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病死
關燈
小
中
大
終于說到魯迅的病死了!他因患肺結核而死。
這樣可怕的病,當初并不以為意,其實是伏根很早,從少年時已然,至少曾發過兩次,又曾生重症肋膜炎一次,以緻肋膜變厚,不通X光,但當初竟并不醫治,且不自知其重病,而自然痊愈者,蓋身體底子極好之故。
到了一九三六年五月,就是他臨死四個月前,美國D醫師來診,也說他是最能抵抗疾病的人。
&hellip&hellip大約實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險了的緣故罷,幾個朋友暗自協商定局,請了美國的D醫師來診察了。
他是在上海的唯一的歐洲的肺病專家,經過打診,聽診之後,雖然譽我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滅亡;并且說,倘是歐洲人,則在五年前已經死掉。
這判決使善感的朋友們下淚。
我也沒有請他開方,因為我想,他的醫學從歐洲學來,一定沒有學過給死了五年的病人開方的法子。
然而D醫師的診斷卻實在是極準确的,後來我照了一張用X光透視的胸像,所見的景象,竟大抵和他的診斷相同。
(《且介亭雜文末編》附集:《死》) 他的身體底子雖好,卻經不起多年的努力和苦鬥,以緻陷入這種重病中,病危之後,還是力疾工作,不肯小休,而且“要趕快做”,這年四月五日,他寄給我的信中,述及病情,有雲: 我在上月初驟病,氣喘幾不能支,注射而止,卧床數日始起,近雖已似複原,但因譯著事煩,終極困頓。
倘能優遊半載,當稍健,然亦安可得哉? 信中并不說明肺病,我又疏忽胡塗,以為不過是重感冒之類,所以回信隻勸他節勞調攝而已。
到了五月下旬,我因公事至南京,二十九日特地往上海去看他,才知病勢沉重,胃口不開,神色極憊,不願動彈,兩胫瘦得像敗落的絲瓜,看了真叫人難受。
這一天,須藤醫師給他注射強心劑。
三十一日,我再去看他,似乎已略有轉機,便勸他務必排遣一切,好好療養半年,他很以為然說:“我從前總是為人多,為己少,此後要想專心休養了。
”這一天的下午,便是上述的D醫師來診,宣告病危。
我返北平以後,景宋來信雖說病體己轉危為安,然而仍不肯入院療治。
六月五日,孫夫人宋慶齡先生在病院中,寫信慰問魯迅,勸其馬上入院醫治,說:“&hellip&hellip你的生命,并不是你個人的,而是屬于中國和中國革命的!為着中國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體的必要,因為中國需要你,革命需要你!”但是魯迅仍不肯住院或轉地療養,他覺得如果“中國需要你,革命需要你”,就更不應該自己輕易舍去。
六月五日以後,精神委頓,便不能按日寫日記了!一直到六月三十日,他有一段追記如下: 自此(五日)以後,日漸委頓,終至艱于起坐,遂不複記,其間一時,頗虞奄忽。
但竟漸愈,稍能坐立誦讀,至今則可略作數十字矣,但日記是否以明日始,則近頗懶散,未能定也。
六月三十日下午大熱時志。
七月一日起,魯迅居然又按日寫日記了,直至十月十八日&mdash&mdash逝世前夕始止。
茲錄一段如下: 七月一日,晴熱。
上午得文尹信。
午季芾來,并贈橘子及糖果。
下午須藤先生來注射Taka-mol是為第四次。
&hellip&hellip 這一天,我剛由北平到上海,所以立刻去慰問,看他的病體确已漸臻恢複,甚為忻喜。
他告訴說:“醫師勸我轉地療養,我正在考慮中,國内是無處可走,國外則如東京之類,來客必多,亦非靜養之地,俟後再定。
”我竭力慫恿出國療養,回家後還去信催問動身日期。
他七月十七日複信雲: 季芾兄: 三日惠示早到。
弟病雖似向愈,而熱尚時起時伏,所以一時未能旅行。
現仍注射,當繼續八日或十五日,至爾時始可定行止,故何時行與何處去,目下初未計及也。
頃得曹君信,謂兄南旋,亦未見李公,所以下半年是否仍有書教,毫無所知,囑弟一探聽。
如可見告,乞即函知,以便轉達,免其懸懸耳。
日前寄上版畫一本,内容尚佳,想已達。
專此布達,即請 弟樹頓首。
七月十七日。
可憐!旅行之期始終未能決定。
隔了十天(七月二十七日),我回北平,道經上海,再去看他,身體雖瘦,精神已健,确乎已轉危為安,隻須好好調養罷了。
我們長談一日,他以手自經營,精印題詞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贈我。
(參閱本文第十一)到了晚九時,我握着這本選集告别,他還問我幾時再回南,并且下樓送我上車,萬不料這竟就是他題詞贈我的最後一冊,萬不料“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見的末一回,竟就是我們的永訣”! 十月十九日上午,我在北平便得了電傳噩報,知道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魯迅竟爾去世了。
我沒法想,不能趕去執绋送殡,隻打了一個電,略雲:“上海施高塔路大陸新邨九号,許景宋夫人,豫才兄逝世,青年失其導師,民族喪其鬥士,萬分哀痛,豈僅為私,尚望善視遺孤,勉承先志&hellip&hellip”魯迅的壽僅五十六歲,其緻死之由,我在拙著《懷亡友魯迅》文中,舉出三點:(一)心
這樣可怕的病,當初并不以為意,其實是伏根很早,從少年時已然,至少曾發過兩次,又曾生重症肋膜炎一次,以緻肋膜變厚,不通X光,但當初竟并不醫治,且不自知其重病,而自然痊愈者,蓋身體底子極好之故。
到了一九三六年五月,就是他臨死四個月前,美國D醫師來診,也說他是最能抵抗疾病的人。
&hellip&hellip大約實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險了的緣故罷,幾個朋友暗自協商定局,請了美國的D醫師來診察了。
他是在上海的唯一的歐洲的肺病專家,經過打診,聽診之後,雖然譽我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滅亡;并且說,倘是歐洲人,則在五年前已經死掉。
這判決使善感的朋友們下淚。
我也沒有請他開方,因為我想,他的醫學從歐洲學來,一定沒有學過給死了五年的病人開方的法子。
然而D醫師的診斷卻實在是極準确的,後來我照了一張用X光透視的胸像,所見的景象,竟大抵和他的診斷相同。
(《且介亭雜文末編》附集:《死》) 他的身體底子雖好,卻經不起多年的努力和苦鬥,以緻陷入這種重病中,病危之後,還是力疾工作,不肯小休,而且“要趕快做”,這年四月五日,他寄給我的信中,述及病情,有雲: 我在上月初驟病,氣喘幾不能支,注射而止,卧床數日始起,近雖已似複原,但因譯著事煩,終極困頓。
倘能優遊半載,當稍健,然亦安可得哉? 信中并不說明肺病,我又疏忽胡塗,以為不過是重感冒之類,所以回信隻勸他節勞調攝而已。
到了五月下旬,我因公事至南京,二十九日特地往上海去看他,才知病勢沉重,胃口不開,神色極憊,不願動彈,兩胫瘦得像敗落的絲瓜,看了真叫人難受。
這一天,須藤醫師給他注射強心劑。
三十一日,我再去看他,似乎已略有轉機,便勸他務必排遣一切,好好療養半年,他很以為然說:“我從前總是為人多,為己少,此後要想專心休養了。
”這一天的下午,便是上述的D醫師來診,宣告病危。
我返北平以後,景宋來信雖說病體己轉危為安,然而仍不肯入院療治。
六月五日,孫夫人宋慶齡先生在病院中,寫信慰問魯迅,勸其馬上入院醫治,說:“&hellip&hellip你的生命,并不是你個人的,而是屬于中國和中國革命的!為着中國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體的必要,因為中國需要你,革命需要你!”但是魯迅仍不肯住院或轉地療養,他覺得如果“中國需要你,革命需要你”,就更不應該自己輕易舍去。
六月五日以後,精神委頓,便不能按日寫日記了!一直到六月三十日,他有一段追記如下: 自此(五日)以後,日漸委頓,終至艱于起坐,遂不複記,其間一時,頗虞奄忽。
但竟漸愈,稍能坐立誦讀,至今則可略作數十字矣,但日記是否以明日始,則近頗懶散,未能定也。
六月三十日下午大熱時志。
七月一日起,魯迅居然又按日寫日記了,直至十月十八日&mdash&mdash逝世前夕始止。
茲錄一段如下: 七月一日,晴熱。
上午得文尹信。
午季芾來,并贈橘子及糖果。
下午須藤先生來注射Taka-mol是為第四次。
&hellip&hellip 這一天,我剛由北平到上海,所以立刻去慰問,看他的病體确已漸臻恢複,甚為忻喜。
他告訴說:“醫師勸我轉地療養,我正在考慮中,國内是無處可走,國外則如東京之類,來客必多,亦非靜養之地,俟後再定。
”我竭力慫恿出國療養,回家後還去信催問動身日期。
他七月十七日複信雲: 季芾兄: 三日惠示早到。
弟病雖似向愈,而熱尚時起時伏,所以一時未能旅行。
現仍注射,當繼續八日或十五日,至爾時始可定行止,故何時行與何處去,目下初未計及也。
頃得曹君信,謂兄南旋,亦未見李公,所以下半年是否仍有書教,毫無所知,囑弟一探聽。
如可見告,乞即函知,以便轉達,免其懸懸耳。
日前寄上版畫一本,内容尚佳,想已達。
專此布達,即請 弟樹頓首。
七月十七日。
可憐!旅行之期始終未能決定。
隔了十天(七月二十七日),我回北平,道經上海,再去看他,身體雖瘦,精神已健,确乎已轉危為安,隻須好好調養罷了。
我們長談一日,他以手自經營,精印題詞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贈我。
(參閱本文第十一)到了晚九時,我握着這本選集告别,他還問我幾時再回南,并且下樓送我上車,萬不料這竟就是他題詞贈我的最後一冊,萬不料“這一去,竟就是我和他相見的末一回,竟就是我們的永訣”! 十月十九日上午,我在北平便得了電傳噩報,知道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魯迅竟爾去世了。
我沒法想,不能趕去執绋送殡,隻打了一個電,略雲:“上海施高塔路大陸新邨九号,許景宋夫人,豫才兄逝世,青年失其導師,民族喪其鬥士,萬分哀痛,豈僅為私,尚望善視遺孤,勉承先志&hellip&hellip”魯迅的壽僅五十六歲,其緻死之由,我在拙著《懷亡友魯迅》文中,舉出三點:(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