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明清的興亡
關燈
小
中
大
文化是有傳播的性質的,而其傳播的路線,往往甚為纡曲。
遼東、西自公元前4世紀,即成為中國的郡縣,因其距中原較遠,長駕遠馭之力,有所不及,所以中國的政治勢力,未能充分向北展拓,自吉林以東北,曆代皆僅等諸羁縻。
其地地質雖極肥沃,而稍苦寒;又北方擾攘時多,自河北經熱河東北出之道,又往往為遊牧民族所阻隔;所以中國民族,亦未能盛向東北拓殖。
在這一個區域中,以松花江流域為最肥沃,其地距朝鮮甚近,中國的文化,乃從朝鮮繞了一個圈兒,以間接開化其地的女真民族。
渤海、金、清的勃興,都是如此。
清朝的祖先,據他們自己說,是什麼天女所生的,這一望而知其為有意造作的神話。
據近人所考證,明時女真之地,凡分三衛:曰海西衛,自今遼甯的西北境,延及吉林的西部。
曰野人衛,地在吉、黑的東偏。
曰建州衛,則在長白山附近。
海西衛為清人所謂扈倫部,野人衛清人謂之東海部,建州衛則包括滿洲長白山西部。
清朝真正的祖先,所謂肇祖都督孟特穆,就是1412年受職為建州衛指揮使的猛哥帖木兒(明人所授指揮使,清人則稱為都督。
孟特穆為孟哥帖木兒異譯),其初曾入貢受職于朝鮮的李朝的。
後為七姓野人所殺。
其時的建州衛,還在朝鮮會甯府河谷。
弟凡察立,遷居佟家江。
後猛哥帖木兒之子董山,出而與凡察争襲。
明朝乃分建州為左右兩衛,以董山為左衛指揮使,凡察為右衛指揮使。
董山漸跋扈,明朝檄緻廣甯誅之。
部下擁其子脫羅擾邊(《清實錄》作妥羅,為肇祖之孫。
其弟曰錫寶齋篇古。
錫寶齋篇古之子曰興祖都督福滿,即景祖之父),聲稱報仇,但未久即寂然。
自此左衛衰而右衛盛。
右衛酋長王杲,居寬甸附近。
為李成梁所破,奔扈倫部的哈達(葉赫在吉林西南,明人稱為北關。
哈達在開原北,明人稱為南關)。
哈達執送成梁,成梁殺之。
其子阿台,助葉赫攻哈達。
滿洲蘇克蘇浒部長尼堪外蘭,為李成梁做鄉導,攻殺阿台。
滿洲酋長叫場,即清朝所謂景祖覺昌安,其子他失,則清朝所謂顯祖塔克世,塔克世的兒子弩爾哈赤,就是清朝的太祖了。
阿台系景祖孫婿,阿台敗時,清景、顯兩祖亦死。
清太祖仍受封于明,後來起兵攻破尼堪外蘭。
尼堪外蘭逃奔明邊。
明朝非但不能保護,反把他執付清太祖。
且開撫順、清河、寬甸、叆陽四關,和他互市。
自此滿洲人得以沐浴中國的文化,且借互市以潤澤其經濟,其勢漸強。
先服滿洲諸部。
扈倫、長白山諸部聯合蒙古的科爾沁部來攻,清太祖敗之,威聲且達蒙古東部。
又合葉赫滅哈達。
至1616年,遂叛明。
時值明神宗之世。
以楊鎬為經略,發大兵二十萬,分四路東征,三路皆敗。
滿洲遂陷鐵嶺,滅葉赫。
明以熊廷弼為經略。
廷弼頗有才能,明顧旋罷之,代以袁應泰。
應泰有吏才,無将略,遼、沈遂陷。
清太祖初自今之長白縣(清之興京,其地本名赫圖阿拉),遷居遼陽,後又遷居沈陽。
明朝再起熊廷弼。
又為廣甯巡撫王化貞所掣肘。
化貞兵敗,遼西地多陷。
明朝逮兩人俱論死。
旋得袁崇煥力守甯遠。
1626年,清太祖攻之,受傷而死。
子太宗立,因朝鮮歸心于明,屢犄滿洲之後,太宗乃先把朝鮮征服了,還兵攻甯遠、錦州,又大敗。
清人是時,正直方興之勢,自非一日可以削平,然其力亦并不能進取遼西。
倘使明朝能任用如袁崇煥等人物,與之持久,遼東必可徐圖恢複的,遼西更不必說了,若說要打進山海關,那簡直是夢想。
清軍入關 所謂流寇,是無一定的根據地,流竄到那裡,裹脅到那裡的。
中國疆域廣大,一部分的天災人禍,影響不到全國,局部的動亂,勢亦不能牽動全國,隻有當社會極度不安時,才會釀成如火燎原之勢,而明季便是其時了。
明末的流寇,是以1628年起于陝西的,正值思宗的元年。
旋流入山西,又流入河北,蔓衍于四川、湖廣之境。
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兩個最大的首領。
獻忠系粗
遼東、西自公元前4世紀,即成為中國的郡縣,因其距中原較遠,長駕遠馭之力,有所不及,所以中國的政治勢力,未能充分向北展拓,自吉林以東北,曆代皆僅等諸羁縻。
其地地質雖極肥沃,而稍苦寒;又北方擾攘時多,自河北經熱河東北出之道,又往往為遊牧民族所阻隔;所以中國民族,亦未能盛向東北拓殖。
在這一個區域中,以松花江流域為最肥沃,其地距朝鮮甚近,中國的文化,乃從朝鮮繞了一個圈兒,以間接開化其地的女真民族。
渤海、金、清的勃興,都是如此。
清朝的祖先,據他們自己說,是什麼天女所生的,這一望而知其為有意造作的神話。
據近人所考證,明時女真之地,凡分三衛:曰海西衛,自今遼甯的西北境,延及吉林的西部。
曰野人衛,地在吉、黑的東偏。
曰建州衛,則在長白山附近。
海西衛為清人所謂扈倫部,野人衛清人謂之東海部,建州衛則包括滿洲長白山西部。
清朝真正的祖先,所謂肇祖都督孟特穆,就是1412年受職為建州衛指揮使的猛哥帖木兒(明人所授指揮使,清人則稱為都督。
孟特穆為孟哥帖木兒異譯),其初曾入貢受職于朝鮮的李朝的。
後為七姓野人所殺。
其時的建州衛,還在朝鮮會甯府河谷。
弟凡察立,遷居佟家江。
後猛哥帖木兒之子董山,出而與凡察争襲。
明朝乃分建州為左右兩衛,以董山為左衛指揮使,凡察為右衛指揮使。
董山漸跋扈,明朝檄緻廣甯誅之。
部下擁其子脫羅擾邊(《清實錄》作妥羅,為肇祖之孫。
其弟曰錫寶齋篇古。
錫寶齋篇古之子曰興祖都督福滿,即景祖之父),聲稱報仇,但未久即寂然。
自此左衛衰而右衛盛。
右衛酋長王杲,居寬甸附近。
為李成梁所破,奔扈倫部的哈達(葉赫在吉林西南,明人稱為北關。
哈達在開原北,明人稱為南關)。
哈達執送成梁,成梁殺之。
其子阿台,助葉赫攻哈達。
滿洲蘇克蘇浒部長尼堪外蘭,為李成梁做鄉導,攻殺阿台。
滿洲酋長叫場,即清朝所謂景祖覺昌安,其子他失,則清朝所謂顯祖塔克世,塔克世的兒子弩爾哈赤,就是清朝的太祖了。
阿台系景祖孫婿,阿台敗時,清景、顯兩祖亦死。
清太祖仍受封于明,後來起兵攻破尼堪外蘭。
尼堪外蘭逃奔明邊。
明朝非但不能保護,反把他執付清太祖。
且開撫順、清河、寬甸、叆陽四關,和他互市。
自此滿洲人得以沐浴中國的文化,且借互市以潤澤其經濟,其勢漸強。
先服滿洲諸部。
扈倫、長白山諸部聯合蒙古的科爾沁部來攻,清太祖敗之,威聲且達蒙古東部。
又合葉赫滅哈達。
至1616年,遂叛明。
時值明神宗之世。
以楊鎬為經略,發大兵二十萬,分四路東征,三路皆敗。
滿洲遂陷鐵嶺,滅葉赫。
明以熊廷弼為經略。
廷弼頗有才能,明顧旋罷之,代以袁應泰。
應泰有吏才,無将略,遼、沈遂陷。
清太祖初自今之長白縣(清之興京,其地本名赫圖阿拉),遷居遼陽,後又遷居沈陽。
明朝再起熊廷弼。
又為廣甯巡撫王化貞所掣肘。
化貞兵敗,遼西地多陷。
明朝逮兩人俱論死。
旋得袁崇煥力守甯遠。
1626年,清太祖攻之,受傷而死。
子太宗立,因朝鮮歸心于明,屢犄滿洲之後,太宗乃先把朝鮮征服了,還兵攻甯遠、錦州,又大敗。
清人是時,正直方興之勢,自非一日可以削平,然其力亦并不能進取遼西。
倘使明朝能任用如袁崇煥等人物,與之持久,遼東必可徐圖恢複的,遼西更不必說了,若說要打進山海關,那簡直是夢想。
清軍入關 所謂流寇,是無一定的根據地,流竄到那裡,裹脅到那裡的。
中國疆域廣大,一部分的天災人禍,影響不到全國,局部的動亂,勢亦不能牽動全國,隻有當社會極度不安時,才會釀成如火燎原之勢,而明季便是其時了。
明末的流寇,是以1628年起于陝西的,正值思宗的元年。
旋流入山西,又流入河北,蔓衍于四川、湖廣之境。
以李自成和張獻忠為兩個最大的首領。
獻忠系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