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關燈
小
中
大
般人所認識,後一派的見解,自然容易得勢。
但是輸入外國的文明,在中國亦由來已久了。
在當時,即以曆法疏舛,舊有的回回曆法,不如西洋曆法之精,已足使中國人引用教士,何況和滿洲人戰争甚烈,需要教士制造槍炮呢?所以1616年,基督教一度被禁止傳播後,到1621年,即因命教士制造槍炮而複解禁。
後更引用其人于曆局。
清初,湯若望(JoannesAdamsSchallvonBell)亦因曆法而被任用。
聖祖初年,為楊光先所攻擊,一時失勢。
其後卒因舊法的疏舛,而南懷仁(FerdinandusVerbiest)複見任用。
聖祖是頗有科學上的興趣的。
在位時引用教士頗多。
然他對于西洋人,根本上仍存着一種畏惡的心理。
所以在他禦制的文集裡,曾說“西洋各國,千百年後,中國必受其累”。
這在當時的情勢下,亦是無怪其然的。
在中國一方面,本有這種心理潛伏着,而在西方,适又有别一派教士,攻擊利瑪窦一派于教皇,說他們賣教求榮,容許中國的教徒祟拜偶像。
于是教皇派多羅(Tourmon)到中國來禁止。
這在當時的中國,如何能說得明白?于是聖祖大怒,将多羅押還澳門,令葡萄牙人看管,而令教士不守利瑪窦遺法的都退出(教皇仍不變其主張,且處不從令的教士以破門之罰。
教士傳教中國者,遂不複能順從中國人的習慣,此亦為中西隔閡之一因)。
至1717年,碣石鎮總兵陳昂說:“天主教在各省開堂聚衆,廣州城内外尤多,恐滋事端,請嚴舊例嚴禁”,許之。
1723年,閩浙總督滿保請除送京效力人員外,概行安置澳門;各省天主堂,一律改為公廨;亦許之。
基督教自此遂被禁止傳布。
然其徒之秘密傳布如故。
中國社會上,本有一種所謂邪教,其内容僅得之于傳說,是十分離奇的(以此觀之,知曆來所謂邪教者的傳說,亦必多誣蔑之辭),至此,遂将其都附會到基督教身上去;再加以後來戰敗的恥辱,因戰敗而準許傳教,有以兵力強迫傳布的嫌疑;遂伏下了幾十年教案之根。
至于通商,在當時從政治上看起來,并沒有維持的必要。
既有畏惡外人的心理,就禁絕了,也未為不可的。
但這是從推理上立說,事實上,一件事情的措置,總是受有實力的人的意見支配的。
當時的通商,雖于國計民生無大關系,而在官和商,則都是大利之所在,如何肯禁止?既以其為私利所在而保存之,自然對于外人,不肯不剝削,就伏下了後來五口通商的禍根。
海路的交通,在初期,不過是通商傳教的關系,至陸路則自始即有政治關系。
北方的侵略者,乃蒙古高原的民族,而非西伯利亞的民族,這是幾千年以來,曆史上持續不變的形勢。
但到近代歐洲的勢力向外發展時,其情形也就變了。
15世紀末葉,俄人脫離蒙古的羁絆而自立。
其時可薩克族又附俄(Kazak,即哥薩克),為之東略。
于是西伯利亞的廣土,次第被占。
至明末,遂達鄂霍次克海。
騷擾且及于黑龍江。
清初因國内未平,無暇顧及外攘。
至三藩既平,聖祖乃對外用兵。
其結果,乃有1688年的《尼布楚條約》。
訂定西以額爾古讷河,東自格爾必齊河以東,以外興安嶺為界。
俄商得三年一至京師。
此約俄人認為系用兵力迫脅而成,心懷不服,而中國對邊陲,又不能實力經營,遂伏下鹹豐時戊午、庚申兩約的禍根。
當《尼布楚條約》簽訂時,中、俄的邊界問題,還隻限于東北方面。
其後外蒙古歸降中國,前此外蒙古對清,雖曾通商,實僅羁縻而已。
于是俄、蒙的界務,亦成為中、俄的界務。
乃有17
但是輸入外國的文明,在中國亦由來已久了。
在當時,即以曆法疏舛,舊有的回回曆法,不如西洋曆法之精,已足使中國人引用教士,何況和滿洲人戰争甚烈,需要教士制造槍炮呢?所以1616年,基督教一度被禁止傳播後,到1621年,即因命教士制造槍炮而複解禁。
後更引用其人于曆局。
清初,湯若望(JoannesAdamsSchallvonBell)亦因曆法而被任用。
聖祖初年,為楊光先所攻擊,一時失勢。
其後卒因舊法的疏舛,而南懷仁(FerdinandusVerbiest)複見任用。
聖祖是頗有科學上的興趣的。
在位時引用教士頗多。
然他對于西洋人,根本上仍存着一種畏惡的心理。
所以在他禦制的文集裡,曾說“西洋各國,千百年後,中國必受其累”。
這在當時的情勢下,亦是無怪其然的。
在中國一方面,本有這種心理潛伏着,而在西方,适又有别一派教士,攻擊利瑪窦一派于教皇,說他們賣教求榮,容許中國的教徒祟拜偶像。
于是教皇派多羅(Tourmon)到中國來禁止。
這在當時的中國,如何能說得明白?于是聖祖大怒,将多羅押還澳門,令葡萄牙人看管,而令教士不守利瑪窦遺法的都退出(教皇仍不變其主張,且處不從令的教士以破門之罰。
教士傳教中國者,遂不複能順從中國人的習慣,此亦為中西隔閡之一因)。
至1717年,碣石鎮總兵陳昂說:“天主教在各省開堂聚衆,廣州城内外尤多,恐滋事端,請嚴舊例嚴禁”,許之。
1723年,閩浙總督滿保請除送京效力人員外,概行安置澳門;各省天主堂,一律改為公廨;亦許之。
基督教自此遂被禁止傳布。
然其徒之秘密傳布如故。
中國社會上,本有一種所謂邪教,其内容僅得之于傳說,是十分離奇的(以此觀之,知曆來所謂邪教者的傳說,亦必多誣蔑之辭),至此,遂将其都附會到基督教身上去;再加以後來戰敗的恥辱,因戰敗而準許傳教,有以兵力強迫傳布的嫌疑;遂伏下了幾十年教案之根。
至于通商,在當時從政治上看起來,并沒有維持的必要。
既有畏惡外人的心理,就禁絕了,也未為不可的。
但這是從推理上立說,事實上,一件事情的措置,總是受有實力的人的意見支配的。
當時的通商,雖于國計民生無大關系,而在官和商,則都是大利之所在,如何肯禁止?既以其為私利所在而保存之,自然對于外人,不肯不剝削,就伏下了後來五口通商的禍根。
海路的交通,在初期,不過是通商傳教的關系,至陸路則自始即有政治關系。
北方的侵略者,乃蒙古高原的民族,而非西伯利亞的民族,這是幾千年以來,曆史上持續不變的形勢。
但到近代歐洲的勢力向外發展時,其情形也就變了。
15世紀末葉,俄人脫離蒙古的羁絆而自立。
其時可薩克族又附俄(Kazak,即哥薩克),為之東略。
于是西伯利亞的廣土,次第被占。
至明末,遂達鄂霍次克海。
騷擾且及于黑龍江。
清初因國内未平,無暇顧及外攘。
至三藩既平,聖祖乃對外用兵。
其結果,乃有1688年的《尼布楚條約》。
訂定西以額爾古讷河,東自格爾必齊河以東,以外興安嶺為界。
俄商得三年一至京師。
此約俄人認為系用兵力迫脅而成,心懷不服,而中國對邊陲,又不能實力經營,遂伏下鹹豐時戊午、庚申兩約的禍根。
當《尼布楚條約》簽訂時,中、俄的邊界問題,還隻限于東北方面。
其後外蒙古歸降中國,前此外蒙古對清,雖曾通商,實僅羁縻而已。
于是俄、蒙的界務,亦成為中、俄的界務。
乃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