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亂

關燈
派了曾紀澤,才算把地界多收回了些,别種條件,亦略有改正。

    然新疆全境,都準無稅通商;肅州、吐魯番,亦準設立領事;西北的門戶,自此洞開了。

    在西南,則英國屢求派員自印度經雲南入西藏探測,中國不能拒,許之。

    1857年,英人自印度實行派員入滇,其公使又遣其參贊,自上海至雲南迎接。

    至騰越,為野人所殺。

    其從印度來的人員,亦被人持械擊阻。

    這件事,雲貴總督岑毓英,實有指使的嫌疑,幾至釀成重大的交涉。

    次年,乃在芝罘訂立條約:允許滇、緬通商,并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為商埠。

    許英國派員駐紮重慶,察看商務情形,俟輪船能開抵時,再議開埠事宜。

    此為西人勢力侵入西南之始。

    至1882年,而法、越的戰事起。

    我兵初自雲南、廣西入越的都不利,海軍亦敗于福州。

    然後來馮子材有鎮南關之捷,乘勢恢複諒山。

    法人是時的情形,亦未能以全力作戰,實為我國在外交上可以堅持的一個機會。

    但亦未能充分利用。

    其結果,于1885年,訂立條約,承認法國并越,并許在邊界上開放兩處通商(後訂開龍州、蒙自、蠻耗。

    1895年之約,又訂以河口代蠻耗,增開思茅)。

    英人乘機,于1885年滅緬甸。

    中國亦隻得于其明年立約承認。

    先是《芝罘條約》中,仍有許英人派員入藏的條款,至是,中國乘機于《緬約》中将此款取消。

    然及1888年,英、藏又在哲孟雄境内沖突,至1890年,中國和英人訂立《藏印條約》,遂承認哲孟雄歸英保護。

    1893年,續議條約,複訂開亞東關為商埠,而藏人不肯履行,又伏下将來的禍根。

     對外交涉的曆次失敗,至1894年中日之戰而達于極點。

    中、日兩國,同立國于東方,在曆史上的關系,極為深切,當西力東侵之際,本有合作禦侮的可能。

    但這時候,中國人對外情太覺隔閡,一切都不免以猜疑的态度出之,而日方則褊狹性成,專務侵略,自始即不希望和中國合作。

    中、日的訂立條約,事在1871年。

    領判權彼此皆有。

    進口貨物,按照海關稅則完納,稅則未定的,則直百抽五,亦彼此所同。

    内地通商,則明定禁止。

    在中國當日,未始不想借此為基本,樹立一改良條約之基,然未能将此意開誠布公,和日本說明。

    日本則本不想和中國合作,而自始即打侵略的主意,于是心懷不忿。

    至1874年,因台灣生番殺害日本漂流的人民,徑自派兵前往攻擊。

    1879年,又滅琉球。

    交涉屢有葛藤,而其時朝鮮适衰微不振,遂為日本踏上大陸的第一步,成為中、日兩國權利沖突的焦點。

    1894年,日人預備充足,蓄意挑釁,卒至以兵戎相見。

    我國戰敗之後,于其明年,訂立《馬關條約》。

    除承認朝鮮自主外,又割台灣和遼東半島,賠款至二萬萬兩。

    改訂通商條約,悉以中國和泰西各國所定的約章為準,而開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人得在通商口岸從事于制造,則又是泰西各國所求之曆年,而中國不肯允許的。

    此約既定之後,俄國聯合德、法,加以幹涉,日人乃加索賠款三千萬兩,而将遼東還我。

    因此而引起1896年的《中俄密約》,中國許俄國将西伯利亞鐵路經過黑、吉兩省而達到海參崴。

    當時傳聞,俄國還有租借膠州灣的密約,于是引起德國的強占膠州灣而迫我立99年租借之約,并獲得建造膠濟鐵路之權。

    俄人因此而租借旅、大,并許其将東省鐵路展築一支線。

    英人則租借威海衛,法人又租借廣州灣。

    我國沿海業經經營的軍港,就都被占據了。

    其在西南:則法國因幹涉還遼之事,向我要索報酬。

    于1895年訂立《續議界務商務專條》,雲南、兩廣開礦時,許先和法人商辦。

    越南已成或拟設的鐵路,得接至中國境内。

    并将前此允許英國不割讓他國的孟連、江洪的土地,割去一部分。

    于是英國再向我國要求,于1897年,訂立《中緬條約附款》。

    雲南鐵路允與緬甸連接,而開放三水、梧州和江根墟。

    外人的勢力,侵入西南益深了。

    又自俄、德兩國,在我國獲得鐵路敷設權以來,各國亦遂互相争奪。

    俄人初借比國人出面,獲得蘆漢鐵路的敷設權。

    英人因此要求津鎮、河南到山東、九廣、浦信、蘇杭甬諸路。

    俄國則要求山海關以北鐵路,由其承造。

    英國又捷足先得,和中國訂定了承造牛莊至北京鐵路的合同。

    英、俄旋自相協議,英認長城以北的鐵路歸俄承造,俄人則承認長江流域的鐵路歸英承造。

    英、德又自行商議,英認山西及自山西展築一路至江域外,黃河流域的鐵路歸德,德認長江流域的鐵路歸英。

    凡鐵路所至之處,開礦之權利亦随之。

    各國遂沿用分割非洲時的手段,指我國之某處,為屬于某國的勢力範圍,而要求我以條約或宣言承認其地不得割讓給别國。

    于是瓜分之論,盛極一時。

    而我國人亦于其時警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