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病死
關燈
小
中
大
境的寂寞,(二)精力的剝削,(三)經濟的壓迫,而以這第(三)為最大的緻命傷。
他大病中所以不請D醫開方,大病後之不轉地療養,“何時行與何處去”始終躊躇着,就是為了這經濟的壓迫。
魯迅畢生為反帝反封建而奮鬥,淡泊自甘,痛惡權勢,受禁锢而不悔,受圍攻而不屈,受誣蔑不知若幹次。
翻譯幾本科學的文藝理論,就誣他得了蘇聯的盧布;出版一本《南腔北調集》,就誣他得了日本萬金,意在賣國,稱為漢奸;愛羅先珂從中國到德國,說了些中國的黑暗,北洋軍閥的黑暗,就說這些宣傳,受之于他,因為他的女人是日本人,所以給日本人出力;給一個毫不相幹的女士做了一篇《淑姿的信》序,就說她是他的小姨;“一·二八”戰事驟起,寓所突陷火線中,得日本人内山完造設法,才避居于其英租界支店的樓上幾天,就說他托庇于日本間諜。
魯迅對這些誣蔑,能夠憤而安之,“細嚼黃連而不皺眉”。
惟獨在病勢沉重之際,對于抗日的統一戰線的态度,因為有人誣陷他,則不能不扶病明白答複,主張不分派别,一緻聯合來抗日的。
他說:“我贊成一切文學家任何派别的文學家,在抗日的口号之下統一起來的主張”。
“我以為文藝家在抗日問題上的聯合是無條件的,隻要他不是漢奸,願意或贊成抗日,則不論叫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鴛鴦蝴蝶都無妨。
”“我以為在抗日戰線上是任何抗日力量都應當歡迎的。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他又在《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且介亭雜文末編》附集),強調為了民族生存上,非和日本侵略者決戰不可。
“因為現在中國最大的問題,人人所共的問題,是民族生存的問題。
&hellip&hellip而中國的唯一的出路,是全國一緻對日的民族革命戰争。
”果然,他的文字的感召力極強,所以死後不到一年,偉大的神聖的全面抗戰開始了! 魯迅之喪,我雖挂名為治喪委員之一,卻是未能實際趕到參加。
景宋曾寄給我一大套喪儀的照片,大約有三四十張,我看了下淚。
關于喪儀的盛況,是有一種特色的,報章雜志上都記載得很詳,現在取其叙述簡單的内山完造(他也是治喪委員之一)的《魯迅先生》文中一二節如下: &hellip&hellip二十日和二十一日在萬國殡儀館瞻仰遺容的期間,有一萬人光景從朝到晚作着長蛇形的行列。
二十二日出殡,雖說是下午兩點鐘,可是從早晨就開始擁塞進來的群衆,圍繞着遺體,幾乎連出殡的走路都沒有的。
誰也沒有下過命令,沒有做過邀請,也沒有預先約好,而送葬的行列,卻有六千人光景的大衆,而且差不多全是青年的男人和少年。
旗子挽聯,都是棉布的;拿花圈的也罷,拿旗子挽聯的也罷,全部是送葬的人。
而且,除了主治醫生一個人之外,一輛自備汽車也沒有,僅僅由“治喪委員會”租來九輛汽車(按時間計算租金)。
一個僧侶也沒有,一個牧師也沒有,一切都由八個治喪委員辦了。
這等等,毫無遺憾地發揮着被葬者的人格。
兩小時半的大行進,一絲未亂,什麼事故也沒有出。
到完全入好穴的辰光,是上弦月開始放射青輝到禮堂上的下午六時了。
内山完造是魯迅的好友,基督教徒,内山書店的老闆,其人好義有識見。
抗戰中,魯迅的冢墓被敵僞毀壞了,後忽有人把它完全修複而不以告人。
據景宋說,想必是出于他的慷慨而不肯居功。
我和吾友羅膺中,為要永久保留魯迅的手迹、遺物,以及工作室的全部情形起見,曾經同至西三條胡同住宅,照了十幾張相片,以存紀念,且以一套郵寄給景宋。
至于哭挽魯迅的詩和文,當然很多,我僅就吾友中,選錄許季上(丹)、張冷僧(宗祥)的詩各一首,馬幼漁(裕藻)、羅膺中(庸)的挽詞各一聯,附錄于下,以見一斑。
許季上:《哭豫才兄》 驚聞重譯傳窮死,(原注:十月十九日夜,見日文晚報載兄死訊,述垂死前情況至為凄切,不忍再讀)坐看中原失此人。
兩紀交情成逝水,一生襟抱向誰陳。
于今欲殺緣無罪,(原注,子貢子路相與言曰,“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
)異世當知仰大仁。
(原注,兄慈仁恻也怛,心如赤子,而世人不省,代樹削迹,阨之至死。
)豈獨延陵能挂劍,相期姑射出埃塵。
張冷僧:《哭豫才詩》 老友飄零剩幾人,海濱驚報損愁身。
文章幾度疑戕命,魑魅千年見寫真。
别有煩冤天莫問,但餘慈愛佛相親。
嘔心瀝血歸黃土,天下黔婁識苦辛。
馬幼漁:《挽豫才聯》 熱烈情緒,冷酷文章,直筆遙師薊漢閣; 清任高風,均平理想,同心深契樂亭君。
羅膺中:《集遺詩句挽魯迅先生聯》 荷戟獨彷徨,豈惜芳心遺遠者; 大圜猶酩酊,如磐夜氣壓重樓。
翌年一月我利用假期回南,特至萬國公墓,在魯迅墓前獻花圈以申哀吊,歸途成《哭魯迅墓詩》一首,附錄于此,以終斯記: 身後萬民同雪涕,生前孤劍獨沖鋒。
丹心浩氣終黃土,長夜憑誰叩曉鐘。
他大病中所以不請D醫開方,大病後之不轉地療養,“何時行與何處去”始終躊躇着,就是為了這經濟的壓迫。
魯迅畢生為反帝反封建而奮鬥,淡泊自甘,痛惡權勢,受禁锢而不悔,受圍攻而不屈,受誣蔑不知若幹次。
翻譯幾本科學的文藝理論,就誣他得了蘇聯的盧布;出版一本《南腔北調集》,就誣他得了日本萬金,意在賣國,稱為漢奸;愛羅先珂從中國到德國,說了些中國的黑暗,北洋軍閥的黑暗,就說這些宣傳,受之于他,因為他的女人是日本人,所以給日本人出力;給一個毫不相幹的女士做了一篇《淑姿的信》序,就說她是他的小姨;“一·二八”戰事驟起,寓所突陷火線中,得日本人内山完造設法,才避居于其英租界支店的樓上幾天,就說他托庇于日本間諜。
魯迅對這些誣蔑,能夠憤而安之,“細嚼黃連而不皺眉”。
惟獨在病勢沉重之際,對于抗日的統一戰線的态度,因為有人誣陷他,則不能不扶病明白答複,主張不分派别,一緻聯合來抗日的。
他說:“我贊成一切文學家任何派别的文學家,在抗日的口号之下統一起來的主張”。
“我以為文藝家在抗日問題上的聯合是無條件的,隻要他不是漢奸,願意或贊成抗日,則不論叫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鴛鴦蝴蝶都無妨。
”“我以為在抗日戰線上是任何抗日力量都應當歡迎的。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他又在《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且介亭雜文末編》附集),強調為了民族生存上,非和日本侵略者決戰不可。
“因為現在中國最大的問題,人人所共的問題,是民族生存的問題。
&hellip&hellip而中國的唯一的出路,是全國一緻對日的民族革命戰争。
”果然,他的文字的感召力極強,所以死後不到一年,偉大的神聖的全面抗戰開始了! 魯迅之喪,我雖挂名為治喪委員之一,卻是未能實際趕到參加。
景宋曾寄給我一大套喪儀的照片,大約有三四十張,我看了下淚。
關于喪儀的盛況,是有一種特色的,報章雜志上都記載得很詳,現在取其叙述簡單的内山完造(他也是治喪委員之一)的《魯迅先生》文中一二節如下: &hellip&hellip二十日和二十一日在萬國殡儀館瞻仰遺容的期間,有一萬人光景從朝到晚作着長蛇形的行列。
二十二日出殡,雖說是下午兩點鐘,可是從早晨就開始擁塞進來的群衆,圍繞着遺體,幾乎連出殡的走路都沒有的。
誰也沒有下過命令,沒有做過邀請,也沒有預先約好,而送葬的行列,卻有六千人光景的大衆,而且差不多全是青年的男人和少年。
旗子挽聯,都是棉布的;拿花圈的也罷,拿旗子挽聯的也罷,全部是送葬的人。
而且,除了主治醫生一個人之外,一輛自備汽車也沒有,僅僅由“治喪委員會”租來九輛汽車(按時間計算租金)。
一個僧侶也沒有,一個牧師也沒有,一切都由八個治喪委員辦了。
這等等,毫無遺憾地發揮着被葬者的人格。
兩小時半的大行進,一絲未亂,什麼事故也沒有出。
到完全入好穴的辰光,是上弦月開始放射青輝到禮堂上的下午六時了。
内山完造是魯迅的好友,基督教徒,内山書店的老闆,其人好義有識見。
抗戰中,魯迅的冢墓被敵僞毀壞了,後忽有人把它完全修複而不以告人。
據景宋說,想必是出于他的慷慨而不肯居功。
我和吾友羅膺中,為要永久保留魯迅的手迹、遺物,以及工作室的全部情形起見,曾經同至西三條胡同住宅,照了十幾張相片,以存紀念,且以一套郵寄給景宋。
至于哭挽魯迅的詩和文,當然很多,我僅就吾友中,選錄許季上(丹)、張冷僧(宗祥)的詩各一首,馬幼漁(裕藻)、羅膺中(庸)的挽詞各一聯,附錄于下,以見一斑。
許季上:《哭豫才兄》 驚聞重譯傳窮死,(原注:十月十九日夜,見日文晚報載兄死訊,述垂死前情況至為凄切,不忍再讀)坐看中原失此人。
兩紀交情成逝水,一生襟抱向誰陳。
于今欲殺緣無罪,(原注,子貢子路相與言曰,“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
)異世當知仰大仁。
(原注,兄慈仁恻也怛,心如赤子,而世人不省,代樹削迹,阨之至死。
)豈獨延陵能挂劍,相期姑射出埃塵。
張冷僧:《哭豫才詩》 老友飄零剩幾人,海濱驚報損愁身。
文章幾度疑戕命,魑魅千年見寫真。
别有煩冤天莫問,但餘慈愛佛相親。
嘔心瀝血歸黃土,天下黔婁識苦辛。
馬幼漁:《挽豫才聯》 熱烈情緒,冷酷文章,直筆遙師薊漢閣; 清任高風,均平理想,同心深契樂亭君。
羅膺中:《集遺詩句挽魯迅先生聯》 荷戟獨彷徨,豈惜芳心遺遠者; 大圜猶酩酊,如磐夜氣壓重樓。
翌年一月我利用假期回南,特至萬國公墓,在魯迅墓前獻花圈以申哀吊,歸途成《哭魯迅墓詩》一首,附錄于此,以終斯記: 身後萬民同雪涕,生前孤劍獨沖鋒。
丹心浩氣終黃土,長夜憑誰叩曉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