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關燈
小
中
大
自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起,直到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為止,唐朝一共還有了一百五十二年的天下。
在這一個時期中,表面上還維持着統一,對外的威風亦未至于全然失墜,然而自大體言之,則終于日入于衰亂而不能夠複振了。
因安史之亂而直接引起的,是藩鎮的跋扈。
唐朝此時兵力不足,平定安史,頗藉回纥的助力。
鐵勒仆骨部人仆固懷恩,于引用回纥頗有功勞,亦有相當的戰功。
軍事是要威克厥愛的,一個戰将,沒有人能夠使之畏服,便不免要流于驕橫,何況他還是一個蕃将呢?他要養寇自重,于是昭義、成德、天雄、盧龍諸鎮(昭義軍,治相州,今河南安陽縣。
成德軍,治恒州,今河北正定縣。
天雄軍,治魏州,今河北大名縣。
盧龍軍,即範陽軍),均為安史遺孽所據,名義上雖投降朝廷,實則不奉朝廷的命令。
唐朝自己所設的節度使,也有想學他們的樣子,而且有和他們互相結托的。
次之則為外患的複興。
自玄宗再滅突厥後,回纥占據其地。
因有助平安史之功,驕橫不堪。
而吐蕃亦乘中國守備空虛,盡陷河西、隴右,患遂中于京畿。
又雲南的南诏(诏為蠻語王之稱,當時,今雲南、西康境有六诏:曰蒙巂诏,在今西康西昌縣。
曰越析诏亦稱磨些诏,在今雲南麗江縣。
曰浪穹诏,在今雲南洱源縣。
曰邆睒诏,在今雲南鄧川縣。
曰施浪诏,在洱源縣之東。
曰蒙舍诏,在今雲南蒙化縣。
地居最南,亦稱南诏。
餘五诏皆為所并),天寶時,楊國忠與之構兵,南诏遂投降吐蕃,共為邊患,患又中于西川。
公元779年,代宗崩,子德宗立,頗思振作。
此時昭義已為天雄所并,盧龍亦因易帥恭順朝廷,德宗遂因成德的不肯受代,發兵攻讨。
成德和天雄、平盧連兵拒命。
山南東道(治襄州,今湖北襄陽縣)亦叛與相應,德宗命淮西軍讨平之(淮西軍,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縣)。
攻三鎮未克,而淮西、盧龍複叛,再發泾原兵東讨(泾原軍,治泾州,今甘肅泾川縣),過京師,因賞賜菲薄作亂。
德宗出奔奉天(唐縣,今山西武功縣)。
亂軍奉朱泚為主,大舉進攻。
幸得渾瑊力戰,河中李懷光入援(河中軍,治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奉天才未被攻破。
而李懷光因和宰相盧杞不合,又反。
德宗再逃到梁州(今陝西南鄭縣),聽了陸贽的話,赦諸鎮的罪,專讨朱泚,才得将京城收複。
旋又打平了河中。
然其餘的事,就隻好置諸不問了。
德宗因屢遭叛變,不敢相信臣下。
回京之後,使宦官帶領神策軍。
這時候,神策軍饷糈優厚,諸将多自願隸屬,兵數驟增至十五萬,宦官就從此握權。
805年,德宗崩,子順宗立。
順宗在東宮時,即深知宦官之弊。
即位後,用東宮舊臣王叔文等,想要除去宦官。
然順宗在位僅八個月,即傳位于子憲宗,王叔文等都遭斥逐,其系為宦官所逼,不言而喻了。
憲宗任用裴度,削平了淮西,河北三鎮亦懼而聽命,實為中央挽回威信的一個良機。
然憲宗死後,穆宗即位,宰相以為河北已無問題,對善後事宜,失于措置,河北三鎮,遂至複叛,終唐之世,不能削平了。
穆宗崩,敬宗立,為宦官劉克明所弑。
宦官王守澄讨賊而立文宗。
文宗初用宋申錫為宰相,與之謀誅宦官,不克。
後又不次擢用李訓、鄭注,把王守澄毒死。
鄭注出鎮鳳翔(鳳翔軍,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想選精兵進京送王守澄葬,因此把宦官盡數殺掉。
不知何故,李訓在京城裡,又詐稱某處有甘露降,想派宦官往看,因而殺掉他們。
事機不密,反為宦官所殺。
鄭注在鳳翔,亦被監軍殺掉。
文宗自此受制于宦官,幾同傀儡。
相傳這時候,有一個翰林學士,喚做崔慎由,曾緣夜被召入宮,有一班宦官,以仇士良為首,詐傳皇太後的意旨,要他拟廢掉文宗的诏書。
崔慎由誓死不肯。
宦官默然良久,乃開了後門,把崔慎由引到一個小殿裡。
文宗正在殿上,宦官就當面數說他。
文宗低頭不敢開口。
宦官道:“不是為了學士,你就不能再坐這寶位了。
”于是放崔慎由出宮,叮囑他不許洩漏,洩漏了是要禍及宗族的。
崔慎由雖然不敢洩漏,卻把這件事情密記下來,臨死時交給他的兒子。
他的兒子便是唐末的宰相崔胤。
文宗死後,弟武宗靠着仇士良之力,殺太子而自立。
武宗能任用李德裕,政治尚稱清明。
宣宗立,尤能勤于政事,人稱之為小太宗。
然于宦官,亦都無可如何。
宣宗死後,子懿宗立。
886年,徐、泗卒戍桂州者作亂(徐州,今江蘇銅山縣。
泗州,今安徽泗縣。
桂州,今廣西桂林縣),用沙陀兵讨平之,沙陀入據中原之禍,遂于是乎開始。
朱全忠 唐朝中葉後的外患,最嚴重的是回纥、吐蕃,次之則南诏。
南诏的歸服吐蕃,本出于不得已,吐蕃待之亦甚酷。
9世紀初,韋臯為西川節度使,乃與之言和,共
在這一個時期中,表面上還維持着統一,對外的威風亦未至于全然失墜,然而自大體言之,則終于日入于衰亂而不能夠複振了。
因安史之亂而直接引起的,是藩鎮的跋扈。
唐朝此時兵力不足,平定安史,頗藉回纥的助力。
鐵勒仆骨部人仆固懷恩,于引用回纥頗有功勞,亦有相當的戰功。
軍事是要威克厥愛的,一個戰将,沒有人能夠使之畏服,便不免要流于驕橫,何況他還是一個蕃将呢?他要養寇自重,于是昭義、成德、天雄、盧龍諸鎮(昭義軍,治相州,今河南安陽縣。
成德軍,治恒州,今河北正定縣。
天雄軍,治魏州,今河北大名縣。
盧龍軍,即範陽軍),均為安史遺孽所據,名義上雖投降朝廷,實則不奉朝廷的命令。
唐朝自己所設的節度使,也有想學他們的樣子,而且有和他們互相結托的。
次之則為外患的複興。
自玄宗再滅突厥後,回纥占據其地。
因有助平安史之功,驕橫不堪。
而吐蕃亦乘中國守備空虛,盡陷河西、隴右,患遂中于京畿。
又雲南的南诏(诏為蠻語王之稱,當時,今雲南、西康境有六诏:曰蒙巂诏,在今西康西昌縣。
曰越析诏亦稱磨些诏,在今雲南麗江縣。
曰浪穹诏,在今雲南洱源縣。
曰邆睒诏,在今雲南鄧川縣。
曰施浪诏,在洱源縣之東。
曰蒙舍诏,在今雲南蒙化縣。
地居最南,亦稱南诏。
餘五诏皆為所并),天寶時,楊國忠與之構兵,南诏遂投降吐蕃,共為邊患,患又中于西川。
公元779年,代宗崩,子德宗立,頗思振作。
此時昭義已為天雄所并,盧龍亦因易帥恭順朝廷,德宗遂因成德的不肯受代,發兵攻讨。
成德和天雄、平盧連兵拒命。
山南東道(治襄州,今湖北襄陽縣)亦叛與相應,德宗命淮西軍讨平之(淮西軍,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縣)。
攻三鎮未克,而淮西、盧龍複叛,再發泾原兵東讨(泾原軍,治泾州,今甘肅泾川縣),過京師,因賞賜菲薄作亂。
德宗出奔奉天(唐縣,今山西武功縣)。
亂軍奉朱泚為主,大舉進攻。
幸得渾瑊力戰,河中李懷光入援(河中軍,治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奉天才未被攻破。
而李懷光因和宰相盧杞不合,又反。
德宗再逃到梁州(今陝西南鄭縣),聽了陸贽的話,赦諸鎮的罪,專讨朱泚,才得将京城收複。
旋又打平了河中。
然其餘的事,就隻好置諸不問了。
德宗因屢遭叛變,不敢相信臣下。
回京之後,使宦官帶領神策軍。
這時候,神策軍饷糈優厚,諸将多自願隸屬,兵數驟增至十五萬,宦官就從此握權。
805年,德宗崩,子順宗立。
順宗在東宮時,即深知宦官之弊。
即位後,用東宮舊臣王叔文等,想要除去宦官。
然順宗在位僅八個月,即傳位于子憲宗,王叔文等都遭斥逐,其系為宦官所逼,不言而喻了。
憲宗任用裴度,削平了淮西,河北三鎮亦懼而聽命,實為中央挽回威信的一個良機。
然憲宗死後,穆宗即位,宰相以為河北已無問題,對善後事宜,失于措置,河北三鎮,遂至複叛,終唐之世,不能削平了。
穆宗崩,敬宗立,為宦官劉克明所弑。
宦官王守澄讨賊而立文宗。
文宗初用宋申錫為宰相,與之謀誅宦官,不克。
後又不次擢用李訓、鄭注,把王守澄毒死。
鄭注出鎮鳳翔(鳳翔軍,治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想選精兵進京送王守澄葬,因此把宦官盡數殺掉。
不知何故,李訓在京城裡,又詐稱某處有甘露降,想派宦官往看,因而殺掉他們。
事機不密,反為宦官所殺。
鄭注在鳳翔,亦被監軍殺掉。
文宗自此受制于宦官,幾同傀儡。
相傳這時候,有一個翰林學士,喚做崔慎由,曾緣夜被召入宮,有一班宦官,以仇士良為首,詐傳皇太後的意旨,要他拟廢掉文宗的诏書。
崔慎由誓死不肯。
宦官默然良久,乃開了後門,把崔慎由引到一個小殿裡。
文宗正在殿上,宦官就當面數說他。
文宗低頭不敢開口。
宦官道:“不是為了學士,你就不能再坐這寶位了。
”于是放崔慎由出宮,叮囑他不許洩漏,洩漏了是要禍及宗族的。
崔慎由雖然不敢洩漏,卻把這件事情密記下來,臨死時交給他的兒子。
他的兒子便是唐末的宰相崔胤。
文宗死後,弟武宗靠着仇士良之力,殺太子而自立。
武宗能任用李德裕,政治尚稱清明。
宣宗立,尤能勤于政事,人稱之為小太宗。
然于宦官,亦都無可如何。
宣宗死後,子懿宗立。
886年,徐、泗卒戍桂州者作亂(徐州,今江蘇銅山縣。
泗州,今安徽泗縣。
桂州,今廣西桂林縣),用沙陀兵讨平之,沙陀入據中原之禍,遂于是乎開始。
朱全忠 唐朝中葉後的外患,最嚴重的是回纥、吐蕃,次之則南诏。
南诏的歸服吐蕃,本出于不得已,吐蕃待之亦甚酷。
9世紀初,韋臯為西川節度使,乃與之言和,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