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清代的盛衰
關燈
小
中
大
清朝的猾夏,是遠較遼、金、元為甚的。
這是因為女真民族,在渤海和金朝時,業已經過兩度的開化,所以清朝初興時,較諸遼、金、元,其程度已覺稍高了。
當太宗時,已能任用漢人,且能譯讀《金世宗本紀》,戒谕臣下,勿得沾染華風。
入關之後,圈占民地,給旗人住居,這也和金朝将猛安謀克戶遷入中原,是一樣的政策。
他又命旗兵駐防各省,但多和漢人分城而居,一以免其倚勢欺陵,挑起漢人的惡感,一亦防其與漢人同化。
其尤較金人為刻毒的,則為把關東三省都封鎖起來,禁止漢人移殖。
他又和蒙古人結婚姻,而且表面上裝作信奉喇嘛教,以聯絡蒙古的感情,而把蒙古也封鎖起來,不許漢人移殖,這可稱之為“聯蒙制漢”政策。
他的對待漢人,為前代異族所不敢行的,則為明目張膽,摧折漢人的民族性。
從來開國的君主,對于前代的叛臣投降自己的,雖明知其為不忠不義之徒,然大抵把這一層抹殺不提,甚且還用些能知天命,志在救民等好看的話頭,替他掩飾,這個可說是替降順自己的人留些面子。
清朝則不然。
對于投順他的人,特立貳臣的名目,把他的假面具都剝光了。
康、雍、乾三朝,大興文字之獄,以摧挫士氣。
乾隆時開四庫館,編輯四庫全書,卻借此大燒其書。
從公元1763到1782二十年之中,共燒書二十四次,被燒掉的書有五百三十八種,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部之多。
不但關涉清朝的,即和遼、金、元等有關涉的,亦莫不加以毀滅。
其不能毀滅的,則加以改竄。
他豈不知一手不能掩盡天下目?他所造作的東西,并不能使人相信?此等行為,更不能使人心服?不過肆其狠毒之氣,一意孤行罷了。
他又開博學鴻詞科,設明史館,以冀網羅明季的遺民。
然被其招緻的,全是二等以下的人物,真正有志節的,并沒有入他彀中的啊! 清朝文字獄 從前的人民,對于政權,實在疏隔得太利害了。
所以當異族侵入的時候,民心雖然不服,也隻得隐忍以待時,清初又是這時候了。
從1683年台灣鄭氏滅亡起,到1793年白蓮教徒起兵和清朝反抗為止,凡一百一十年,海内可說無大兵革。
清聖祖的為人,頗為聰明,也頗能勤于政治;就世宗也還精明。
他們是一個新興的野蠻民族,其驕奢淫佚,比之曆年已久的皇室,自然要好些。
一切弊政,以明末為鑒,自然也有相當的改良。
所以康、雍之世,政治還算清明,财政亦頗有餘蓄。
到乾隆時,雖然政治業已腐敗,社會的元氣,亦已暗中凋耗了,然表面上卻還維持着一個盛況。
武功是時會之适然。
中國的國情,是不适宜于向外侵略的。
所以自統一以後,除秦、漢兩朝,襲戰國之餘風,君主有好大喜功的性質,社會上亦有一部分人,喜歡立功絕域外,其餘都是守禦之師。
不過因為國力的充裕,所以隻要(一)在我的政治相當清明,(二)在外又無方張的強敵,即足以因利乘便,威行萬裡。
曆代的武功,多是此種性質,而清朝亦又逢着這種幸運了。
蒙古和西藏的民族,其先都是喜歡侵略的。
自唐中葉後,喇嘛教輸入吐蕃,而西藏人的性質遂漸變。
明末,俺荅的兩個兒子侵入青海。
其結果,轉為青海地方的喇嘛教所感化,喇嘛教因此推行于蒙古,連蒙古人的性質,也漸趨向平和,這可說是近數百年來塞外情形的一個大轉變。
在清代,塞外的侵略民族,隻剩得一個衛拉特了。
而其部落較小,侵略的力量不足,卒為清人所摧破。
這是清朝人的武功,所以能夠煊赫一時的大原因。
衛拉特即明代的瓦剌。
當土木之變時,其根據地本在東方。
自蒙古複強,他即漸徙而西北。
到清時,共分為四部:曰和碩特,居烏魯木齊。
曰準噶爾,居伊犁。
曰杜爾伯特,居額爾齊斯河。
曰土爾扈特,居塔爾巴哈台。
西藏黃教的僧侶,是不許娶妻的。
所以其高僧,世世以“呼畢勒罕”主持教務。
因西藏人信之甚笃,教權在名義上遂出于政權之上。
然所謂迷信,其實不過是這麼一句話。
從古以來,所謂神權政府,都是建立在大多數被麻醉的人信仰之上的,然教中的首領,其實并不迷信,試看其争權奪利,一切都和非神權的政府無異可
這是因為女真民族,在渤海和金朝時,業已經過兩度的開化,所以清朝初興時,較諸遼、金、元,其程度已覺稍高了。
當太宗時,已能任用漢人,且能譯讀《金世宗本紀》,戒谕臣下,勿得沾染華風。
入關之後,圈占民地,給旗人住居,這也和金朝将猛安謀克戶遷入中原,是一樣的政策。
他又命旗兵駐防各省,但多和漢人分城而居,一以免其倚勢欺陵,挑起漢人的惡感,一亦防其與漢人同化。
其尤較金人為刻毒的,則為把關東三省都封鎖起來,禁止漢人移殖。
他又和蒙古人結婚姻,而且表面上裝作信奉喇嘛教,以聯絡蒙古的感情,而把蒙古也封鎖起來,不許漢人移殖,這可稱之為“聯蒙制漢”政策。
他的對待漢人,為前代異族所不敢行的,則為明目張膽,摧折漢人的民族性。
從來開國的君主,對于前代的叛臣投降自己的,雖明知其為不忠不義之徒,然大抵把這一層抹殺不提,甚且還用些能知天命,志在救民等好看的話頭,替他掩飾,這個可說是替降順自己的人留些面子。
清朝則不然。
對于投順他的人,特立貳臣的名目,把他的假面具都剝光了。
康、雍、乾三朝,大興文字之獄,以摧挫士氣。
乾隆時開四庫館,編輯四庫全書,卻借此大燒其書。
從公元1763到1782二十年之中,共燒書二十四次,被燒掉的書有五百三十八種,一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部之多。
不但關涉清朝的,即和遼、金、元等有關涉的,亦莫不加以毀滅。
其不能毀滅的,則加以改竄。
他豈不知一手不能掩盡天下目?他所造作的東西,并不能使人相信?此等行為,更不能使人心服?不過肆其狠毒之氣,一意孤行罷了。
他又開博學鴻詞科,設明史館,以冀網羅明季的遺民。
然被其招緻的,全是二等以下的人物,真正有志節的,并沒有入他彀中的啊! 清朝文字獄 從前的人民,對于政權,實在疏隔得太利害了。
所以當異族侵入的時候,民心雖然不服,也隻得隐忍以待時,清初又是這時候了。
從1683年台灣鄭氏滅亡起,到1793年白蓮教徒起兵和清朝反抗為止,凡一百一十年,海内可說無大兵革。
清聖祖的為人,頗為聰明,也頗能勤于政治;就世宗也還精明。
他們是一個新興的野蠻民族,其驕奢淫佚,比之曆年已久的皇室,自然要好些。
一切弊政,以明末為鑒,自然也有相當的改良。
所以康、雍之世,政治還算清明,财政亦頗有餘蓄。
到乾隆時,雖然政治業已腐敗,社會的元氣,亦已暗中凋耗了,然表面上卻還維持着一個盛況。
武功是時會之适然。
中國的國情,是不适宜于向外侵略的。
所以自統一以後,除秦、漢兩朝,襲戰國之餘風,君主有好大喜功的性質,社會上亦有一部分人,喜歡立功絕域外,其餘都是守禦之師。
不過因為國力的充裕,所以隻要(一)在我的政治相當清明,(二)在外又無方張的強敵,即足以因利乘便,威行萬裡。
曆代的武功,多是此種性質,而清朝亦又逢着這種幸運了。
蒙古和西藏的民族,其先都是喜歡侵略的。
自唐中葉後,喇嘛教輸入吐蕃,而西藏人的性質遂漸變。
明末,俺荅的兩個兒子侵入青海。
其結果,轉為青海地方的喇嘛教所感化,喇嘛教因此推行于蒙古,連蒙古人的性質,也漸趨向平和,這可說是近數百年來塞外情形的一個大轉變。
在清代,塞外的侵略民族,隻剩得一個衛拉特了。
而其部落較小,侵略的力量不足,卒為清人所摧破。
這是清朝人的武功,所以能夠煊赫一時的大原因。
衛拉特即明代的瓦剌。
當土木之變時,其根據地本在東方。
自蒙古複強,他即漸徙而西北。
到清時,共分為四部:曰和碩特,居烏魯木齊。
曰準噶爾,居伊犁。
曰杜爾伯特,居額爾齊斯河。
曰土爾扈特,居塔爾巴哈台。
西藏黃教的僧侶,是不許娶妻的。
所以其高僧,世世以“呼畢勒罕”主持教務。
因西藏人信之甚笃,教權在名義上遂出于政權之上。
然所謂迷信,其實不過是這麼一句話。
從古以來,所謂神權政府,都是建立在大多數被麻醉的人信仰之上的,然教中的首領,其實并不迷信,試看其争權奪利,一切都和非神權的政府無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