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明清的興亡

關燈
平樂的府江、浔州的大藤峽、梧州的岑溪,明朝亦費掉很大的兵力。

    雲南地方,自唐時,大理獨立為國。

    到元朝才把他滅掉。

    其時雲南的學校,還不知崇祀孔子,而崇祀晉朝的王羲之,貨币則所用的是海。

    全省大都用土官,就正印是流官的,亦必以土官為之副。

    但自元朝創立土司制度以來,而我族所以管理西南諸族的,又進一步。

    其制:異族酋長歸順的,我都授以某某司的名目,如宣慰司、招讨司之類,此之謂土司。

    有反叛、虐民、或自相攻擊的,則用政治手腕或兵力戡定,改派中國人治理其地,此之謂改土歸流。

    明朝一朝,西南諸省,逐漸改流的不少,政治勢力和人民的拓殖,都大有進步。

    所以到明末,已可用為抗敵的根據地。

    隆武帝亡後,明人立其弟聿鐭于廣州,旋為叛将李成棟所破。

    神宗之孫桂王由榔即位肇慶,是為永曆帝,亦為成棟所迫,退至桂林。

    清又使降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下湖南,金聲桓下江西。

    聲桓、成棟旋反正。

    明兵乘機複湖南,川南、川東亦來歸附。

    桂王一時曾有兩廣、雲、貴、江西、湖南、四川七省之地,然聲桓、成棟都系反複之徒,并無能力,不久即敗。

    湖南亦複失。

    清兵且進陷桂林。

    永曆帝逃到南甯,遣使封張獻忠的餘黨孫可望為秦王。

    可望雖不過流寇,然其軍隊久經戰陣,戰鬥力畢竟要強些。

    可望乃使其黨劉文秀攻四川,吳三桂敗走漢中。

    李定國攻桂林,孔有德伏誅。

    清朝乃派洪承疇守長沙,尚可喜守廣東,又派兵駐紮保甯,以守川北,無意于進取了。

    而永曆帝因可望跋扈,密召李定國,可望攻定國,大敗,複降清。

    洪承疇因之請大舉。

    1658年,清兵分三道入滇。

    定國扼北盤江力戰,不能敵,乃奉永曆帝走騰越,而伏精兵,大敗清之追兵于高黎貢山。

    清兵乃還。

    定國旋奉永曆帝入緬甸。

    1661年,吳三桂發大兵十萬出邊。

    緬甸人乃奉永曆帝入三桂軍。

    明年,被弑。

    明亡。

    當永曆帝入緬時,劉文秀已前卒。

    定國和其黨白文選崎岖緬甸,欲圖恢複,卒皆赍志以終。

    定國等雖初為寇盜,而其晚節能效忠于國家、民族如此,真可使洪承疇、吳三桂等一班人愧死了。

     吳三桂 漢族在大陸上雖已無根據地,然天南片土,還有保存着上國的衣冠的,是為鄭成功。

    鄭成功為鄭芝龍的兒子。

    芝龍本系海盜,受明招安的。

    清兵入閩時,芝龍陰行通款,以緻隆武帝敗亡。

    成功卻不肯叛國,退據廈門,練兵造船為興複之計。

    魯王被清兵所襲,失去舟山,也是到廈門去依靠他的。

    清兵入滇時。

    成功曾大舉入江,直迫江甯。

    後從荷蘭人之手,奪取台灣,務農,訓兵,定法律,設學校,俨然獨立國的規模。

    清朝平定西南,本來全靠降将之力,所以事定之後,清朝并不能直接統治。

    乃封尚可喜于廣東,耿仲明之子繼茂于福建,吳三桂于雲南,是為三藩。

    三藩中,吳三桂功最高,兵亦最強。

    1673年,尚可喜因年老,将兵事交給其兒子之信,反為所制,請求撤藩,清人許之。

    三桂和耿繼茂的兒子耿精忠不自安,亦請撤藩,以觇朝意。

    時清世祖已死,子聖祖在位,年少氣盛,獨斷許之,三桂遂叛清。

    耿、尚兩藩亦相繼舉兵。

    清朝在西南,本無實力,三桂一舉兵,而貴州、湖南、四川、廣西俱下。

    但三桂暮氣不振,既不能棄滇北上;想自出應援陝西響應的兵,又不及;徒據湖南,和清兵相持;耿、尚兩藩,本來是反覆無常的,此時苦三桂征饷,又叛降清;三桂兵勢遂日蹙。

    1678年,三桂稱帝于衡州。

    旋死,諸将乖離,其孫世璠,遂于1681年為清人所滅。

    清平定西南,已經出于意外了,如何再有餘力,觊觎東南海外之地?所以清朝是時,已有和鄭氏言和,聽其不剃發,不易衣冠之意。

    但又有降将作祟。

    先是鄭成功以1662年卒,子經襲,初和耿氏相攻,曾略得漳、泉之地。

    後并失廈門,退歸台灣。

    其将施琅降清,清人用為提督。

    1681年,鄭經卒,内部乖離。

    1683年,施琅渡海入台灣,鄭氏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