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漢族的光複運動
關燈
小
中
大
軍,以為之輔。
天國徒恃一後起之秀的李秀成,隻身支柱其間,而其餘的政治軍事,一切都不能和他配合。
雖然兵鋒所至達十七省(内地十八省中,惟甘肅未到),前後共曆十五年,也不得不陷于滅亡的悲運了。
太平天國的失敗,其責實不在于軍事而在于政治。
他的兵力,是夠剽悍的。
其紮實壘、打死仗的精神,似較之湘、淮軍少遜,此乃政治不能與之配合之故,而不能悉歸咎于軍事。
若再推究得深些,則其失敗,亦可以說是在文化上。
(一)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很不容易同時并行,而社會革命,尤其對社會組織,前因後果,要有深切的認識,斷非簡單,手段滅裂的均貧富主義所能有濟。
中國的下流社會中人,是向來有均貧富的思想的,其宗旨雖然不錯,其方策則決不能行。
今觀太平天國所定的把天下田畝,按口均分;二十五家立一國庫,婚喪等費用,都取給國庫,私用有餘,亦須繳入國庫等;全是極簡單的思想,極滅裂的手段。
知識淺陋如此,安能應付一切複雜的問題?其政治的不免于紊亂,自是勢所必然了。
(二)滿洲人入據中原,固然是中國人所反對,而是時西人對中國,開始用兵力壓迫,亦為中國人所深惡的,尤其是傳教一端,太平天國初起時,即發布讨胡之檄。
“忍令上國衣冠,淪于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讀之亦使人氣足神王。
倘使他們有知識,知道外力的壓迫,由于滿清的失政,鄭重提出這一點,固能得大多數人的贊成;即使專提讨胡,亦必能得一部分人的擁護。
而他們後來對此也模糊了,反而到處傳播其不中不西的上帝教,使反對西教的士大夫,認他為文化上的大敵,反而走集于清朝的旗幟之下。
這是太平天國替清朝做了掩蔽,而反以革命的對象自居,其不能成事,實無怪其然了。
湘、淮軍諸将,亦是一時人傑。
并無一定要效忠于滿清的理由,他們的甘為異族作伥,實在是太平天國的舉動,不能招緻豪傑,而反為淵驅魚。
所以我說他政治上的失敗,還是文化上的落後。
洪秀全 和太平天國同時的,北方又有撚黨,本蔓延于蘇、皖、魯、豫四省之間。
1864年,天國亡,餘衆多合于撚,而其聲勢乃大盛。
分為東西兩股。
清朝任左宗棠、李鴻章以攻之。
至1867、1868兩年,然後先後平定。
天國兵鋒,側重南方,到撚黨起,則黃河流域各省,亦無不大被兵災了,而回亂又起于西南,而延及西北。
雲南的回亂,起于1855年,至1872年而始平,前後共曆十八年。
西北回亂,則起于1862年,自陝西延及甘肅,并延及新疆。
浩罕人借兵給和卓木的後裔,入據喀什喀爾。
後浩罕之将阿古柏帕夏殺和卓木後裔而自立,意圖在英、俄之間,建立一個獨立國。
英、俄都和他訂結通商條約,且曾通使土耳其。
英使且力為之請,欲清人以天山南北路之地封之。
清人亦有以用兵勞費,持是議者。
幸左宗棠力持不可。
西撚既平之後,即出兵以攻叛回。
自1875至1878,前後共曆四年,而南北兩路都平定。
阿古柏帕夏自殺。
當回亂時,俄人雖乘機占據伊犁,然事定之後,亦獲返還。
雖然畫界時受損不少,西北疆域,大體總算得以保全。
清朝的衰機,是潛伏于高宗,暴露于仁宗,而大潰于宣宗、文宗之世的。
當是時,外有五口通商和鹹豐戊午、庚申之役,内則有太平天國和撚、回的反抗,幾于不可收拾了。
其所以能奠定海宇,号稱中興,全是一班漢人,即所謂中興諸将,替他效力的。
清朝從道光以前,總督用漢人的很少,兵權全在滿族手裡。
至太平天國兵起,則當重任的全是漢人。
文宗避英、法聯軍,逃奔熱河,1861年,遂死于其地。
其時清宗室中,載垣、端華、肅順三人握權。
載垣、端華亦是妄庸之徒,肅順則頗有才具,力贊文宗任用漢人,當時内亂的得以削平,其根基實定于此。
文宗死,子穆宗立。
載垣、端華、肅順等均受遺诏,為贊襄政務大臣。
文宗之弟恭親王奕訴,時留守京師,至熱河,肅順等隔絕之,不許其和文宗的皇後鈕钴祿氏和穆宗的生母葉赫那拉氏相見。
後來不知如何,奕訴終得和他們相見了,密定回銮之計。
到京,就把載垣、端華、肅順都殺掉。
于是鈕钴祿氏和葉赫那拉氏同時垂簾聽政(鈕钴祿氏稱母後皇太後,谥孝貞。
葉赫那拉氏稱聖母皇太後,死谥孝欽。
世稱孝貞為東宮太後,孝欽為西宮太後),鈕钴祿氏是不懂得什麼的,大權都在葉赫那拉氏手裡。
葉赫那拉氏和肅順雖系政敵,對于任用漢人一點,卻亦守其政策不變,所以終能削平大難。
然自此以後,清朝的中央政府即無能為,一切内政、外交的大任,多是湘、淮軍中人物,以疆臣的資格決策或身當其沖。
軍機及内閣中,漢人的勢力亦漸擴張。
所以在這個時候,滿洲的政權,在實際上已經覆亡了,隻因漢人一方面,一時未有便利把他推倒,所以名義又維持了好幾十年。
天國徒恃一後起之秀的李秀成,隻身支柱其間,而其餘的政治軍事,一切都不能和他配合。
雖然兵鋒所至達十七省(内地十八省中,惟甘肅未到),前後共曆十五年,也不得不陷于滅亡的悲運了。
太平天國的失敗,其責實不在于軍事而在于政治。
他的兵力,是夠剽悍的。
其紮實壘、打死仗的精神,似較之湘、淮軍少遜,此乃政治不能與之配合之故,而不能悉歸咎于軍事。
若再推究得深些,則其失敗,亦可以說是在文化上。
(一)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很不容易同時并行,而社會革命,尤其對社會組織,前因後果,要有深切的認識,斷非簡單,手段滅裂的均貧富主義所能有濟。
中國的下流社會中人,是向來有均貧富的思想的,其宗旨雖然不錯,其方策則決不能行。
今觀太平天國所定的把天下田畝,按口均分;二十五家立一國庫,婚喪等費用,都取給國庫,私用有餘,亦須繳入國庫等;全是極簡單的思想,極滅裂的手段。
知識淺陋如此,安能應付一切複雜的問題?其政治的不免于紊亂,自是勢所必然了。
(二)滿洲人入據中原,固然是中國人所反對,而是時西人對中國,開始用兵力壓迫,亦為中國人所深惡的,尤其是傳教一端,太平天國初起時,即發布讨胡之檄。
“忍令上國衣冠,淪于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讀之亦使人氣足神王。
倘使他們有知識,知道外力的壓迫,由于滿清的失政,鄭重提出這一點,固能得大多數人的贊成;即使專提讨胡,亦必能得一部分人的擁護。
而他們後來對此也模糊了,反而到處傳播其不中不西的上帝教,使反對西教的士大夫,認他為文化上的大敵,反而走集于清朝的旗幟之下。
這是太平天國替清朝做了掩蔽,而反以革命的對象自居,其不能成事,實無怪其然了。
湘、淮軍諸将,亦是一時人傑。
并無一定要效忠于滿清的理由,他們的甘為異族作伥,實在是太平天國的舉動,不能招緻豪傑,而反為淵驅魚。
所以我說他政治上的失敗,還是文化上的落後。
洪秀全 和太平天國同時的,北方又有撚黨,本蔓延于蘇、皖、魯、豫四省之間。
1864年,天國亡,餘衆多合于撚,而其聲勢乃大盛。
分為東西兩股。
清朝任左宗棠、李鴻章以攻之。
至1867、1868兩年,然後先後平定。
天國兵鋒,側重南方,到撚黨起,則黃河流域各省,亦無不大被兵災了,而回亂又起于西南,而延及西北。
雲南的回亂,起于1855年,至1872年而始平,前後共曆十八年。
西北回亂,則起于1862年,自陝西延及甘肅,并延及新疆。
浩罕人借兵給和卓木的後裔,入據喀什喀爾。
後浩罕之将阿古柏帕夏殺和卓木後裔而自立,意圖在英、俄之間,建立一個獨立國。
英、俄都和他訂結通商條約,且曾通使土耳其。
英使且力為之請,欲清人以天山南北路之地封之。
清人亦有以用兵勞費,持是議者。
幸左宗棠力持不可。
西撚既平之後,即出兵以攻叛回。
自1875至1878,前後共曆四年,而南北兩路都平定。
阿古柏帕夏自殺。
當回亂時,俄人雖乘機占據伊犁,然事定之後,亦獲返還。
雖然畫界時受損不少,西北疆域,大體總算得以保全。
清朝的衰機,是潛伏于高宗,暴露于仁宗,而大潰于宣宗、文宗之世的。
當是時,外有五口通商和鹹豐戊午、庚申之役,内則有太平天國和撚、回的反抗,幾于不可收拾了。
其所以能奠定海宇,号稱中興,全是一班漢人,即所謂中興諸将,替他效力的。
清朝從道光以前,總督用漢人的很少,兵權全在滿族手裡。
至太平天國兵起,則當重任的全是漢人。
文宗避英、法聯軍,逃奔熱河,1861年,遂死于其地。
其時清宗室中,載垣、端華、肅順三人握權。
載垣、端華亦是妄庸之徒,肅順則頗有才具,力贊文宗任用漢人,當時内亂的得以削平,其根基實定于此。
文宗死,子穆宗立。
載垣、端華、肅順等均受遺诏,為贊襄政務大臣。
文宗之弟恭親王奕訴,時留守京師,至熱河,肅順等隔絕之,不許其和文宗的皇後鈕钴祿氏和穆宗的生母葉赫那拉氏相見。
後來不知如何,奕訴終得和他們相見了,密定回銮之計。
到京,就把載垣、端華、肅順都殺掉。
于是鈕钴祿氏和葉赫那拉氏同時垂簾聽政(鈕钴祿氏稱母後皇太後,谥孝貞。
葉赫那拉氏稱聖母皇太後,死谥孝欽。
世稱孝貞為東宮太後,孝欽為西宮太後),鈕钴祿氏是不懂得什麼的,大權都在葉赫那拉氏手裡。
葉赫那拉氏和肅順雖系政敵,對于任用漢人一點,卻亦守其政策不變,所以終能削平大難。
然自此以後,清朝的中央政府即無能為,一切内政、外交的大任,多是湘、淮軍中人物,以疆臣的資格決策或身當其沖。
軍機及内閣中,漢人的勢力亦漸擴張。
所以在這個時候,滿洲的政權,在實際上已經覆亡了,隻因漢人一方面,一時未有便利把他推倒,所以名義又維持了好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