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日常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都令人感到親切和痛快。
可惜我當時沒有把它記錄下來,損失至巨。
李霁野說得好:“&hellip&hellip從他的臉上可以看出他所經曆的人生經驗是何等深刻,他談話時的兩眼顯然表示着他的觀察是何等周密和銳敏,聽到不以為然的事時,他的眉頭一皺,從這你也不難看出他能感到怎樣的悲憤。
笑話是常有的,但卻不是令人笑笑開心的笑話,那裡面總隐藏着嚴肅和諷刺,他的談鋒和筆鋒一樣,随時有一針見血的地方,使聽者覺得這是痛快不過的談吐。
”有人以為魯迅好罵,其實不然,我從不見其讒罵,而隻見其慎重謹嚴。
他所攻擊的,雖間或系對個人,但因其人代表着某一種世态,實為公仇,決非私怨。
而且用語極有分寸,不肯溢量,仿佛等于稱過似的。
要知道:倘說良家女子是婊子,才是罵;說妓子是婊子,那能算是罵呢? 魯迅寫字用毛筆而不用墨水筆,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因為根據他的經驗和理論都是擁護後者的。
他在學生時代記講義都是用後者,而且記得很清晰純熟,又很美觀;對于禁用後者又曾反對,以為學生用後者寫字當然比前者來得便當而且省時間。
他說:“據報上說,因為鉛筆和墨水筆進口之多,有些地方已在禁用,改用毛筆了。
&hellip&hellip倘若安硯磨墨,展紙舔筆,則即以學生的抄講義而論,速度恐怕總要比用墨水筆減少三分之一,他隻好不抄,或者要教員講得慢,也就是大衆的時間被白費了三分之一了。
所謂&lsquo便當&rsquo并不是偷懶,是說在同一時間内,可以由此做成較多的事情。
這就是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古人說:&lsquo非人磨墨墨磨人&rsquo,就在悲憤人生之消磨于紙筆中,而墨水筆之制成,是正可以彌這缺憾的。
”(《準風月談·禁用和自造》)話雖如此,但是他的全集的原稿可說全是用毛筆寫;其餘未印的二十五年間的日記和已印未印的幾千通的書簡也都是用毛筆寫的。
這用毛筆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一)可以不擇紙張的厚薄好壞;(二)寫字“小大由之”,别有風趣罷。
魯迅對于書籍的裝飾和愛護,真是無微不至。
他所出的書,關于書面的圖案,排字的體裁,校對的仔細認真,沒有一件不是手自經營,煞費苦心。
他用的圖案總是優美的,書的天地頭及題目左右總是寬裕的。
他常說:“字排得密密層層,不留餘地,令人接在手裡有一種壓迫感。
”又說:“書的每行的頭上,倘是圈,點,虛線,括弧的下半的時候,是很不好看的。
我先前做校對人的那時,想了一種方法,就是在上一行裡,分嵌四個&lsquo鉛開&rsquo,那麼,就有一個字擠到下一行去,好看得多了。
”經他校過的書,錯誤是很少很少的。
關于線裝書,内容有缺頁的,他能夠抄補;形式有破爛的,也能夠拆散,修理,重裝完好;書頭污穢的,能用浮水石把它磨幹淨;天地頭太短的也能夠每頁接襯壓平,和北平琉璃廠肆的書匠技術一樣高明。
他喜歡毛邊不切的書,說光邊好像和尚頭似的;尤其喜歡初印紅字本,所以我以初印紅字本《章氏叢書續編》贈送,他接在手裡,非常高興。
由于他的愛護書籍,纖悉必至,有人把他珍藏的書,借去弄得污損了,他非常悲歎,不歎書而歎那人的心的污濁。
即此一端,便可推見其愛護民族愛護人類的大心! 總之,魯迅一生的起居是很樸素的,刻苦耐勞的,始終維持着學生和戰士的生活。
最後的十年間,有景宋夫人的照料,飲食較為舒适,然她自己還以為罪過,說:“記不清有誰說過,魯迅的生活,是精神勝于物質。
的确的,他日常起來遲了,多在十一時餘,那麼午飯就吃不下了。
這樣一起床就開始工作,有時直至吃夜飯才用膳,也不過兩三種飯菜,半杯薄酒而已。
想起來卻是我的罪過。
不會好好地注意他的營養,到後來,好像燈油的耗盡,那火光還能支持嗎?”他的寝具一向是用闆床薄被,到上海後,才改用最普通的鐵床。
書桌旁邊放着一張藤躺椅,工作倦了,就在這椅上小坐看看報紙,算作休息而已。
可惜我當時沒有把它記錄下來,損失至巨。
李霁野說得好:“&hellip&hellip從他的臉上可以看出他所經曆的人生經驗是何等深刻,他談話時的兩眼顯然表示着他的觀察是何等周密和銳敏,聽到不以為然的事時,他的眉頭一皺,從這你也不難看出他能感到怎樣的悲憤。
笑話是常有的,但卻不是令人笑笑開心的笑話,那裡面總隐藏着嚴肅和諷刺,他的談鋒和筆鋒一樣,随時有一針見血的地方,使聽者覺得這是痛快不過的談吐。
”有人以為魯迅好罵,其實不然,我從不見其讒罵,而隻見其慎重謹嚴。
他所攻擊的,雖間或系對個人,但因其人代表着某一種世态,實為公仇,決非私怨。
而且用語極有分寸,不肯溢量,仿佛等于稱過似的。
要知道:倘說良家女子是婊子,才是罵;說妓子是婊子,那能算是罵呢? 魯迅寫字用毛筆而不用墨水筆,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因為根據他的經驗和理論都是擁護後者的。
他在學生時代記講義都是用後者,而且記得很清晰純熟,又很美觀;對于禁用後者又曾反對,以為學生用後者寫字當然比前者來得便當而且省時間。
他說:“據報上說,因為鉛筆和墨水筆進口之多,有些地方已在禁用,改用毛筆了。
&hellip&hellip倘若安硯磨墨,展紙舔筆,則即以學生的抄講義而論,速度恐怕總要比用墨水筆減少三分之一,他隻好不抄,或者要教員講得慢,也就是大衆的時間被白費了三分之一了。
所謂&lsquo便當&rsquo并不是偷懶,是說在同一時間内,可以由此做成較多的事情。
這就是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古人說:&lsquo非人磨墨墨磨人&rsquo,就在悲憤人生之消磨于紙筆中,而墨水筆之制成,是正可以彌這缺憾的。
”(《準風月談·禁用和自造》)話雖如此,但是他的全集的原稿可說全是用毛筆寫;其餘未印的二十五年間的日記和已印未印的幾千通的書簡也都是用毛筆寫的。
這用毛筆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一)可以不擇紙張的厚薄好壞;(二)寫字“小大由之”,别有風趣罷。
魯迅對于書籍的裝飾和愛護,真是無微不至。
他所出的書,關于書面的圖案,排字的體裁,校對的仔細認真,沒有一件不是手自經營,煞費苦心。
他用的圖案總是優美的,書的天地頭及題目左右總是寬裕的。
他常說:“字排得密密層層,不留餘地,令人接在手裡有一種壓迫感。
”又說:“書的每行的頭上,倘是圈,點,虛線,括弧的下半的時候,是很不好看的。
我先前做校對人的那時,想了一種方法,就是在上一行裡,分嵌四個&lsquo鉛開&rsquo,那麼,就有一個字擠到下一行去,好看得多了。
”經他校過的書,錯誤是很少很少的。
關于線裝書,内容有缺頁的,他能夠抄補;形式有破爛的,也能夠拆散,修理,重裝完好;書頭污穢的,能用浮水石把它磨幹淨;天地頭太短的也能夠每頁接襯壓平,和北平琉璃廠肆的書匠技術一樣高明。
他喜歡毛邊不切的書,說光邊好像和尚頭似的;尤其喜歡初印紅字本,所以我以初印紅字本《章氏叢書續編》贈送,他接在手裡,非常高興。
由于他的愛護書籍,纖悉必至,有人把他珍藏的書,借去弄得污損了,他非常悲歎,不歎書而歎那人的心的污濁。
即此一端,便可推見其愛護民族愛護人類的大心! 總之,魯迅一生的起居是很樸素的,刻苦耐勞的,始終維持着學生和戰士的生活。
最後的十年間,有景宋夫人的照料,飲食較為舒适,然她自己還以為罪過,說:“記不清有誰說過,魯迅的生活,是精神勝于物質。
的确的,他日常起來遲了,多在十一時餘,那麼午飯就吃不下了。
這樣一起床就開始工作,有時直至吃夜飯才用膳,也不過兩三種飯菜,半杯薄酒而已。
想起來卻是我的罪過。
不會好好地注意他的營養,到後來,好像燈油的耗盡,那火光還能支持嗎?”他的寝具一向是用闆床薄被,到上海後,才改用最普通的鐵床。
書桌旁邊放着一張藤躺椅,工作倦了,就在這椅上小坐看看報紙,算作休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