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中衰

關燈
唐朝對外的威力,以高宗時為極盛,然其衰機亦肇于是時。

    高宗的性質是失之于柔懦的。

    他即位之初,還能遵守太宗的成規,所以永徽之政,史稱其比美貞觀。

    公元655年,高宗惑于才人武氏,廢皇後王氏而立之。

    武後本有政治上的才能,高宗又因風眩之故,委任于她,政權遂漸入其手。

    高句麗、百濟及西突厥雖于此時平定,而吐蕃漸強。

    吐谷渾為其所破,西域四鎮亦被其攻陷,唐朝的外患,于是開始。

    683年,高宗崩,子中宗立。

    明年,即為武後所廢,徙之房州(今湖北竹山縣),立其弟豫王旦(即後來的睿宗)。

    690年,又廢之,改國号為周,自稱則天皇帝。

    後以宰相狄仁傑之言,召回中宗,立為太子。

    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乘武後卧病,結宿衛将,奉中宗複位。

    自武後廢中宗執掌政權至此,凡二十二年,若并其為皇後時計之,則達五十五年之久。

    武後雖有才能,可是宅心不正。

    她是一種隻計維持自己的權勢地位而不顧大局的政治家。

    當其握有政權之時,濫用祿位,以收買人心;又任用酷吏,嚴刑峻法,以威吓異己的人,而防其反動;驕奢淫佚的事情,更不知凡幾;以緻政治大亂。

    突厥餘衆複強。

    其默啜可汗公然雄踞漠南北,和中國對抗。

    甚至大舉入河北,殘數十州縣。

    契丹酋長李盡忠亦一度入犯河北,中國不能讨,幸其為默啜所襲殺,亂乃定。

    因契丹的反叛,居于營州的靺鞨(營州,為熱河朝陽縣,為唐時管理東北異族的機關),就逃到東北,建立了一個渤海國。

    此為滿族開化之始,中國對東北的聲威,卻因此失墜了。

    設在今朝鮮平壤地方的安東都護府,後亦因此不能維持,而移于遼東。

    高句麗、百濟舊地,遂全入新羅之手。

    西南方面,西域四鎮,雖經恢複,青海方面對吐蕃的戰事,卻屢次失利。

    中宗是個昏庸之主,他在房州,雖備嘗艱苦,複位之後,卻毫無覺悟,并不能鏟除武後時的惡勢力。

    皇後韋氏專權,和武後的侄兒子武三思私通,武氏因此複盛。

    張柬之等反遭貶谪而死。

    韋後的女兒安樂公主,中宗的婕妤上官婉兒,亦都幹亂政治。

    政界情形的混濁,更甚于武後之時。

    710年,中宗為韋後所弑。

    相王旦之子臨淄王隆基定亂而立相王,是為睿宗。

    立隆基為太子。

    武後的女兒太平公主仍幹政,憚太子英明,要想搖動他。

    幸而未能有成,太平公主被谪,睿宗亦傳位于太子,是為玄宗。

    玄宗用姚崇為相,廓清從武後以來的積弊。

    又用宋璟及張九齡,亦都稱為能持正。

    自713至741年,史家稱為開元之治。

    末年,突厥複衰亂,744年,乘機滅之;連年和吐蕃苦戰,把中宗時所失的河西九曲之地亦收複;國威似乎複振。

    然自武後已來,荒淫奢侈之習,漸染已深。

    玄宗初年,雖能在政治上略加整頓,實亦堕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中歲以後,遂漸即怠荒。

    寵愛楊貴妃,把政事都交給一個奸佞的李林甫。

    李林甫死後,又用一個善于夤緣的楊國忠。

    天寶之亂,就無可遏止了。

    一個團體,積弊深的,往往無可挽回,這大約是曆時已久的皇室必要被推翻的一個原因罷。

     唐高宗 上官婉兒 唐朝的盛衰,以安史之亂為關鍵。

    安史之亂,皇室的腐敗隻是一個誘因,其根源是别有所在的。

    (一)唐朝的武功從表面看,雖和漢朝相等,其聲威所至,或且超過漢朝,但此乃世運進步使然,以經營域外的實力論,唐朝實非漢朝之比。

    漢武帝時,攻擊匈奴,前後凡數十次;以至征伐大宛,救護烏孫,都是仗自己的實力去摧破強敵。

    唐朝的征服突厥、薛延陀等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