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南宋恢複的無成

關燈
餅。

    1165年,以歲币各減五萬,宋主稱金主為伯父的條件成和。

    金世宗算是金朝的令主。

    他的民族成見,是最深的。

    他曾對其種人,屢稱上京風俗之美,教他們保存舊風,不要漢化。

    臣下有說女真、漢人,已為一家的,他就闆起臉說:“女真、漢人,其實是二。

    ”這種尖銳的語調,決非前此的北族,所肯出之于口的,其存之于心的,自亦不至如世宗之甚了。

    然世宗的見解雖如此,而既不能放棄中原之地,就隻得定都燕京。

    并因是時叛者蜂起,不得不将猛安、謀克戶移入中原,以資鎮壓。

    奪民地以給之,替漢人和女真之間,留下了深刻的仇恨。

    而諸猛安謀克人,則惟酒是務,竟有一家百口,垅無一苗的,征服者的氣質,喪失淨盡了。

    自太祖崛起至此,不過六十年。

     宋孝宗 公元1194年,孝宗傳位于光宗。

    此時金世宗亦死,子章宗立,北邊頗有叛亂,河南、山東,亦有荒歉之處,金朝的國勢漸衰。

    宋光宗多病,皇後李氏又和太上皇不睦。

    1194年,孝宗崩,光宗不能出而持喪,人心頗為疑惑。

    宰相趙汝愚,因閤門使韓侂胄,請于高宗後吳氏,扶嘉王擴内禅,是為甯宗。

    韓侂胄排去趙汝愚,代為宰相,頗為士流所攻擊,想立恢複之功,以間執衆口。

    1206年遂貿然北伐。

    誰想金兵雖弱,宋兵亦不強。

    兵交之後,襄陽和淮東西州郡,次第失陷。

    韓侂胄又想謀和,而金人複書,要斬侂胄之首,和議複絕。

    皇後楊氏,本和韓侂胄有隙,使其兄次山,勾結侍郎史彌遠,把韓侂胄殺掉,函首以畀金。

    1208年,以增加歲币為三十萬兩、匹的條件成和。

    韓侂胄固然是妄人,宋朝此舉,也太不成話了。

    和議成後兩年,金章宗死,世宗子衛紹王立。

    其明年,蒙古侵金,金人就一敗塗地。

    可見金朝是時,業已勢成弩末,宋朝并沒有急于講和的必要了。

     蒙古本室韋部落,但其後來和鞑靼混合,所以蒙人亦自稱為鞑靼。

    其居地初在望建河,即今黑龍江上遊之南,而後徙于不而罕山,即今外蒙古車臣、土謝圖兩部界上的布爾罕哈勒那都嶺。

    自回纥滅亡以後,漠北久無強部,算到1167年成吉思汗做蒙古的酋長的時候,已經三百六十多年了,淘汰,醞釀,自然該有一個強部出來。

    成吉思汗少時,漠南北諸部錯列,蒙古并不見得怎樣強大。

    且其内部分裂,成吉思汗備受同族的龁。

    但汗有雄才大略,收合部衆,又與諸部落合縱連橫,至1206年,而漠南北諸部,悉為所征服。

    這一年,諸部大會于斡難河源(今譯作鄂諾,又作敖嫩),上他以成吉思汗的尊号。

    成吉思汗在此時,已非蒙古的汗,而為許多部族的大汗了。

    1210年,成吉思汗伐夏,夏人降。

    其明年,遂伐金。

    金人對于北方,所采取的是一種防守政策。

    從河套斜向東北,直達女真舊地,築有一道長城。

    汪古部居今歸綏縣之北,守其沖要之點。

    此時汪古通于蒙古,故蒙古得以安行而入長城。

    會河堡一戰(會河堡,在察哈爾萬全縣西),金兵大敗,蒙古遂入居庸關。

    留兵圍燕京,分兵蹂躏山東、山西,東至遼西。

    金人弑衛紹王,立宣宗,與蒙古言和,而遷都于汴。

    蒙古又以為口實,發兵攻陷燕京。

    金人此時,盡遷河北的猛安、謀克戶于河南,又奪漢人之地以給之。

    其民既不能耕,又不能戰,勢已旦夕待亡。

    幸1218年,成吉思汗用兵于西域,金人乃得少寬。

    這時候,宋朝亦罷金歲币。

    避強淩弱,國際上總是在所不免的;而此時金人,财政困難,對于歲币,亦不肯放棄,或者還希冀戰勝了可以向宋人多脅取些;于是兩國開了兵釁。

    又因場疆細故,與夏人失和。

    兵力益分而弱。

    1224年,宣宗死,哀宗立,才和夏人以兄弟之國成和(前此夏人稱臣),而宋朝卒不許其和。

    時成吉思汗亦已東歸,蒙古人的兵鋒,又轉向中原了。

    1227年,成吉思汗圍夏,未克而死。

    遺命秘不發喪,把夏人滅掉。

    1229年,太宗立。

    明年,複伐金。

    時金人已放棄河北,以精兵三十萬,守邳縣到潼關的一線。

    太宗使其弟拖雷假道于宋,宋人不許。

    拖雷就強行通過。

    自漢中、襄、鄖而北,大敗金人于三峰山(在河南禹縣)。

    太宗亦自白坡渡河(在河南孟津縣),使速不台圍汴。

    十六晝夜不能克,乃退兵議和。

    旋金兵殺蒙古使者,和議複絕。

    金哀宗逃到蔡州。

    宋、元複聯合以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