的認識更深刻了;可以說全體考古隊員有足夠的關于典型殷商陶器的知識。
我從外觀上把它們分成以下四類: 除上述四類典型的殷商制品外,還有第五、六類,即黑陶和彩陶。
早就被認為是殷商時期典型陶器的白陶,從純技術觀點出發,收集者曾予以很高評價;但真正重大的發現是從前完全不為人知曉的硬陶,多數表面覆蓋了一薄層原始釉。
當第一次在報紙上公開發表這消息時,英國的老漢學家和博物家葉慈(PercevalYetts)教授立刻給我寫信,并把此事通知倫敦的皇家亞細亞學會。
我們的考古收集包括了幾件近于完整的白陶器皿和帶釉硬陶标本。
研究所的許多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些标本比那些較引人注意的在田野收集到的青銅器,包括王陵出土的巨大的青銅方鼎更有價值。
把B組的四、五兩項留作後面專章叙述,在本章最後我想談談安陽最後三次發掘的A組兩個重要而又未預料到的發現。
下面依次介紹它們。
車馬葬 古文字研究者早就知道商代已有帶輪的車。
在安陽發掘期間,很明顯用作兩輪車部件的青銅制的裝飾碎片在小屯的早期發掘中常有發現,而在侯家莊王陵發掘中也多次發現已散架的馬車。
所有這些是商代有帶輪馬車的主要标志,但對這重要的交通工具的原型進行任何有系統的複原幾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第十三次發掘的1936年4月13日,在小屯負責清理C區的高去尋教授才第一次發現一層夯土下有鮮紅漆痕标示的清晰的界線,這導緻了M20的發現。
這就是聞名的C74,在此距現在地面下0.8&mdash1公尺處發現了界線。
當清理了地面夯土層後,出現了一個2.9公尺×1.8公尺的長方形坑,即小屯著名的M20車馬葬坑,坑裡埋有完整的馬車和四匹馬,這個坑未被擾動過(圖17)。
圖17 小屯的車馬葬坑 M20僅是此區五個車馬葬坑中的一個,另外四個坑分别位于C72、C73、C120(圖18)。
鑒于這五個車馬坑相距很近,可能是按某種順序埋入的,這使石璋如在後來的研究中認識到它們是為具有一定目的的祭祀用的犧牲埋葬。
另外四個坑或被擾動,或被後來的建築破壞,僅M20保存較好。
然而當它被揭開時,發現上面的一層夯土和地下的潮濕損壞了人和動物骨骸的遺迹,像木架
研究這個遺址出土的動物和陶器資料的專著和論文多年前都已發表。
在這裡我扼要地介紹一些研究成果。
德日進和楊鐘健在一篇關于哺乳動物殘骸的論文中,從被送到新生代研究室專門研究的,在最初幾次安陽發掘中收集的哺乳動物骨骼中,鑒定了24種(4)。
德日進和楊鑒定的24種幾乎可分為二十類:狗、熊、獾、虎、鲸、鼠、竹鼠、兔、貘、馬、豬、獐、鹿、四不像、殷羊、羊、牛、聖水牛、象、猴。
這兩位傑出的古生物學家最重要的推論之一是:安陽人(殷商時期)是勤勞的商人和農人,為經濟發展奮力工作。
另外,他們把捕獲到大獵物視為無上的功績。
這可以說明為什麼從殷墟發現的各類動物的遺骸是如此豐富和多種多樣。
兩位作者在已審核的哺乳動物中也辨識了三個明顯的類别:(1)本地的野生動物;(2)本地飼養的動物;(3)外地進的動物。
狸、熊、獾、虎、豹、鼠、竹鼠、兔、獐、鹿是本地的野生動物。
關于本地飼養的,作者指出有狗、羊、殷羊、四不像、牛、聖水牛,還包括猴。
明顯是外地進的動物,作者僅指出包括鲸、象、貘和一個小熊。
關于這一類,作者還指出:鲸骨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到處都可收集到。
而象和貘看來是從南方進的動物。
安陽和中國南方之間的廣泛貿易被殷墟發現的錫錠和大量麗蚌的殼證實。
這種厚實的珠蚌類(用作珍珠母)在中國北部自上更新世以來即已罕見,因而它可能是從長江流域帶到安陽來的。
作者以極淵博的知識讨論中國華北哺乳動物群的曆史,結尾時指出,聖水牛可能是中國史前早期畜養的動物,因水牛的祖先可上溯至更新紀。
不管怎樣,安陽最後三次發掘發現的聖水牛與牛一樣多,但它們是否作為犧牲儀式中的祭品還不能确定。
從後來幾次調查中得到的新資料,補進了在安陽發現的動物名單。
尤其重要的是孔雀骨,很清楚這是從南方來的。
另外,在最後幾次發掘中還發現了許多馬的遺骸。
我們研究植物群的計劃不幸失敗了。
在發掘中我們收集的木炭達幾千試管。
這重要的收集如果被德日進那樣的專家及時研究,能為安陽附近的殷商植物學研究提供珍貴的資料,并進而會得到一些關于這時期氣候環境的材料。
但這些收集物在戰争期間丢失了,對科學來說這是無可挽回的損失。
然而,我們的陶器收集比較幸運,我費了很大功夫把它們登記、分類和編目,最後整理成集。
我的關于安陽陶器的專論在1956年發表(5);它囊括了整個殷墟陶器群。
我将在第十一、十二章較詳細地論述這些陶器的技術和紋飾。
在這裡我簡要談談這些陶器的幾個主要特征。
登記的陶片總數近25萬片。
在這麼大的數目中,幾乎80%是最後三次在小屯出土的。
此時通過田野工作的經驗,全體隊員都熟悉了最新的分類标準。
安陽發掘一開始,王湘先生就負責收集陶器的特殊任務,他在離開這一工作去參加抗日戰争之前,已把包括田野收集的全部陶器分類表的報告完成了。
田野考古隊從令人興奮的侯家莊王陵發掘返回,并且獲得了大量的在那裡發現的珍貴白陶後,對殷商時期制陶技術和工藝的認識更深刻了;可以說全體考古隊員有足夠的關于典型殷商陶器的知識。
我從外觀上把它們分成以下四類: 除上述四類典型的殷商制品外,還有第五、六類,即黑陶和彩陶。
早就被認為是殷商時期典型陶器的白陶,從純技術觀點出發,收集者曾予以很高評價;但真正重大的發現是從前完全不為人知曉的硬陶,多數表面覆蓋了一薄層原始釉。
當第一次在報紙上公開發表這消息時,英國的老漢學家和博物家葉慈(PercevalYetts)教授立刻給我寫信,并把此事通知倫敦的皇家亞細亞學會。
我們的考古收集包括了幾件近于完整的白陶器皿和帶釉硬陶标本。
研究所的許多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些标本比那些較引人注意的在田野收集到的青銅器,包括王陵出土的巨大的青銅方鼎更有價值。
把B組的四、五兩項留作後面專章叙述,在本章最後我想談談安陽最後三次發掘的A組兩個重要而又未預料到的發現。
下面依次介紹它們。
車馬葬 古文字研究者早就知道商代已有帶輪的車。
在安陽發掘期間,很明顯用作兩輪車部件的青銅制的裝飾碎片在小屯的早期發掘中常有發現,而在侯家莊王陵發掘中也多次發現已散架的馬車。
所有這些是商代有帶輪馬車的主要标志,但對這重要的交通工具的原型進行任何有系統的複原幾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第十三次發掘的1936年4月13日,在小屯負責清理C區的高去尋教授才第一次發現一層夯土下有鮮紅漆痕标示的清晰的界線,這導緻了M20的發現。
這就是聞名的C74,在此距現在地面下0.8&mdash1公尺處發現了界線。
當清理了地面夯土層後,出現了一個2.9公尺×1.8公尺的長方形坑,即小屯著名的M20車馬葬坑,坑裡埋有完整的馬車和四匹馬,這個坑未被擾動過(圖17)。
圖17 小屯的車馬葬坑 M20僅是此區五個車馬葬坑中的一個,另外四個坑分别位于C72、C73、C120(圖18)。
鑒于這五個車馬坑相距很近,可能是按某種順序埋入的,這使石璋如在後來的研究中認識到它們是為具有一定目的的祭祀用的犧牲埋葬。
另外四個坑或被擾動,或被後來的建築破壞,僅M20保存較好。
然而當它被揭開時,發現上面的一層夯土和地下的潮濕損壞了人和動物骨骸的遺迹,像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