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關燈
西藏,遂入雲南,滅大理(即南诏)。

    自将北還,而留兵續向南方侵略。

    此時後印度半島之地,安南已獨立為國。

    其南,今柬埔寨之地為占城,蒲甘河附近則有緬國。

    元兵侵入安南和占城。

    其人都不服,1284、1285、1287三年,三次發兵南征,因天時地利的不宜,始終不甚得利。

    其在南洋,則曾一度用兵于爪哇。

    此外被招緻來朝的共有十國,都是今南洋群島和印度沿岸之地。

    (《元史》雲:當時海外諸國,以俱藍、馬八兒為綱維,這兩國,該是諸國中最大的。

    馬八兒,即今印度的馬拉巴爾。

    俱藍為其後障,當在馬拉巴爾附近)。

    自成吉思汗崛起至世祖滅宋,共曆一百一十二年,而蒙古的武功,臻于極盛。

    其人的勇于戰鬥;征服各地方後,亦頗長于統治(如不幹涉各國的信教自由,即其一端),自有足稱。

    但其大部分成功的原因,則仍在此時别些大國,都适值衰頹,而乏抵抗的能力,其中尤其主要的,就是中國和大食帝國;又有一部分人,反為其所用,如蒙古西征時附從的諸部族便是;所以我說他是适直天幸。

     忽必烈像 忽必烈東征日本 中國和亞、歐、非三洲之交的地中海沿岸,是世界上兩個重要的文明起源之地。

    這兩個區域的文明,被亞洲中部和南部的山嶺,和北方的荒涼阻隔住了。

    歐洲文明的東漸,大約以希臘人的東遷為最早。

    漢通西域時所接觸的西方文化,就都是希臘人所傳播、所留遺。

    其後羅馬興,東邊的境界仍為東西文化接觸之地。

    至羅馬之北境為蠻族所據而中衰。

    大食興,在地理上,擁有超過羅馬的大版圖,在文化上亦能繼承希臘的遺緒。

    西方的文化,因此而東漸,東方的文化,因此而西行者不少。

    但主要的是由于海路。

    至蒙古興,而歐西和東方的陸路才開通。

    其時西方的商人,有經中央亞細亞、天山南路到蒙古來的,亦有從西伯利亞南部經天山北路而來的。

    基督教國亦派有使節東來。

    而意大利人馬哥博羅(Marcopolo)居中國凡三十年,歸而以其所見,著成遊記,給與西方人以東方地理上較确實的知識,且引起其好奇心,亦為近世西力東侵的一個張本。

     如此廣大的疆域,自非一個大汗所能直接統治;況且野蠻人的征服,其意義原是掠奪;封建制度自然要随之而興。

    蒙古的制度,宗室、外戚、功臣是各有分地的,而以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為最大。

    當時的分封,大約他的長子朮赤,所得的是花剌子模和康裡、欽察之地。

    次子太宗,所得的是乃蠻之地。

    三子察合台,所得的是西遼之地,而和林舊業,則依蒙古人幼子守竈之習,歸于其季子拖雷(此據日本那珂通世說,見其所注《成吉思汗實錄》,此書即《元秘史》的日譯本)。

    其後西北一帶,朮赤之子拔都為其共主,而西南的平定,則功出于拖雷之子旭烈兀,其後裔世君其地。

    此即所謂阿闊台、察合台、欽察、伊兒四個汗國。

    [阿闊台之後稱Km.ofOgotai,亦稱Naiman(乃蠻)。

    察合台之後稱Km..ofTchagatai.拔都之後稱Km..ofKiptchac,亦稱GoldenHorde.旭烈兀之後稱Km..ofIran],而分裂即起于其間。

    蒙古的汗,本來是由諸部族公推的,到後來還是如此。

    每當大汗逝世之後,即由宗王、驸馬和管兵的官,開一個大會(蒙古語為“忽力而台”),議定應繼承汗位的人。

    太祖之妻孛兒帖曾給蔑兒乞人擄去,後太祖聯合與部,把他搶回,就生了朮赤。

    他的兄弟,心疑他是蔑兒乞種,有些歧視他,所以他西征之後,一去不歸,實可稱為蒙古的泰伯。

    太祖死時,曾有命太宗承繼之說,所以大會未有異議。

    太宗死後,其後人和拖雷的後人,就有争奪之意。

    定宗幸獲繼立而身弱多病,未久即死。

    拖雷之子憲宗被推戴。

    太宗後人,另謀擁戴失烈門,為憲宗所殺,并奪去太宗後王的兵柄。

    蒙古的内争,于是開始。

    憲宗死後,争奪複起于拖雷後人之間。

    憲宗時,曾命阿裡不哥統治漠北,世祖統治漠南。

    憲宗死後,世祖不待大會的推戴而自立,阿裡不哥亦自立于漠北,為世祖所敗,而太宗之子海都自立于西北,察合台、欽察兩汗國都附和他。

    伊兒汗國雖附世祖,卻在地勢上被隔絕了。

    終世祖之世不能定。

    直到1310年,海都之子才來歸降。

    然自海都之叛,蒙古大汗的号令,就不能行于全帝國,此時亦不能恢複了。

    所以蒙古可說是至世祖時而臻于極盛,亦可說自世祖時而開始衰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