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亂
關燈
小
中
大
太平天國既亡,撚、回之亂複定,清朝一時号稱中興。
的确,遭遇如此大難,而一個皇室,還能維持其政權于不敝的,在曆史上亦很少見。
然清室的氣運,并不能自此好轉,仍陵夷衰微以至于覆亡,這又是何故呢?這是世變為之。
從西力東侵以後,中國人所遭遇到的,是一個曠古未有的局面,決非任何舊方法所能對付。
孝欽皇後自亦有其相當的才具,然她的思想是很陳舊的。
試看她晚年的言論,還時時流露出道、鹹時代人的思想來可知。
大約她自入宮以後,就和外邊隔絕了,時局的真相如何,她是不得而知的。
她的思想,比較所謂中興名臣,還要落後許多。
當時應付太平天國,應付撚、回,所用的都是舊手段,她是足以應付的。
内亂既定之後,要進而發憤自強,以禦外患,就非她所能及了。
不但如此,即當時所謂中興名臣,要應付這時候的時局,也遠覺不夠。
他們不過任事久了,經驗豐富些,知道當時的一種迂闊之論不足用,他們亦覺得中國所遭遇的,非複曆史上所有的舊局面,但他們所感覺到的,隻是軍事。
因軍事而牽及于制造,因制造而牽及于學術,如此而已。
後來的人所說的“西人自有其立國之本,非僅在械器之末”,斷非這時候的人所能見得到的,這亦無怪其然。
不但如此,在當時中興諸将中,如其有一個首領,像晉末的宋武帝一般。
入據中央,大權在握,而清朝的皇帝,僅保存一個名義,這一個中央政府,又要有生氣些。
而無如中興諸将,地醜德齊,沒有這樣的一個人物。
而且他們多數是讀書人,既有些顧慮君臣的名義,又有些顧慮到身家、名譽,不敢不急流勇退。
清朝對于漢人,自然也不敢任之過重。
所以當時主持中樞的,都是些智識不足、軟弱無力,甚至毫無所知之人。
士大夫的風氣,在清時本是近于阘茸而好利的。
湘軍的中堅人物,一時曾以堅貞任事的精神為倡。
太平天國運動 然少數人的提倡,挽回不過積重的風氣來,所以大亂平定未久,而此種精神,即已迅速堕落。
官方士習,敗壞如故。
在同、光之世,曾産生一批所謂清流。
喜唱高調,而于事實茫無所知,幾于又蹈宋、明人的覆轍。
幸而當時的情勢,不容這一種人物發榮滋長,法、越之役,其人有身當其沖而失敗的,遂亦銷聲匿迹了。
而士大夫仍成為一奄奄無氣的社會。
政府和士大夫階級,其不振既如此,而宮廷之間,又發生了變故。
清穆宗雖系孝欽後所生,顧與孝欽不協。
立後之時,孝貞、孝欽,各有所主。
穆宗順從了孝貞的意思。
孝欽大怒,禁其與後同居。
穆宗郁郁,遂為微行,緻疾而死。
醇親王奕譞之妻,為孝欽後之妹,孝欽因違衆議立其子載湉,是為德宗。
年方四歲,兩宮再臨朝。
後孝貞後忽無故而死,孝欽後益無忌憚。
寵任宦官,驕淫奢侈,賣官鬻爵,無所不為。
德宗親政之後,頗有意于振作,而為孝欽所扼,母子之間,嫌隙日深,就伏下戊戌政變的根源了。
内政的陵夷如此,外交的情勢顧日急。
中國曆代所謂藩屬,本來不過是一個空名,實際上得不到什麼利益的。
所以論政之家,多以疲民力、勤遠略為戒。
但到西力東侵以來,情形卻不同了。
所謂藩屬,都是屏蔽于國境之外的,倘使能夠保存,敵國的疆域,即不和我國直接,自然無所肆其侵略。
所以曆來僅有空名的藩屬,到這時候,倒确有藩衛的作用了。
但以中國外交上的習慣和國家的實力,這時候,如何說得上保存藩屬?于是到19世紀,而朝貢于中國之國,遂悉為列強所吞噬。
我們現在先從西面說起:哈薩克和布魯特,都于公元1840年頃,降伏于俄。
布哈爾、基華,以1873年,淪為俄國的保護國。
浩罕以1876年為俄所滅。
巴達克山以1877年受英保護,乾竺特名為兩屬,實際上我亦無權過問。
于是自蔥嶺以西朝貢之國盡了。
其西南,則哲孟雄,當英法聯軍入北京之年,英人即在其境内獲得鐵路敷設權。
緬甸更早在1826和1851年和英人啟釁戰敗,先後割讓阿薩密、阿剌幹、地那悉林及白古,沿海菁華之地都盡。
安南舊阮失國後,曾介教士乞援于法。
後來乘新阮之衰,借暹羅之助複國,仍受封于中國,改号為越南。
當越南複國時,法國其實并沒給與多大的助力。
然法人的勢力,卻自此而侵入,交涉屢有葛藤。
至1874年,法人遂和越南立約,認其為自主之國。
我國雖不承認,法國亦置諸不理。
甚至新興的日本,亦于1879年将自明清以來受冊封于中國的琉球滅掉。
重大的交涉,在西北,則有1881年的《伊犁條約》。
當回亂時,伊犁為俄國所據,中國向其交涉,俄人說:不過代中國保守,事定即行交還的。
及是,中國派了一個昏愦胡塗的崇厚去,隻收回了一個伊犁城,土地割棄既多,别種權利,喪失尤巨。
中國将崇厚治罪,改
的确,遭遇如此大難,而一個皇室,還能維持其政權于不敝的,在曆史上亦很少見。
然清室的氣運,并不能自此好轉,仍陵夷衰微以至于覆亡,這又是何故呢?這是世變為之。
從西力東侵以後,中國人所遭遇到的,是一個曠古未有的局面,決非任何舊方法所能對付。
孝欽皇後自亦有其相當的才具,然她的思想是很陳舊的。
試看她晚年的言論,還時時流露出道、鹹時代人的思想來可知。
大約她自入宮以後,就和外邊隔絕了,時局的真相如何,她是不得而知的。
她的思想,比較所謂中興名臣,還要落後許多。
當時應付太平天國,應付撚、回,所用的都是舊手段,她是足以應付的。
内亂既定之後,要進而發憤自強,以禦外患,就非她所能及了。
不但如此,即當時所謂中興名臣,要應付這時候的時局,也遠覺不夠。
他們不過任事久了,經驗豐富些,知道當時的一種迂闊之論不足用,他們亦覺得中國所遭遇的,非複曆史上所有的舊局面,但他們所感覺到的,隻是軍事。
因軍事而牽及于制造,因制造而牽及于學術,如此而已。
後來的人所說的“西人自有其立國之本,非僅在械器之末”,斷非這時候的人所能見得到的,這亦無怪其然。
不但如此,在當時中興諸将中,如其有一個首領,像晉末的宋武帝一般。
入據中央,大權在握,而清朝的皇帝,僅保存一個名義,這一個中央政府,又要有生氣些。
而無如中興諸将,地醜德齊,沒有這樣的一個人物。
而且他們多數是讀書人,既有些顧慮君臣的名義,又有些顧慮到身家、名譽,不敢不急流勇退。
清朝對于漢人,自然也不敢任之過重。
所以當時主持中樞的,都是些智識不足、軟弱無力,甚至毫無所知之人。
士大夫的風氣,在清時本是近于阘茸而好利的。
湘軍的中堅人物,一時曾以堅貞任事的精神為倡。
太平天國運動 然少數人的提倡,挽回不過積重的風氣來,所以大亂平定未久,而此種精神,即已迅速堕落。
官方士習,敗壞如故。
在同、光之世,曾産生一批所謂清流。
喜唱高調,而于事實茫無所知,幾于又蹈宋、明人的覆轍。
幸而當時的情勢,不容這一種人物發榮滋長,法、越之役,其人有身當其沖而失敗的,遂亦銷聲匿迹了。
而士大夫仍成為一奄奄無氣的社會。
政府和士大夫階級,其不振既如此,而宮廷之間,又發生了變故。
清穆宗雖系孝欽後所生,顧與孝欽不協。
立後之時,孝貞、孝欽,各有所主。
穆宗順從了孝貞的意思。
孝欽大怒,禁其與後同居。
穆宗郁郁,遂為微行,緻疾而死。
醇親王奕譞之妻,為孝欽後之妹,孝欽因違衆議立其子載湉,是為德宗。
年方四歲,兩宮再臨朝。
後孝貞後忽無故而死,孝欽後益無忌憚。
寵任宦官,驕淫奢侈,賣官鬻爵,無所不為。
德宗親政之後,頗有意于振作,而為孝欽所扼,母子之間,嫌隙日深,就伏下戊戌政變的根源了。
内政的陵夷如此,外交的情勢顧日急。
中國曆代所謂藩屬,本來不過是一個空名,實際上得不到什麼利益的。
所以論政之家,多以疲民力、勤遠略為戒。
但到西力東侵以來,情形卻不同了。
所謂藩屬,都是屏蔽于國境之外的,倘使能夠保存,敵國的疆域,即不和我國直接,自然無所肆其侵略。
所以曆來僅有空名的藩屬,到這時候,倒确有藩衛的作用了。
但以中國外交上的習慣和國家的實力,這時候,如何說得上保存藩屬?于是到19世紀,而朝貢于中國之國,遂悉為列強所吞噬。
我們現在先從西面說起:哈薩克和布魯特,都于公元1840年頃,降伏于俄。
布哈爾、基華,以1873年,淪為俄國的保護國。
浩罕以1876年為俄所滅。
巴達克山以1877年受英保護,乾竺特名為兩屬,實際上我亦無權過問。
于是自蔥嶺以西朝貢之國盡了。
其西南,則哲孟雄,當英法聯軍入北京之年,英人即在其境内獲得鐵路敷設權。
緬甸更早在1826和1851年和英人啟釁戰敗,先後割讓阿薩密、阿剌幹、地那悉林及白古,沿海菁華之地都盡。
安南舊阮失國後,曾介教士乞援于法。
後來乘新阮之衰,借暹羅之助複國,仍受封于中國,改号為越南。
當越南複國時,法國其實并沒給與多大的助力。
然法人的勢力,卻自此而侵入,交涉屢有葛藤。
至1874年,法人遂和越南立約,認其為自主之國。
我國雖不承認,法國亦置諸不理。
甚至新興的日本,亦于1879年将自明清以來受冊封于中國的琉球滅掉。
重大的交涉,在西北,則有1881年的《伊犁條約》。
當回亂時,伊犁為俄國所據,中國向其交涉,俄人說:不過代中國保守,事定即行交還的。
及是,中國派了一個昏愦胡塗的崇厚去,隻收回了一個伊犁城,土地割棄既多,别種權利,喪失尤巨。
中國将崇厚治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