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清代的盛衰
關燈
小
中
大
知。
達賴喇嘛是黃教之主宗喀巴的第一個大弟子,他在喇嘛教裡,位置算是最高,然并不能親理政務,政務都在一個稱為“第巴”的官的手裡。
清聖祖時,第巴桑結,招和碩特的固始汗入藏,擊殺了紅教的護法藏巴汗,而奉宗喀巴的第二大弟子班禅入居劄什倫布,是為達賴、班禅分主前後藏之始。
和碩特自此徙牧青海,幹涉西藏政權,桑結又惡之,招緻準噶爾噶爾丹入藏,擊殺了固始汗的兒子達顔汗。
準噶爾先已攝服杜爾伯特,逐去土爾扈特,至此其勢大張。
1688年,越阿爾泰山攻擊喀爾喀,三汗部衆數十萬,同時潰走漠南。
清聖祖為之出兵擊破噶爾丹。
噶爾丹因伊犁舊地,為其兄子策妄阿布坦所據無所歸,自殺。
阿爾泰山以東平。
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殺掉桑結。
策妄阿布坦派兵入藏,襲殺拉藏汗。
聖祖又派兵将其擊破。
1722年,聖祖死,世宗立。
固始汗之孫羅蔔藏丹津煽動青海的喇嘛反叛,亦為清兵所破。
此時衛拉特的亂勢,可謂蔓延甚廣,幸皆未獲逞志,然清朝亦未能犁庭掃穴。
直至1754年,策妄阿布坦之子噶爾丹策淩死,其部落内亂,清高宗才于1757年将其蕩平。
至于天山南路,則本系元朝察合台後王之地。
為回教區域。
元衰後,回教教主的後裔有入居喀什噶爾的,後遂握有南路政教之權。
準部既平,教主的後裔大小和卓木大(和卓木名布羅尼特,小和卓木名霍集占)和清朝反抗,亦于1759年為清所破滅。
清朝的武功,以此時為極盛。
天山南北路既定,蔥嶺以西之國,敖罕、哈薩克、布魯特、乾竺特、博羅爾、巴達克山、布哈爾、阿富汗等,都朝貢于清,仿佛唐朝盛時的規模。
1792年,清朝又用兵于廓爾喀,将其征服,則其兵力又為唐時所未至。
對于西南一隅,則清朝的武功,是掩耳盜鈴的。
當明初,中國西南的疆域,實還包括今伊洛瓦底江流域和薩爾溫、眉公兩江上遊(看《明史·西南土司傳》可知)。
但中國對于西南,實力并不充足,所以安南暫合而複離,而緬甸亦卒獨立為國。
中國實力所及,西不過騰沖,南不越普洱,遂成為今日的境界了。
1767年,清高宗因緬甸犯邊,發兵征之敗沒。
1769年,又派大兵再舉,亦僅因其請和,許之而還。
這時候,暹羅為緬甸所滅。
後其遺臣中國人鄭昭,起兵複國,傳其養子鄭華,以1786年受封于中國,緬甸怕中國和暹羅夾攻它,對中國才漸恭順。
安南之王黎氏,明中葉後為其臣莫氏所篡。
清初複國。
頗得其臣阮氏之力,而其臣鄭氏,以國戚執政,阮氏與之不協,乃南據順化,形同獨立。
後為西貢豪族阮氏所滅。
是為新阮,而順化之阮氏,則稱舊阮。
新阮既滅舊阮,又入東京滅鄭氏,并廢黎氏。
黎氏遺臣告難中國。
高宗于1788年為之出兵,擊破新阮,複立黎氏。
然旋為新阮所襲敗,乃因新阮的請降,封之為王。
總而言之,中國用兵于後印度,天時地利,是不甚相宜的,所以曆代都無大功,到清朝還是如此。
清朝用兵域外,雖不得利,然其在湘西、雲、貴、四川各省,則頗能竟前代所未竟之功。
在今湖南、貴州間,則開辟永順、乾州、鳳皇、永綏、松桃各府、廳,在雲南,則将烏蒙、烏撒、東川、鎮雄各土官改流(烏蒙,今雲南昭通縣。
烏撒,今貴州威甯縣),在貴州,則平定以古州為中心的大苗疆(古州,今榕江縣),這都是明朝未竟的餘緒。
四川西北的大小金川(大金川,今理番縣的綏靖屯。
小金川,今懋功縣),用兵凡五年,糜饷至七千萬,可謂勞費已甚,然綜合全局看起來,則于西南的開拓,仍有裨益。
乾隆皇帝 清朝的衰機,可說是起于乾隆之世的。
高宗性本奢侈,在位時六次南巡,耗費無藝。
中歲後又任用和珅,貪渎為古今所無。
官吏都不得不剝民以奉之,上司誅求于下屬,下屬虐取于人民,于是吏治大壞。
清朝曆代的皇帝,都是頗能自握魁柄,不肯授權于臣下的。
他以異族入主中原,漢族真有大志的人,本來未必幫他的忙。
加以他們予智自雄,折辱大臣,摧挫言路,抑壓士氣,自然愈形孤立了。
所以到乾、嘉之間,而局面遂一變。
達賴喇嘛是黃教之主宗喀巴的第一個大弟子,他在喇嘛教裡,位置算是最高,然并不能親理政務,政務都在一個稱為“第巴”的官的手裡。
清聖祖時,第巴桑結,招和碩特的固始汗入藏,擊殺了紅教的護法藏巴汗,而奉宗喀巴的第二大弟子班禅入居劄什倫布,是為達賴、班禅分主前後藏之始。
和碩特自此徙牧青海,幹涉西藏政權,桑結又惡之,招緻準噶爾噶爾丹入藏,擊殺了固始汗的兒子達顔汗。
準噶爾先已攝服杜爾伯特,逐去土爾扈特,至此其勢大張。
1688年,越阿爾泰山攻擊喀爾喀,三汗部衆數十萬,同時潰走漠南。
清聖祖為之出兵擊破噶爾丹。
噶爾丹因伊犁舊地,為其兄子策妄阿布坦所據無所歸,自殺。
阿爾泰山以東平。
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殺掉桑結。
策妄阿布坦派兵入藏,襲殺拉藏汗。
聖祖又派兵将其擊破。
1722年,聖祖死,世宗立。
固始汗之孫羅蔔藏丹津煽動青海的喇嘛反叛,亦為清兵所破。
此時衛拉特的亂勢,可謂蔓延甚廣,幸皆未獲逞志,然清朝亦未能犁庭掃穴。
直至1754年,策妄阿布坦之子噶爾丹策淩死,其部落内亂,清高宗才于1757年将其蕩平。
至于天山南路,則本系元朝察合台後王之地。
為回教區域。
元衰後,回教教主的後裔有入居喀什噶爾的,後遂握有南路政教之權。
準部既平,教主的後裔大小和卓木大(和卓木名布羅尼特,小和卓木名霍集占)和清朝反抗,亦于1759年為清所破滅。
清朝的武功,以此時為極盛。
天山南北路既定,蔥嶺以西之國,敖罕、哈薩克、布魯特、乾竺特、博羅爾、巴達克山、布哈爾、阿富汗等,都朝貢于清,仿佛唐朝盛時的規模。
1792年,清朝又用兵于廓爾喀,将其征服,則其兵力又為唐時所未至。
對于西南一隅,則清朝的武功,是掩耳盜鈴的。
當明初,中國西南的疆域,實還包括今伊洛瓦底江流域和薩爾溫、眉公兩江上遊(看《明史·西南土司傳》可知)。
但中國對于西南,實力并不充足,所以安南暫合而複離,而緬甸亦卒獨立為國。
中國實力所及,西不過騰沖,南不越普洱,遂成為今日的境界了。
1767年,清高宗因緬甸犯邊,發兵征之敗沒。
1769年,又派大兵再舉,亦僅因其請和,許之而還。
這時候,暹羅為緬甸所滅。
後其遺臣中國人鄭昭,起兵複國,傳其養子鄭華,以1786年受封于中國,緬甸怕中國和暹羅夾攻它,對中國才漸恭順。
安南之王黎氏,明中葉後為其臣莫氏所篡。
清初複國。
頗得其臣阮氏之力,而其臣鄭氏,以國戚執政,阮氏與之不協,乃南據順化,形同獨立。
後為西貢豪族阮氏所滅。
是為新阮,而順化之阮氏,則稱舊阮。
新阮既滅舊阮,又入東京滅鄭氏,并廢黎氏。
黎氏遺臣告難中國。
高宗于1788年為之出兵,擊破新阮,複立黎氏。
然旋為新阮所襲敗,乃因新阮的請降,封之為王。
總而言之,中國用兵于後印度,天時地利,是不甚相宜的,所以曆代都無大功,到清朝還是如此。
清朝用兵域外,雖不得利,然其在湘西、雲、貴、四川各省,則頗能竟前代所未竟之功。
在今湖南、貴州間,則開辟永順、乾州、鳳皇、永綏、松桃各府、廳,在雲南,則将烏蒙、烏撒、東川、鎮雄各土官改流(烏蒙,今雲南昭通縣。
烏撒,今貴州威甯縣),在貴州,則平定以古州為中心的大苗疆(古州,今榕江縣),這都是明朝未竟的餘緒。
四川西北的大小金川(大金川,今理番縣的綏靖屯。
小金川,今懋功縣),用兵凡五年,糜饷至七千萬,可謂勞費已甚,然綜合全局看起來,則于西南的開拓,仍有裨益。
乾隆皇帝 清朝的衰機,可說是起于乾隆之世的。
高宗性本奢侈,在位時六次南巡,耗費無藝。
中歲後又任用和珅,貪渎為古今所無。
官吏都不得不剝民以奉之,上司誅求于下屬,下屬虐取于人民,于是吏治大壞。
清朝曆代的皇帝,都是頗能自握魁柄,不肯授權于臣下的。
他以異族入主中原,漢族真有大志的人,本來未必幫他的忙。
加以他們予智自雄,折辱大臣,摧挫言路,抑壓士氣,自然愈形孤立了。
所以到乾、嘉之間,而局面遂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