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後漢的盛衰

關燈
後漢自公元25年光武帝即位起,至公元220年為魏所篡止,共計一百九十二年;若算到公元189年董卓行廢立,東方起兵讨卓,實際分裂之時為止,則共得一百七十五年;其運祚略與前漢相等,然其國力的充實,則遠不如前漢了。

    這是因為後漢移都洛陽,對于西北兩面的控制,不如前漢之便;又承大亂之後,海内凋敝已極,休養未幾,而羌亂即起,其富力亦不如前漢之盛之故。

    兩漢四百年,同稱中國的盛世,實際上,後漢已漸露中衰之機了。

    光武帝是一個實際的政治家。

    他知道大亂之後,急于要休養生息,所以一味的減官省事。

    退功臣,進文吏。

    位高望重的三公,亦隻崇其禮貌,而自己以嚴切之法,行督責之術,雖然有時不免失之過嚴,然頗得專制政治“嚴以察吏,寬以馭民”的秘訣,所以其時的政治,頗為清明。

    公元57年,光武帝崩,子明帝立。

    亦能守其遺法。

    公元75年,明帝崩,子章帝立,政治雖漸見寬弛,然尚能蒙業而安。

    章帝以公元88年崩。

    自公元36年公孫述平定至此,共計五十二年,為東漢治平之世。

    匈奴呼韓邪單于約諸子以次繼立。

    六傳至呼都而屍單于,背約而殺其弟。

    前單于之子比,時領南邊,不服。

    公元48年,自立為呼韓邪單于,來降。

    中國人處之于今綏遠境内。

    匈奴自此分為南北。

    北匈奴日益衰亂。

    公元89年,南單于上書求并北庭。

    時和帝新立,年幼,太後窦氏臨朝。

    後兄窦憲犯法,欲令其立功自贖,乃以憲為大将軍,出兵擊破匈奴。

    後年,又大破之于金微山(大約系今蒙古西北的阿爾泰山)。

    北匈奴自此遠遁,不能為中國之患了。

    西域的東北部,是易受匈奴控制的。

    其西南部,則自脫離漢朝都護的管轄後,強國如莎車、于阗等,出而攻擊諸國,意圖并吞。

    後漢初興,諸國多願遣子入侍,請派都護。

    光武不許。

    明帝時,才遣班超出使。

    班超智勇足備,帶了少數的人,留居西域,調發諸國的兵,征讨不服,至公元91年而西域平定。

    漢朝複設都護,以超為之。

    後漢之于域外,并沒有出力經營,其成功,倒亦和前漢相仿佛,隻可謂之适值天幸而已。

     班超 後漢的亂源,共有好幾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外戚和宦官。

    從前的皇室,其前身,本來是一個強大的氏族。

    氏族自有氏族的繼承法。

    當族長逝世,合法繼承人年幼時,從族中推出一個人來,暫操治理之權,謂之攝政。

    如由前族長之妻,現族長之母代理,則即所謂母後臨朝。

    宗室分封于外,而中朝以外戚輔政,本來是前漢的一個政冶習慣。

    雖然前漢系為外戚所篡,然當一種制度未至崩潰時,即有弊窦,人們總認為是人的不好,而不會歸咎于制度的。

    如此,後漢屢有沖幼之君,自然産生不出皇族攝政的制度來,而隻會由母後臨朝;母後臨朝,自然要任用外戚。

    君主之始,本來是和一個鄉長或縣長差不多的。

    他和人民是很為接近的。

    到後來,國家愈擴愈大,和原始的國家不知相差若幹倍了,而君主的制度依然如故。

    他和人民,和比較低級的官吏,遂至因層次之多而自然隔絕。

    又因其地位之高,而自成養尊處優之勢,關系之重,而不得不深居簡出。

    遂至和當朝的大臣,都不接近,而隻是和些宦官宮妾習狎。

    這是曆代的嬖倖近習易于得志的原因,而也是政治敗壞的一個原因。

     漢章帝 後漢外戚之禍,起于章帝時。

    章帝的皇後窦氏是沒有兒子的。

    宋貴人生子慶,立為太子。

    梁貴人生子肇,窦後養為己子。

    後誣殺宋貴人,廢慶為清河王,而立肇為太子。

    章帝崩,肇立,是為和帝。

    後兄窦憲專權。

    和帝既長,與宦者鄭衆謀誅之,是為後漢皇帝和宦官合謀以誅外威之始。

    105年,和帝崩。

    據說和帝的皇子,屢次夭殇,所以生才百餘日的殇帝,是寄養于民間的。

    皇後鄧氏迎而立之。

    明年,複死。

    乃迎立清河王的兒子,是為安帝。

    鄧太後臨朝,凡十五年。

    太後崩後,安帝親政,任用皇後的哥哥閻顯,又寵信宦官和乳母王聖,政治甚為紊亂。

    閻皇後無子,後宮李氏生子保,立為太子。

    後谮殺李氏而廢保。

    125年,安帝如宛,道崩。

    皇後秘喪馳歸,迎立章帝之孫北鄉侯懿。

    當年即死。

    宦者孫程等迎立廢太子保,是為順帝。

    程等十九人皆封列侯。

    然未久即多遭譴斥。

    順帝任用皇後的父親梁商,梁商為人還算謹慎。

    商死後,子冀繼之,其驕淫縱恣,為前此所未有。

    144年,順帝崩,子沖帝立。

    明年崩。

    梁冀迎立章帝的玄孫質帝。

    因年小聰明,為冀所弑。

    又迎立章帝的曾孫桓帝。

    桓帝立十三年後,才和宦者單超等五人合謀把梁冀誅戮,自此宦官又得勢了。

     司馬遷 因宦官的得勢,遂激成所謂黨锢之禍。

    宦官和閹人,本來是兩件事。

    宦字的初義,是在機關中學習,後來則變為在貴人家中專事伺候人的意思,皇室的規模,自然較卿大夫更大,自亦有在宮中服事他的人,此即所謂宦官(據《漢書·本紀》,惠帝即位後,曾施恩于宦皇帝的人,此即是惠帝為太子時,在“太子家”中伺候他的人)。

    本不專用閹人,而且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