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亡友魯迅
關燈
小
中
大
的劣根性,這非有真冷靜不能辦到的;唯其仁,所以他的用心,全部照顧到那愁苦可憐的勞動社會的生活,描寫得極其逼真,而且靈動有力。
他的一支筆,從表面看,有時好像是冷冰冰的,而其實是藏着極大的同情,字中有淚的。
這非有真熱烈不能辦到的。
欲明此意,隻将《呐喊》中的《阿Q正傳》和《彷徨》中的《祝福》兩篇,比照對看便知。
魯迅又是言行一緻的人。
他的二百萬言以上的創作,任取一篇,固然都可以看出偉大的人格的反映,而他的五十六年的全生活,為民族的生存而奮鬥,至死不屈,也就是一篇天地間的至文&mdash&mdash一篇可泣可歌光明正大的至文,這仁智雙修言行一緻八個字,乃是魯迅之所以為魯迅! 有人以為魯迅多怒,好罵是一個缺點,罵他者和被罵者都不是他的敵手,實在不值得費這許多光陰,化這許多氣力去對付,所謂“割雞焉用牛刀”。
殊不知這正是魯迅的偉大之處。
他看準了缺點,就要憤怒,就要攻擊,甚而至于要輕蔑。
他的最近作《半夏小集》裡有這樣的話: 琪羅編輯聖·蒲孚的遺稿,名其一部為《我的毒》(MesPoisons);我從日譯本上,看見了這樣的一條: “明言着輕蔑什麼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
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mdash&mdash我在這裡說,也是多餘的。
” 誠然,“無毒不丈夫”,形諸筆墨,卻還不過是小毒。
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我從來不會看到魯迅有謾罵,倒是隻看見他的慎重。
他的罵人是極有分寸,适如其分,連用字都非常謹嚴,仿佛戥子秤過似的。
所謂“以直報怨”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他的慎重,我在此隻舉一個例,就可以概見其餘。
當一九二五年初,《京報副刊》征求“青年必讀書”,有許多人大開書目,陸續發表,連我也未能免俗,他呢?隻寫了十四個大字,叫做: 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
後面有附注(見《華蓋集》)。
可見自命為青年的導師的,不見得勝任愉快,而他的謹慎工夫,則真可為青年的領導。
又有人以為魯迅多疑,這是确的,他曾經有自白,例如《關于楊君襲來事件的辯正》(《集外集》)其一有雲: 現在我對于我那記事後半篇中神經過敏的推斷這幾段,應該注銷。
但以為那記事卻還可以存在:這是意外地發露了人對人&mdash&mdash至少是他對我我對他&mdash&mdash互相猜疑的真面目了。
又其二有雲: 今天接到一封信和一篇文稿,是楊君的朋友,也是我的學生做的,真摯而悲哀,使我看了很覺得慘然,自己感到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憤怒。
他已經陷入這樣的境地了,我還可以不趕緊來消除我那對于他的誤解麼? 然而舊社會上,另一方面的下劣兇殘,每每有出于他的猜疑之外的,這又從何說起呢!例如《記念劉和珍君》(《華蓋集續編》)所雲: &hellip&hellip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
&hellip&hellip 又有人以為魯迅長于世故,卻又有人以為他不通世故,其實都不盡然,隻是與時宜不合罷了。
他在《世故三昧》(《南腔北調集》)裡說得很明白: &hellip&hellip待到他們又在談着這事的時候,我便說出我的所見來,而不料大家竟笑容盡斂,不歡而散了,此後不和我談天者兩三月。
我事後才悟到打斷了他們的興緻,是不應該的。
這種使人掃興的事,那些更“&lsquo深于世故&rsquo而避開了&lsquo世&rsquo不談”者決不會做,而魯迅熱情難遏,偏要“說出”,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總之,魯迅是偉大的。
&hellip&hellip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八日魯迅逝世後十九日
他的一支筆,從表面看,有時好像是冷冰冰的,而其實是藏着極大的同情,字中有淚的。
這非有真熱烈不能辦到的。
欲明此意,隻将《呐喊》中的《阿Q正傳》和《彷徨》中的《祝福》兩篇,比照對看便知。
魯迅又是言行一緻的人。
他的二百萬言以上的創作,任取一篇,固然都可以看出偉大的人格的反映,而他的五十六年的全生活,為民族的生存而奮鬥,至死不屈,也就是一篇天地間的至文&mdash&mdash一篇可泣可歌光明正大的至文,這仁智雙修言行一緻八個字,乃是魯迅之所以為魯迅! 有人以為魯迅多怒,好罵是一個缺點,罵他者和被罵者都不是他的敵手,實在不值得費這許多光陰,化這許多氣力去對付,所謂“割雞焉用牛刀”。
殊不知這正是魯迅的偉大之處。
他看準了缺點,就要憤怒,就要攻擊,甚而至于要輕蔑。
他的最近作《半夏小集》裡有這樣的話: 琪羅編輯聖·蒲孚的遺稿,名其一部為《我的毒》(MesPoisons);我從日譯本上,看見了這樣的一條: “明言着輕蔑什麼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
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mdash&mdash我在這裡說,也是多餘的。
” 誠然,“無毒不丈夫”,形諸筆墨,卻還不過是小毒。
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我從來不會看到魯迅有謾罵,倒是隻看見他的慎重。
他的罵人是極有分寸,适如其分,連用字都非常謹嚴,仿佛戥子秤過似的。
所謂“以直報怨”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他的慎重,我在此隻舉一個例,就可以概見其餘。
當一九二五年初,《京報副刊》征求“青年必讀書”,有許多人大開書目,陸續發表,連我也未能免俗,他呢?隻寫了十四個大字,叫做: 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
後面有附注(見《華蓋集》)。
可見自命為青年的導師的,不見得勝任愉快,而他的謹慎工夫,則真可為青年的領導。
又有人以為魯迅多疑,這是确的,他曾經有自白,例如《關于楊君襲來事件的辯正》(《集外集》)其一有雲: 現在我對于我那記事後半篇中神經過敏的推斷這幾段,應該注銷。
但以為那記事卻還可以存在:這是意外地發露了人對人&mdash&mdash至少是他對我我對他&mdash&mdash互相猜疑的真面目了。
又其二有雲: 今天接到一封信和一篇文稿,是楊君的朋友,也是我的學生做的,真摯而悲哀,使我看了很覺得慘然,自己感到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憤怒。
他已經陷入這樣的境地了,我還可以不趕緊來消除我那對于他的誤解麼? 然而舊社會上,另一方面的下劣兇殘,每每有出于他的猜疑之外的,這又從何說起呢!例如《記念劉和珍君》(《華蓋集續編》)所雲: &hellip&hellip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
&hellip&hellip 又有人以為魯迅長于世故,卻又有人以為他不通世故,其實都不盡然,隻是與時宜不合罷了。
他在《世故三昧》(《南腔北調集》)裡說得很明白: &hellip&hellip待到他們又在談着這事的時候,我便說出我的所見來,而不料大家竟笑容盡斂,不歡而散了,此後不和我談天者兩三月。
我事後才悟到打斷了他們的興緻,是不應該的。
這種使人掃興的事,那些更“&lsquo深于世故&rsquo而避開了&lsquo世&rsquo不談”者決不會做,而魯迅熱情難遏,偏要“說出”,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總之,魯迅是偉大的。
&hellip&hellip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八日魯迅逝世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