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關燈
小
中
大
世界是無一息不變的,人,因其感覺遲鈍,或雖有感覺而行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變動,積微成著,使其感覺困難時,不肯加以理會,設法應付,正和我們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掃除,以緻塵埃堆積,掃除時不得不大費其力一樣。
這話,在緒論中,業已說過了。
中國自有信史以來,環境可說未曾大變。
北方的遊牧民族,憑恃武力,侵入我國的疆域之内是有的,但因其文化較低,并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且他還不得不棄其生活方式而從我,所以經過若幹年之後,即為我們所同化。
當其未同化之時,因其人數甚少,其暴橫和掠奪,也是有一個限度的,而且為時不能甚久。
所以我們未曾認為是極大的問題,而根本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以應之。
至于外國的文明,輸入中國的,亦非無有。
其中最親切的,自然是印度的宗教。
次之則是希臘文明,播布于東方的,從中國陸路和西域交通,海路和西南洋交通以後,即有輸入。
其後大食的文明,輸入中國的亦不少。
但宗教究竟是上層建築,生活的基礎不變,說一種宗教,對于全社會真會有什麼大影響,是不确的。
所以佛教輸入中國之後,并未能使中國人的生活印度化,反而佛教的本身,倒起了變化,以适應我們的生活了。
其餘的文明,無論其為物質的、精神的,對社會上所生的影響,更其“其細已甚”。
所以中國雖然不斷和外界接觸,而其所受的外來的影響甚微。
至近代歐西的文明,乃能改變生活的基礎,而使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徹底起一個變化,我們應付的困難,就從此開始了。
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這個大變化上。
西人的東來,有海陸兩路,而海路又分兩路:(一)自大西洋向東行,于公元1516年繞過好望角,自此而至南洋、印度及中國。
(二)自大西洋向西行,于1492年發見美洲,1519年環繞地球,其事都在明武宗之世。
初期在海上占勢力的是西、葡,後來英、荷繼起,勢力反駕乎其上。
但其在中國,因葡萄牙人獨占了澳門之故,勢力仍能淩駕各國,這是明末的情形。
清初,因與荷蘭人有夾攻台灣鄭氏之約,許其商船八年一到廣東,然其勢力,亦遠非葡萄牙之敵。
我們試将較舊的書翻閱,說及當時所謂洋務時,總是把“通商傳教”四字并舉的。
的确,我們初期和西洋人的接觸,不外乎這兩件事。
通商本兩利之道,但這時候的輸出入品,還帶有奢侈性質,并非全國人所必需,而世世西人的東來,我們卻自始對他存着畏忌的心理。
這是為什麼呢?其(一)中國在軍事上,是畏惡海盜的。
因為從前的航海之術不精,對海盜不易傾覆其根據地,甚而至于不能發現其根據地。
(二)中國雖發明火藥,卻未能制成近世的槍炮。
近世的槍炮,實在是西人制成的,而其船舶亦較我們的船舶為高大,軍事上有不敵之勢。
(三)西人東來的,自然都是些冒險家,不免有暴橫的行為。
而因傳教,更增加了中國畏忌的心理。
近代基督教的傳布于東方,是由耶稣會(Jesuit)開始的。
其教徒利瑪窦(MatteoRicci),以1581年始至澳門,時為明神宗萬曆五年。
後入北京朝獻,神宗許其建立天主堂。
當時基督教士的傳教,是以科學為先驅;而且順從中國的風俗,不禁華人祭天、祭祖、崇拜孔子的。
于是在中國的反應,發生兩派:其(一)如徐光啟、李之藻等,服膺其科學,因而亦信仰其宗教。
其(二)則如清初的楊光先等,正因其人學藝之精,傳教的熱烈,而格外引起其猜忌之心。
在當時,科學的價值,不易為一
這話,在緒論中,業已說過了。
中國自有信史以來,環境可說未曾大變。
北方的遊牧民族,憑恃武力,侵入我國的疆域之内是有的,但因其文化較低,并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且他還不得不棄其生活方式而從我,所以經過若幹年之後,即為我們所同化。
當其未同化之時,因其人數甚少,其暴橫和掠奪,也是有一個限度的,而且為時不能甚久。
所以我們未曾認為是極大的問題,而根本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以應之。
至于外國的文明,輸入中國的,亦非無有。
其中最親切的,自然是印度的宗教。
次之則是希臘文明,播布于東方的,從中國陸路和西域交通,海路和西南洋交通以後,即有輸入。
其後大食的文明,輸入中國的亦不少。
但宗教究竟是上層建築,生活的基礎不變,說一種宗教,對于全社會真會有什麼大影響,是不确的。
所以佛教輸入中國之後,并未能使中國人的生活印度化,反而佛教的本身,倒起了變化,以适應我們的生活了。
其餘的文明,無論其為物質的、精神的,對社會上所生的影響,更其“其細已甚”。
所以中國雖然不斷和外界接觸,而其所受的外來的影響甚微。
至近代歐西的文明,乃能改變生活的基礎,而使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徹底起一個變化,我們應付的困難,就從此開始了。
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這個大變化上。
西人的東來,有海陸兩路,而海路又分兩路:(一)自大西洋向東行,于公元1516年繞過好望角,自此而至南洋、印度及中國。
(二)自大西洋向西行,于1492年發見美洲,1519年環繞地球,其事都在明武宗之世。
初期在海上占勢力的是西、葡,後來英、荷繼起,勢力反駕乎其上。
但其在中國,因葡萄牙人獨占了澳門之故,勢力仍能淩駕各國,這是明末的情形。
清初,因與荷蘭人有夾攻台灣鄭氏之約,許其商船八年一到廣東,然其勢力,亦遠非葡萄牙之敵。
我們試将較舊的書翻閱,說及當時所謂洋務時,總是把“通商傳教”四字并舉的。
的确,我們初期和西洋人的接觸,不外乎這兩件事。
通商本兩利之道,但這時候的輸出入品,還帶有奢侈性質,并非全國人所必需,而世世西人的東來,我們卻自始對他存着畏忌的心理。
這是為什麼呢?其(一)中國在軍事上,是畏惡海盜的。
因為從前的航海之術不精,對海盜不易傾覆其根據地,甚而至于不能發現其根據地。
(二)中國雖發明火藥,卻未能制成近世的槍炮。
近世的槍炮,實在是西人制成的,而其船舶亦較我們的船舶為高大,軍事上有不敵之勢。
(三)西人東來的,自然都是些冒險家,不免有暴橫的行為。
而因傳教,更增加了中國畏忌的心理。
近代基督教的傳布于東方,是由耶稣會(Jesuit)開始的。
其教徒利瑪窦(MatteoRicci),以1581年始至澳門,時為明神宗萬曆五年。
後入北京朝獻,神宗許其建立天主堂。
當時基督教士的傳教,是以科學為先驅;而且順從中國的風俗,不禁華人祭天、祭祖、崇拜孔子的。
于是在中國的反應,發生兩派:其(一)如徐光啟、李之藻等,服膺其科學,因而亦信仰其宗教。
其(二)則如清初的楊光先等,正因其人學藝之精,傳教的熱烈,而格外引起其猜忌之心。
在當時,科學的價值,不易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