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甲骨文:最初的發現及學術界的初步接觸

關燈
物的研究早就引起了西方漢學家的注意。

    在他的許多貢獻中,對古玉的研究特别著名。

    伯索爾德·勞佛是北美研究中國學術的先驅者之一,在他1912年出版的著名的關于玉的專著的序言中說:“由于吳的材料的巨大考古價值,我幾乎全部加以複述。

    ”他接着說:“吳大澂沒有被舊的桎梏所束縛,也未曾被他接受過的學術傳統所阻礙;他用清晰開放的頭腦,批判了注疏者對《周禮》、《古玉圖譜》及許多其他著作的錯誤解釋。

    他的常識指引他獲得他的先輩預想不到的新的顯著成果。

    &hellip&hellip”(4) 吳大澂的《古玉圖考》在1889年第一次出版。

    在這之前五年吳還出版了一部更重要的著作,即《說文古籀補》;這部專著可以說是作為清朝一個經學家的中國學者,在研究金石文字的基礎上所撰寫的第一部系統指出《說文》錯誤的著作。

    一部附卷《字說》也和《說文古籀補》同時出版。

    《字說》主要研究在金文中發現的約36個字,作者的解釋與《說文》論述完全不同,有的甚至是相反的。

    這些不同主要是針對對先秦文字字形的錯誤判斷和解釋。

    換句話說,金文提供的資料完全證明許慎的《說文》不是盡善盡美的權威性著作。

    這裡不再詳述其他實例,有興趣者可讀吳的原著。

    我想指出的是19世紀末期學術界的一般傾向。

    這個時期,在考據學和金石文字研究成果積累的基礎上,在乾隆、嘉慶(1736&mdash1820)學風的影響下,中國古文字學已發展到了一個急需尋找和研究新資料、新觀點的階段。

    此時,千餘年來《說文》加于中國知識界的桎梏已完全松弛乃至解脫。

     所以,當在這種傳統熏陶下的翰林院編修王懿榮(圖1)偶然看到甲骨文時,其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

    他馬上采取措施,收集這奇異的、從前無人知道的文字。

    王懿榮&mdash&mdash一位傑出的學者和政治家,其發現刻字甲骨的真實情況仍不清楚,甚至他發現甲骨的确切年代也不能說準(5)。

    但無需争論的是,他的收集活動開始于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以前。

    廣泛流傳的關于王懿榮劃時代發現的故事是從在他家發生的一場瘧疾開始的。

    主治醫師的藥方中有味藥是“陳龜版”,家庭的主人顯然也是位醫藥行家,所以當藥買回去時,他親自查看藥的全部成分。

    當他發現“龜版”上有古字,感到十分驚異。

    這些字他雖不認識,但立刻被吸引住,遂命仆人赴原藥店,把所有的“龜版”買回。

     圖1 福山王懿榮(文敏)先生像 這個故事的真實程度如何,至今無人能确定。

    但人們皆知王懿榮是第一個收集刻字甲骨的學者。

     我們見到的關于甲骨文最早發現的資料主要來源于董作賓。

    關于後來他在安陽發掘中起的作用将在後幾章中叙述。

    1928年當董作賓被派遣到可能作為考古遺址的安陽小屯調查時,他主要根據和小屯村民的談話,記錄了大量關于甲骨早期發現的史料。

    他在寫給主持單位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報告中,按年代順序簡要地把關于甲骨文發現、收集和研究的事件列成表,即後來于1930年出版的《甲骨年表》一書。

    在随後的安陽發掘過程中,董作賓繼續調查甲骨早期發現的情況,研究文字的記載,與早期的參與者座談。

    在1937年出版的《甲骨年表》修訂本中,董把一些與原來不同或相反的新資料都補充進去了(6)。

    因列入董作賓的編年史表中的最早記載涉及甲骨學上後來發生的事件以及各參與者彼此之間的關系,所以在這裡我拟簡要概述董關于第一年即1899年的五次記事。

    下面的叙事依據董的編年表(1937年版)。

     (1)董寫的1899年第一次記事:“先是,遠在本年以前,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北地濱洹河之農田中,即常有甲骨發現,小屯村人以為藥材,撿拾之,售于藥店謂之&lsquo龍骨&rsquo。

    村人有李成者,終其身,即以售&lsquo龍骨&rsquo為業,今已老死。

    所謂&lsquo龍骨&rsquo,多半皆為甲骨文字。

    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為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