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關燈
、洛,而自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的。

    這時的形勢,頗合乎這個條件。

    備乃命關羽自荊州北伐,取襄陽,北方頗為震動,而孫權遣兵襲取江陵,羽還救,為權所殺。

    劉備忿怒,自将大兵攻權,又大敗于猇亭(在今湖北宜都縣西)。

    于是荊州全入于吳。

    備旋以慚憤而死,此事在公元223年。

    先是220年,曹操死,子丕篡漢自立,是為魏文帝。

    其明年,劉備稱帝于蜀,是為蜀漢昭烈帝。

    孫權是到229年才稱帝的,是為吳大帝。

    天下正式成為三分之局。

    蜀的地方最小,隻有今四川一省,其雲南、貴州,全是未開發之地。

    吳雖自江陵而下,全據長江以南,然其時江南的開化,亦遠在北方之後。

    所以三國以魏為最強,吳、蜀二國,常合力以與之抗。

     曹操像 三國的分裂,可以說是兩種心理造成的。

    其一是封建的餘習。

    人心是不能驟變的。

    在封建時代,本有各忠其君的心理,秦漢以後,雖然統一了,然此等見解,還未能全行破除。

    試看漢代的士大夫,仕于州郡的,都奉其長官為君,稱其機關為本朝,有事為之盡忠,死則為之持服,便可知道。

    又其一則為南方風氣的強悍。

    赤壁戰時,孫權實在沒有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的必要。

    所以當時文人持重而顧大局的,如張昭等,都主張迎降。

    隻有周瑜和魯肅主張抵抗,和孫權的意見相合。

    《三國志》載周瑜的話,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系漢賊,這是劫持衆人的門面話,甚或竟是事後附會之談。

    東吳的君臣,自始至終,所作所為,何曾有一件事有漢朝在心目之中?說這話要想欺誰?在當時東吳朝廷的空氣中,這話何能發生效力?孫權一生最賞識的是周瑜,次之則是魯肅。

    孫權當稱帝時,說魯子敬早有此議,魯肅如此,周瑜可知。

    為什麼要擁戴孫權做皇帝?這個絕無理由,不過是一種崛強之氣,不甘為人下,孫權的自始便要想做皇帝,則更不過是一種不知分量的野心而已。

    赤壁之戰,是天下三分的關鍵,其事在公元208年,至280年晉滅吳,天下才見統一,因這一種蠻悍的心理,使戰禍延長了七十二年。

     劉備 劉備的嗣子愚弱,所以托孤于諸葛亮。

    諸葛亮是有志于恢複中原的;而且蜀之國勢,非以攻為守,亦無以自立;所以自先主死後,諸葛亮即與吳棄釁言和,連年出兵伐魏。

    吳則除諸葛恪輔政之時外,多系疆場小戰。

    曹操自赤壁敗後,即改從今安徽方面經略東南。

    三國時,吳、魏用兵,亦都在這一帶,彼此均無大成功。

    魏文帝本來無甚才略。

    死後,兒子明帝繼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壞。

    其時司馬懿屢次帶兵在關中和諸葛亮相持,又平定了遼東。

    明帝死後,于齊王芳年幼,司馬懿和曹爽同受遺诏輔政。

    其初大權為曹爽所專。

    司馬懿托病不出,而暗中運用詭謀,到底把曹爽推翻,大權遂盡入其手。

    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把持朝局。

    揚州方面,三次起兵反對司馬氏,都無成。

    蜀自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筰繼之,不複能出兵北伐。

    費祎死後,姜維繼之,頻年出兵北伐而無功,民力頗為疲敝。

    後主又信任宦官,政局漸壞。

    司馬昭乘此機會,于263年發兵滅蜀。

    司馬昭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繼之,于265年篡魏,是為晉武帝。

    至280年而滅吳統一中國。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