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人格和思想

關燈
個小白兔的失蹤,生物史上不着一點痕迹,便感到生命的成就和毀壞實在太濫(《呐喊·兔和貓》);鑒于人力車夫扶助一個老女人,及其自我犧牲的精神,便悟到人類之有希望(《呐喊·一件小事》);鑒于漢字學習的艱難,全國文盲多的可怕,便大聲疾呼地說:漢字和大衆勢不兩立,必須改造,用新文字;看穿了孔教的專為統治者們和侵略者們所利用,而毅然說現在中國人民,對于孔子并無關系,并不親密。

     因之,魯迅的著作中,充滿着戰鬥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為勞苦大衆請命的精神。

     先說他的戰鬥精神。

    上面已經略略提過,因為他對于事物,是非分明,愛憎徹底,發為戰鬥,所向披靡。

    常說文人,“不但要以熱烈的憎,向&lsquo異己&rsquo者進攻,還得以熱烈的憎,向&lsquo死的說教者&rsquo抗戰。

    在現在這&lsquo可憐&rsquo的時代,能殺才能生,能憎才能愛,能生與愛,才能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mdash&mdash兩傷》)如果要舉例,如《鑄劍》(《故事新編》)、《這樣的戰士》(《野草》)便是。

     次說創造精神。

    創造精神是美的,戰鬥精神是力的,這二者互相關聯;美者必有力,力者必有美。

    所以上面所舉的《鑄劍》、《這樣的戰士》,也就是壯美的代表。

    魯迅是詩人,他的著作都充滿着美的創造精神,散文詩《野草》不待說,就是其餘也篇篇皆詩,尤其是短評,不但體裁風格,變化無窮,内容又無不精練而鋒利,深刻而明快,匕首似的刺入深際,反映社會政治的日常事變,使它毫無遁形,這些都是絕好的詩。

    有人說魯迅沒有長篇小說是件憾事,其實他是有三篇腹稿的,其中一篇是《楊貴妃》。

    他對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性格,對于盛唐的時代背景,以及宮室服飾、用具等等,統統考證研究得很詳細。

    他的寫法,曾經說給我聽過,系起于明皇被刺的一刹那間,從此倒回上去,把他的生平一幕一幕似的映出來。

    他說明皇和貴妃間的愛情早已衰歇了,不然何以會有七夕夜半,兩人密誓願世世為夫婦的情形呢?在愛情濃烈的時候,那裡會想到來世呢?他的知人論世,總是比别人深刻一層。

    這些腹稿,終于因為國難的嚴重,政治的腐敗,生活的不安定,沒有餘暇把它寫出,轉而至于寫那些匕首似的短評了。

     最後說到為勞苦大衆請命的精神。

    魯迅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文中說:“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又在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文中說: 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逐漸知道他們是畢生受着壓迫,很多苦痛&hellip&hellip後來我看到一些外國的小說,尤其是俄國,波蘭和巴爾幹諸小國的,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這許多和我們的勞苦大衆同一運命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為此而呼号,而戰鬥。

    而曆來所見的農村之類的景況,也更加分明地再現于我的眼前。

    偶然得到一個可寫文章的機會,便将所謂上流社會的堕落和下層社會的不幸,陸續用“短篇小說”的形式發表出來了。

     魯迅這些自述,完全真确,《阿Q正傳》便是一個代表作。

    他映寫了辛亥革命前夜的時代背景,農村的破産、失業、饑餓、榨取者和被榨取者的鬥争、土豪劣紳對于革命的厭惡、貪官污吏對于革命的投機,以及阿Q及周圍的人民對于革命的憧憬和模糊的認識,再穿插着革命的不徹底及其妥協精神、封建社會的崩潰。

    總之把所謂上流社會的堕落和下層社會的不幸,完全發表出來了,宜乎識者看了這篇寫實作品,認為世界的了。

     以上略述魯迅的著作。

     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

    出了魯迅這樣有偉大人格和偉大思想的人物,足夠增長我們民族的自信力了。

    我們要學習魯迅!我們要學習魯迅! 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