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人格和思想

關燈
魯迅是青年的導師,他的書不但為現代這一代的青年們所愛讀,我相信也将為第二代第三代&hellip&hellip青年們所愛讀。

    魯迅又是民族的文化鬥士,他暴露了民族性的缺點,揭發了曆史上的暗黑,為大衆人民開光明自由之路,獨自個首先沖鋒突擊。

    魯迅又是世界的文化鬥士,他的書已經為世界第一流文學家們所推許,例如法國羅曼·羅蘭見了《阿Q正傳》便稱贊道:“這是世界的。

    裡面許多譏諷語言,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阿Q那副憂愁的面孔。

    ”他的書國際間這樣馳名,蘇聯的翻譯尤其盛行,單是《阿Q正傳》便有好幾種譯本。

    日本也盛行,在魯迅逝世後不到半年,就出版了《大魯迅全集》七大冊。

    日本作家中間有些人本來是器小自慢的,獨對于魯迅作品的偉大,居然俯首承認,說是在他們中竟沒有一個人可以匹敵的。

    &hellip&hellip 魯迅的作品這樣偉大,其原因何在?我敢說,這是由于他的人格的偉大。

    說到他的人格,我們就得首先注意于各方面:他的學問的幅員是極其廣博的,不但于說明科學研究有素,于規範科學也涵養甚深,他學醫的時候,倫理學的成績有八十三分。

    他的日常生活是樸素的,始終維持着學生時代的生活。

    他的政治識見是特别優越,因為他觀察社會實在來得深刻。

    他的體力又是很強壯的。

    有人或許要問,他體力強壯,何以會患肺結核而死呢?這是因為經濟的壓迫,環境的艱困,工作的繁重,弄得積勞過度的緣故。

    他病重的時候,史沫特萊女士帶了在上海唯一的西洋肺病專家D醫師去診,他稱贊魯迅是最能夠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但宣告已經無希望,這要是在歐洲人,那早在五年以前死亡的了。

    因之,魯迅沒有請他開方,因為想他的醫學從歐洲學來,一定沒有學給死了五年的病人開方的法子。

    即此一端,便可證明魯迅的體力之強。

     現在說到他的人格的偉大和聖潔,可以從種種方面來看: 一是真誠。

    魯迅無論在求學,在做事,或在寫文章,都是處處認真,字字忠實,不肯有絲毫的苟且,不肯有一點馬馬虎虎,所以他說:“我的确時時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hellip&hellip”(《墳·寫在〈墳〉後面》)他痛恨“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

    在這路上,就證明着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滿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hellip&hellip”(《墳·論睜了眼看》)這個真誠,是他的人格的核心之一,也就是作品所以深刻的原因之一。

     二是摯愛。

    魯迅最富于情愛。

    他對于祖國對于民族的摯愛,是跟着研究人性和國民性問題的深切而越加熱烈,可是他的觀察和抉發病根卻越來得冷靜,“這好比一個醫道高明的醫師,遇到了平生最親愛的人,患着極度危險的痼疾,當仁不讓,見義勇為,一心要把他治好。

    試問這個醫師在這時候,是否極度冷靜地診察,還是蹦蹦跳跳,叫嚣不止呢?”(拙著《魯迅的生活》)他對于友人,尤其對于青年,愛護無所不至,不但是物質上多所資助,便是精神上也肯拼命服務,替他們看稿,改稿,介紹稿子,校對稿子,希望能出幾個有用人才。

    他說: &hellip&hellip我在過去的近十年中,費去的力氣實在也并不少,即使校對别人的譯著,也真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看下去,決不肯随便放過,敷衍作者和讀者的,并且毫不懷着有所利用的意思&hellip&hellip(《三閑集·魯迅譯著書目》) 魯迅這樣替人用力确乎不虛,因此成名的頗不乏人,固然也有吃力不讨好的,或是受騙的,魯迅卻泰然說道:“我不能因為一個人做了賊,就疑心一切的人。

    ”這是多麼偉大!這個摯愛是他人格的核心,也就是作品所以偉大的原因。

     三是堅貞。

    魯迅要想造出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