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探索階段:甲骨文的搜集、考釋和初步研究
關燈
小
中
大
共十七代、三十一帝&hellip&hellip而甲骨文中記載的商王名稱、世系與司馬遷的記述最接近,另外兩部著作關于商朝世系數目的記載則是錯誤的。
上面提到的論著,代表了王在曆史和金石學的研究過程中專心于古文字探讨的精華。
直到現在,他的卓越貢獻基本上沒有任何改變。
三十七年後即1944年(應為1955年&mdash&mdash編者),董作賓寫《甲骨學五十年》(19)時,商朝先公先王的名稱、世系幾乎仍和王國維于1917年第一次考訂的一樣。
王國維緻力于此新的研究始于1915年,這一工作持續了十多年。
後來他仿效1900年死去的王懿榮,自沉于慈禧太後建造的頤和園昆明湖中,當時(1927年)他正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任教。
同一時代至少有五六個對此研究的進步作出了貢獻的中國金石學家。
在中國學者的貢獻中應特别注意兩本字典: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1921年出版),收可識字873個;商承祚的《殷虛文字類編》(1923年出版),收可識字789個。
這些字典達到了既把初學者引入甲骨學之門,又使這些新的文字知識傳播、擴大于中國的知識界的重要目的。
在結束這一章時,應談談章太炎的态度。
董作賓生動地記述了這位被他稱為阻礙這新發現的資料研究發展的“大敵”。
章被認為是那時最著名的金石學家,在政治上是個革命家,所以是個重要人物。
關于章太炎對甲骨文的态度董記述如下: 章太炎是那些不相信甲骨文并抨擊對其進行任何研究的學者之一。
他認為,“龜甲刻文不見于經史”;而龜甲乃“速朽之物”,不能長久,焉能埋于地下三千多年不腐爛;“龜甲文易作僞”,是最不可信的。
他還說羅振玉“非貞信之人”,那末他流傳的甲骨文也不可信。
(20) 據說章的看法,在安陽科學發掘證實這些新發現的甲骨蔔辭存在後,仍未改變。
有一件轶事有趣地記述了關于章太炎對待這些古代遺物,即殷代甲骨文的内心感受:“在章太炎作生日那天,他的弟子黃季剛送了一份禮物,是用紅紙包紮着的長方形東西,看去像一盒子點心。
過後章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部羅振玉寫的四卷本《殷虛書契前編》。
&hellip&hellip”轶事的結尾僅提到,他弟子的這份禮物沒被擲掉,而是放置在自己的床頭枕邊。
很顯然他真的讀了這些被他認為應判罪的假文字。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詳見本章末的叙述。
(2)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台北:大陸雜志社1955年版,第63頁。
(3)明義士的講稿未曾出版。
筆者的一位加拿大朋友送給我一份未标明頁數的抄本,其中第三部分标題是《甲骨文的買主》。
明義士的講稿是用中文寫的。
(4)關于初期日本人收集甲骨的情形,參看董作賓的《甲骨年表》,第20頁。
(5)筆者于1928年在芝加哥訪問伯索爾德·勞佛時,他特意将為自然曆史博物館搜集的甲骨拿給我看。
1937年筆者應邀去愛丁堡講學時,博物館的負責人以個人名義将館藏的甲骨收集品展出。
(6)1932&mdash1937年期間,明義士任齊魯大學教授,他的講稿顯然是這時寫的。
前面已提到,這份講稿未曾出版,但很多人見過這份講稿并加以引用。
(7)可以參看明義士早年的講稿。
(8)沙畹:《中國遠古時代的甲骨占蔔術(評介羅振玉的一本書)》,載《亞洲學刊》1911年第十七卷。
(9)方法斂:《中國原始文字考》,載《匹茨堡卡内基博物館論文集》第四卷,1906&mdash1907年。
(10)孫诒讓的《契文舉例》出版于1917年,全書分兩卷十章,上卷一至八章,計84頁;下卷僅九至十章,第九章“文字”占92頁,第十章僅3頁許,舉各種例證。
(11)據董作賓稱,《名原》一書後由上海千頃堂書局再版。
(12)董作賓的資料來源于羅振玉的名著《殷虛書契前編》的自序。
下面還要談到。
(13)《殷虛書契前編》第一版中有一方钤記,其大意為:“見張、杜、揚、許未見之字。
” (14)羅振玉之受孫诒讓的好處,看來乃屬事實,但羅從未公開承認。
民國初年,一些學者斷言羅振玉的《殷虛書契考釋》等主要著作實乃王國維之作。
關于《契文舉例》一書手稿初期的真相,至今仍是一個謎。
(15)羅振玉的自序中曆數了他本人對古物研究的貢獻。
王國維在後序中說,清朝在國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古文字研究方面;這門重要學科的奠基人是顧炎武,而羅振玉的《殷虛書契考釋》則為頂點。
(16)實際應為571個。
(17)羅振玉在這本書第六章的開始時說:“本章收錄的蔔辭條目僅限于可讀且完整者,不包括不完整、無法判讀者。
” (18)王國維:《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載《學術叢編》(1917年),再版于《觀堂集林》,第九卷。
王國維的世系表與下列三種文獻作了參照比較:司馬遷《史記》中的《殷本紀》、《三代世表》,班固《漢書》中的《古今人表》。
(19)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台北,大陸雜志社1955年版。
(20)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第63頁。
上面提到的論著,代表了王在曆史和金石學的研究過程中專心于古文字探讨的精華。
直到現在,他的卓越貢獻基本上沒有任何改變。
三十七年後即1944年(應為1955年&mdash&mdash編者),董作賓寫《甲骨學五十年》(19)時,商朝先公先王的名稱、世系幾乎仍和王國維于1917年第一次考訂的一樣。
王國維緻力于此新的研究始于1915年,這一工作持續了十多年。
後來他仿效1900年死去的王懿榮,自沉于慈禧太後建造的頤和園昆明湖中,當時(1927年)他正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任教。
同一時代至少有五六個對此研究的進步作出了貢獻的中國金石學家。
在中國學者的貢獻中應特别注意兩本字典: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1921年出版),收可識字873個;商承祚的《殷虛文字類編》(1923年出版),收可識字789個。
這些字典達到了既把初學者引入甲骨學之門,又使這些新的文字知識傳播、擴大于中國的知識界的重要目的。
在結束這一章時,應談談章太炎的态度。
董作賓生動地記述了這位被他稱為阻礙這新發現的資料研究發展的“大敵”。
章被認為是那時最著名的金石學家,在政治上是個革命家,所以是個重要人物。
關于章太炎對甲骨文的态度董記述如下: 章太炎是那些不相信甲骨文并抨擊對其進行任何研究的學者之一。
他認為,“龜甲刻文不見于經史”;而龜甲乃“速朽之物”,不能長久,焉能埋于地下三千多年不腐爛;“龜甲文易作僞”,是最不可信的。
他還說羅振玉“非貞信之人”,那末他流傳的甲骨文也不可信。
(20) 據說章的看法,在安陽科學發掘證實這些新發現的甲骨蔔辭存在後,仍未改變。
有一件轶事有趣地記述了關于章太炎對待這些古代遺物,即殷代甲骨文的内心感受:“在章太炎作生日那天,他的弟子黃季剛送了一份禮物,是用紅紙包紮着的長方形東西,看去像一盒子點心。
過後章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部羅振玉寫的四卷本《殷虛書契前編》。
&hellip&hellip”轶事的結尾僅提到,他弟子的這份禮物沒被擲掉,而是放置在自己的床頭枕邊。
很顯然他真的讀了這些被他認為應判罪的假文字。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詳見本章末的叙述。
(2)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台北:大陸雜志社1955年版,第63頁。
(3)明義士的講稿未曾出版。
筆者的一位加拿大朋友送給我一份未标明頁數的抄本,其中第三部分标題是《甲骨文的買主》。
明義士的講稿是用中文寫的。
(4)關于初期日本人收集甲骨的情形,參看董作賓的《甲骨年表》,第20頁。
(5)筆者于1928年在芝加哥訪問伯索爾德·勞佛時,他特意将為自然曆史博物館搜集的甲骨拿給我看。
1937年筆者應邀去愛丁堡講學時,博物館的負責人以個人名義将館藏的甲骨收集品展出。
(6)1932&mdash1937年期間,明義士任齊魯大學教授,他的講稿顯然是這時寫的。
前面已提到,這份講稿未曾出版,但很多人見過這份講稿并加以引用。
(7)可以參看明義士早年的講稿。
(8)沙畹:《中國遠古時代的甲骨占蔔術(評介羅振玉的一本書)》,載《亞洲學刊》1911年第十七卷。
(9)方法斂:《中國原始文字考》,載《匹茨堡卡内基博物館論文集》第四卷,1906&mdash1907年。
(10)孫诒讓的《契文舉例》出版于1917年,全書分兩卷十章,上卷一至八章,計84頁;下卷僅九至十章,第九章“文字”占92頁,第十章僅3頁許,舉各種例證。
(11)據董作賓稱,《名原》一書後由上海千頃堂書局再版。
(12)董作賓的資料來源于羅振玉的名著《殷虛書契前編》的自序。
下面還要談到。
(13)《殷虛書契前編》第一版中有一方钤記,其大意為:“見張、杜、揚、許未見之字。
” (14)羅振玉之受孫诒讓的好處,看來乃屬事實,但羅從未公開承認。
民國初年,一些學者斷言羅振玉的《殷虛書契考釋》等主要著作實乃王國維之作。
關于《契文舉例》一書手稿初期的真相,至今仍是一個謎。
(15)羅振玉的自序中曆數了他本人對古物研究的貢獻。
王國維在後序中說,清朝在國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古文字研究方面;這門重要學科的奠基人是顧炎武,而羅振玉的《殷虛書契考釋》則為頂點。
(16)實際應為571個。
(17)羅振玉在這本書第六章的開始時說:“本章收錄的蔔辭條目僅限于可讀且完整者,不包括不完整、無法判讀者。
” (18)王國維:《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載《學術叢編》(1917年),再版于《觀堂集林》,第九卷。
王國維的世系表與下列三種文獻作了參照比較:司馬遷《史記》中的《殷本紀》、《三代世表》,班固《漢書》中的《古今人表》。
(19)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台北,大陸雜志社1955年版。
(20)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