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探索階段:甲骨文的搜集、考釋和初步研究

關燈
雲藏龜·序》之疏略”。

    衆所周知,羅振玉與王國維,這兩個在這期間對中國學術界作出許多貢獻并産生巨大影響的傑出中國學者,都在日本僑居過一段時間。

    1911年的辛亥革命後不久,羅到了日本。

    而王僅在日本住過很短一段時間。

    在我看來,同日本人的接觸對他兩人都有極大促進,使他們探讨新觀點,喚醒了一直深埋于意識中的曆史和考古的熱忱。

    我不想誇大說這就是他們獻身于這種研究(它導緻了中國古文字學的一門新學科的創立)的主要動機,在他們所處的時代,當然可能還有作為動力的其他因素促使這兩位學者為此奮鬥了一生。

     在論述羅、王兩位先驅的研究情況之前,我想簡述一下中國學者,特别要詳細談談前面提到的孫诒讓對甲骨文的貢獻。

    孫是通過讀劉鹗的《鐵雲藏龜》後首次知曉甲骨文的。

    在1904年,即劉的著作出版一年後,孫便在他淵博的金文知識的基礎上,對個别甲骨文字開始了研究。

    他連續幹了兩個月,在逐漸積累的關于研究甲骨文筆記的基礎上寫成了《契文舉例》一書,但直到1917年才出版。

    這部使學者們了解甲骨文字結構和内容的最早著作,是根據單個字的功能的内容分類的。

    該書分曆法、貞蔔、蔔事、鬼神、蔔人、官氏、方國、文字等,其中關于文字部分幾乎占全書的50%。

    (10) 1905年至1906年,孫诒讓又出版了另一著作,即《名原》,這是他于1906年自費出版的(11)。

    書中孫說他的目的是追溯金文、甲骨文、周朝的石鼓文和貴州省岩刻文(當時推測為苗族的古代文字)的淵源。

    在這部著作中,孫以金文、甲骨文、石鼓文等和在許慎時仍流行的古籀文相比較。

    他拟通過比較研究,去發現《說文》9000餘字中重要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别詳述了數字的起源,并極精确地追溯了在中國語言裡出現過而仍繼續使用的各類數字。

    他繼而論證象形字的本義,把一些表示動植物的名詞用圖示歸入“象形”一類,如馬、牛、羊等字。

    在對每個字進行考釋時,他常引證金文和其他先秦古文字及在甲骨文中能找到的字,最後注出這些與《說文》的解釋相同與否。

     我們以後還會提到孫诒讓的著作,但現在要介紹另一位著名學者羅振玉。

    據董的編年史修訂本載,1902年至1903年,羅在劉鐵雲家中首次看到有字甲骨的墨拓(12),這給他以深刻印象,當時他說:“自漢以來小學家若張、杜、揚、許諸儒所不得見。

    ”(13)很顯然,他是通過劉鐵雲的介紹第一次知道這門新學問的。

     如上所言,這門新學問給羅以深刻的印象,他認為自己負有傳播、宣傳它的義務,使之成為中國古文字永久性的補充。

    他認識到,中國文字有三千多年的曆史,經曆了許多變化、更換和錯誤的解釋,實際上随着語言的變化很難認出這些在秦始皇以前就使用的文字的原形和特征。

    衆所周知,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的第六年(公元前215年),燒了許多書。

    另外在他統一的第一年就頒布了“一法度衡石丈尺。

    車同軌。

    書同文字”的诏令。

    随後是焚書坑儒的命令,焚燒了徐蔔筮、醫藥、種樹等書以外的其他大量書籍。

    大家也知道,漢朝初期努力複興古代文化,開始時的各種措施都帶有混合的性質。

    對古籍進行卓有成效的研究是在漢武帝(公元前140&mdash前86年)即位後才開始的。

    漢武帝頒布了整理古籍的诏令。

    這時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文字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先秦時流行的文字完全不同。

     為了恰如其分地評價在甲骨文發現後,特别是繼先驅者王懿榮、劉鐵雲、孫诒讓之後的一些學者的重要貢獻,對上述變化的曆史不必再作進一步探讨,重要的是要牢記這種變化的确發生了。

     在上面提到的林泰輔“以所作甲骨論著”郵寄羅振玉後,羅“乃以退食餘晷,盡發所藏墨拓,又從估人之來自中州者,博觀龜甲獸骨數千枚,選其尤殊者七百”,争分奪秒,努力不倦地進行考察,最後他取得了兩項重要成果。

     第一,他指出了甲骨确切出土地,即安陽市郊小屯村。

    此前,古董商把甲骨真正出土處當作商業秘密而隐瞞着。

    但羅振玉經過不斷的調查、周密的訪問和細心研究後,終于确定了甲骨真正出土處。

    第一章中已講到,1915年羅振玉訪問彰德府時寫了這次旅行的日記。

     第二,通過研究真正的甲骨文,羅振玉“又于刻辭中得殷帝王名谥十餘,乃恍然悟此蔔辭者,實為殷室王朝之遺物”。

    有了這些新的基本觀點,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寫了《殷商貞蔔文字考》一書。

    他自豪地聲明寫此書目的有三:“正史家之違失”、“考小學之源流”、“求古代之蔔法”。

    在序中他說:“凡林君之所未達,至是乃一一剖析明白。

    ”這部著作于1910年寫成,于同年6月由玉簡齋石印出版。

    據董的編年史載,羅振玉這部重要著作的目次如下: (一)考史 1.殷之都城 2.殷帝王之名谥 (二)正名 1.籀文即古文 2.古象形字因形示意,不拘筆畫 3.與金文相發明 4.糾正許書之違失 (三)蔔法 1.貞 2.契 3.灼 4.緻墨 5.兆坼 6.蔔辭 7.埋藏 8.骨蔔 (四)餘論 這部著作刊印時還帶有“自序”和“後識”。

    值得注意的是,在羅的第一部關于甲骨文的重要著述的序言中,他确認了幾個在追溯中國古文字的這一學科早期的複雜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曆史事實,特别是劉鐵雲、孫诒讓和羅振玉之間的相互關系。

    在序中羅承認道:“亡友孫仲容徵君亦考究其文字,以手稿見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