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探索階段:甲骨文的搜集、考釋和初步研究
關燈
小
中
大
璋也加入了搜集甲骨的行列。
據董的編年史記載,不久青島的威爾茨也參與搜購甲骨。
同時,在日本甚至掀起了一個更大規模搜集和研究甲骨文的熱潮(4)。
關于這期間所有各方面的搜集活動,董的編年史并未像對待私人挖掘活動一樣,全部加以囊括。
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實際上買賣甲骨多在古董商手中進行,這些人像大部分博物館搜集員一樣,善于秘密交易。
雖然如此,在董的編年史中,我們仍然能見到一些關于記述甲骨收集的重要條目,如: (1)1904&mdash1905年,範估賣給端方1000餘片甲骨、黃浚600片、徐枋1000片。
同時,庫壽齡購買許多甲骨殘片。
伯根買到70多片,轉贈濟南廣智學院,但其中大部分是僞造品。
金璋也收集了800片。
青島威爾茨得70餘片。
德國民俗博物院得700餘片。
另外還記載了天津新學書院藏有若幹,為王懿榮後代所贈。
(2)1909&mdash1910年,在林泰輔購買600多片甲骨的影響下,日本學者争先收集。
另一些日本學者得到3000多片。
(3)1910&mdash1911年,劉鐵雲在流放中死去。
據董的編年史記載,劉所收集的甲骨散落在不少人手中,包括羅振玉、哈同夫人、葉玉森、陳鐘凡及中央大學。
顯然,劉所收集的甲骨,或被賣掉,或被零星送掉。
董的編年史還講直到1926年商承祚從劉氏原收集的甲骨中得2500片。
(4)1914年,明義士開始搜集。
(5)1918年,日本研究甲骨文的先驅林泰輔親赴安陽購買了20片。
(6)1919年,在古董市場上出現大量的甲骨赝品。
(7)1922年,北京達古齋古玩商店以所藏甲骨捐贈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共463片。
(8)1927年,明義士購買了一大批甲骨。
這些搜集活動使北京、上海、山東濰縣、河南彰德府的古玩市場上出現了瘋狂的搶購。
因為大部分交易具有秘而不宣的性質,且又都是在本性貪婪的商人和愚昧無知的富人手中進行的,結果使大量的赝品進入市場。
這些赝品是在安陽、北京、濰縣、上海等地生産的。
不管怎樣,在開始時這些僞造品大概使商人交了好運。
在科學發掘開始以後的幾年中,筆者就在歐洲、美國的很多有名的博物館看到一些這樣的僞造品(5)。
對這些僞造品進行專門調查的董作賓竭力與這些人建立友誼,并成功地結識了一個僞造者。
此人系安陽的藍葆光,董說他是個“真正的天才”。
他是個吸鴉片者,僅在吸過鴉片興奮時才表演他的技藝,用在小屯找到的無字骨頭,在上刻字遂成與真品幾乎完全一樣的甲骨。
董還告訴我,藍葆光确實喜好僞造甲骨這類工作。
實際上他是個窮商人,出賣這些僞造品,隻得很少的錢。
僞造甲骨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擾亂了古玩市場,産生了兩個主要後果。
一方面,由于保守派學者虔誠地尊崇許慎《說文》的一千多年的權威,于是以這些僞造品為确鑿的證據說明所有甲骨文都是僞造的古文字,是一批冒牌學者為欺騙大衆而造出的。
另一方面,幾個有遠見卓識并研究過真的而非僞造的甲骨文的學者,為了探索區别甲骨真假标準而更發奮工作。
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先鋒是《甲骨研究》的作者明義士,他是加拿大的傳教士。
1914年,明義士第一次被派駐彰德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1&mdash1927年他又到彰德府。
他能通過當地的挖掘者就地了解甲骨的挖掘情況,并常到小屯詢問挖掘者掌握甲骨出土的信息(6)。
适當的職務與他的考古天才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他在外國學者這個小圈子裡對甲骨文研究作出特殊貢獻開辟了道路。
同時,中國的搜集者也增長了判斷和辨别真假甲骨文的能力。
總結以上關于甲骨文搜集活動的論述,可以說,從商業觀點來講,歐洲和美洲的搜集者有更多的考古意識,所以願付較高的價錢來購買這些新的珍品(7)。
但中國學者最先知道這些甲骨文的學術價值。
甲骨學的第二代人,包括許多學識淵博的學者,其著作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好評,這些我們在下面将要介紹。
甲骨文字的出版和研究 董的編年史列舉了1928年9月以前用漢文、日文、西文寫的關于甲骨文的書籍、論文、墨拓摹本及研究著作等110種。
其中書籍36本,内30本是中國學者寫的,4本是日本人寫的,其餘兩本是分别由一個美國人和一個加拿大人寫的。
在發表的74篇論文中,41篇是中國學者寫的,9篇是日本的漢學家寫的,有19篇是用英文寫的。
刊登在德文雜志上的有3篇,兩篇刊于法文雜志上,其中一篇是中國人寫的,一篇是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寫的。
沙畹在1911年寫了一篇關于前一年在北京出版的羅振玉的《殷商貞蔔文字考》一書的評論,向西方漢學家介紹了這本書的内容和作者(8)。
牧師方法斂的《中國原始文字考》在1906&mdash1907年出版,這是最早用外文寫的研究中國古文字的著作(9)。
用英文寫的其餘文章,大部分在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雜志上發表,都是金璋寫的。
他所寫的《象形文字的研究》一文,到1927年止,已在這雜志上連載了7篇。
同時,這期間的美國、德國、日本的漢學家也對這新發現的甲骨文的搜集和研究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在日本,雖論文不多,但研究熱潮迅速向深度發展。
日本學者的著作,特别是林泰輔和内藤虎次郎,對中國銘文研究産生了很大影響。
董的編年史中記載,1910年林泰輔将自己關于研究甲骨文的一篇論文寄給了羅振玉。
羅在這篇“援據赅博”的文章中多處寫了評注,以“補其曩日《鐵
據董的編年史記載,不久青島的威爾茨也參與搜購甲骨。
同時,在日本甚至掀起了一個更大規模搜集和研究甲骨文的熱潮(4)。
關于這期間所有各方面的搜集活動,董的編年史并未像對待私人挖掘活動一樣,全部加以囊括。
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實際上買賣甲骨多在古董商手中進行,這些人像大部分博物館搜集員一樣,善于秘密交易。
雖然如此,在董的編年史中,我們仍然能見到一些關于記述甲骨收集的重要條目,如: (1)1904&mdash1905年,範估賣給端方1000餘片甲骨、黃浚600片、徐枋1000片。
同時,庫壽齡購買許多甲骨殘片。
伯根買到70多片,轉贈濟南廣智學院,但其中大部分是僞造品。
金璋也收集了800片。
青島威爾茨得70餘片。
德國民俗博物院得700餘片。
另外還記載了天津新學書院藏有若幹,為王懿榮後代所贈。
(2)1909&mdash1910年,在林泰輔購買600多片甲骨的影響下,日本學者争先收集。
另一些日本學者得到3000多片。
(3)1910&mdash1911年,劉鐵雲在流放中死去。
據董的編年史記載,劉所收集的甲骨散落在不少人手中,包括羅振玉、哈同夫人、葉玉森、陳鐘凡及中央大學。
顯然,劉所收集的甲骨,或被賣掉,或被零星送掉。
董的編年史還講直到1926年商承祚從劉氏原收集的甲骨中得2500片。
(4)1914年,明義士開始搜集。
(5)1918年,日本研究甲骨文的先驅林泰輔親赴安陽購買了20片。
(6)1919年,在古董市場上出現大量的甲骨赝品。
(7)1922年,北京達古齋古玩商店以所藏甲骨捐贈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共463片。
(8)1927年,明義士購買了一大批甲骨。
這些搜集活動使北京、上海、山東濰縣、河南彰德府的古玩市場上出現了瘋狂的搶購。
因為大部分交易具有秘而不宣的性質,且又都是在本性貪婪的商人和愚昧無知的富人手中進行的,結果使大量的赝品進入市場。
這些赝品是在安陽、北京、濰縣、上海等地生産的。
不管怎樣,在開始時這些僞造品大概使商人交了好運。
在科學發掘開始以後的幾年中,筆者就在歐洲、美國的很多有名的博物館看到一些這樣的僞造品(5)。
對這些僞造品進行專門調查的董作賓竭力與這些人建立友誼,并成功地結識了一個僞造者。
此人系安陽的藍葆光,董說他是個“真正的天才”。
他是個吸鴉片者,僅在吸過鴉片興奮時才表演他的技藝,用在小屯找到的無字骨頭,在上刻字遂成與真品幾乎完全一樣的甲骨。
董還告訴我,藍葆光确實喜好僞造甲骨這類工作。
實際上他是個窮商人,出賣這些僞造品,隻得很少的錢。
僞造甲骨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擾亂了古玩市場,産生了兩個主要後果。
一方面,由于保守派學者虔誠地尊崇許慎《說文》的一千多年的權威,于是以這些僞造品為确鑿的證據說明所有甲骨文都是僞造的古文字,是一批冒牌學者為欺騙大衆而造出的。
另一方面,幾個有遠見卓識并研究過真的而非僞造的甲骨文的學者,為了探索區别甲骨真假标準而更發奮工作。
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先鋒是《甲骨研究》的作者明義士,他是加拿大的傳教士。
1914年,明義士第一次被派駐彰德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1&mdash1927年他又到彰德府。
他能通過當地的挖掘者就地了解甲骨的挖掘情況,并常到小屯詢問挖掘者掌握甲骨出土的信息(6)。
适當的職務與他的考古天才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他在外國學者這個小圈子裡對甲骨文研究作出特殊貢獻開辟了道路。
同時,中國的搜集者也增長了判斷和辨别真假甲骨文的能力。
總結以上關于甲骨文搜集活動的論述,可以說,從商業觀點來講,歐洲和美洲的搜集者有更多的考古意識,所以願付較高的價錢來購買這些新的珍品(7)。
但中國學者最先知道這些甲骨文的學術價值。
甲骨學的第二代人,包括許多學識淵博的學者,其著作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好評,這些我們在下面将要介紹。
甲骨文字的出版和研究 董的編年史列舉了1928年9月以前用漢文、日文、西文寫的關于甲骨文的書籍、論文、墨拓摹本及研究著作等110種。
其中書籍36本,内30本是中國學者寫的,4本是日本人寫的,其餘兩本是分别由一個美國人和一個加拿大人寫的。
在發表的74篇論文中,41篇是中國學者寫的,9篇是日本的漢學家寫的,有19篇是用英文寫的。
刊登在德文雜志上的有3篇,兩篇刊于法文雜志上,其中一篇是中國人寫的,一篇是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寫的。
沙畹在1911年寫了一篇關于前一年在北京出版的羅振玉的《殷商貞蔔文字考》一書的評論,向西方漢學家介紹了這本書的内容和作者(8)。
牧師方法斂的《中國原始文字考》在1906&mdash1907年出版,這是最早用外文寫的研究中國古文字的著作(9)。
用英文寫的其餘文章,大部分在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雜志上發表,都是金璋寫的。
他所寫的《象形文字的研究》一文,到1927年止,已在這雜志上連載了7篇。
同時,這期間的美國、德國、日本的漢學家也對這新發現的甲骨文的搜集和研究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在日本,雖論文不多,但研究熱潮迅速向深度發展。
日本學者的著作,特别是林泰輔和内藤虎次郎,對中國銘文研究産生了很大影響。
董的編年史中記載,1910年林泰輔将自己關于研究甲骨文的一篇論文寄給了羅振玉。
羅在這篇“援據赅博”的文章中多處寫了評注,以“補其曩日《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