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室的興亡
關燈
小
中
大
前後漢之間是中國曆史的一個轉變。
在前漢之世,政治家的眼光,看了天下,認為不該就這麼苟安下去的。
後世的政治家奉為金科玉律的思想,所謂“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是這時候的人所沒有的。
他們看了社會,還是可用人力控制的,一切不合理的事,都該用人力去改變,此即所謂“撥亂世,反之正”。
出來負這個責任的,當然是賢明的君主和一班賢明的政治家。
當漢昭帝時,有一個儒者,喚做眭弘,因災異,使其朋友上書,勸漢帝“求索賢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裡”。
宣帝時,有個蓋寬饒,上封事亦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四序之運,成功者退,不得其人,則不居其位。
”這兩個人,雖然都得罪而死,但眭弘,大約是霍光專政,怕人疑心他要篡位,所以犧牲了他,以資辨白的。
況且霍光是個不學無術的人,根本不懂得什麼改革大計。
蓋寬饒則因其剛直之性,既觸犯君主,又為有權勢的人所忌,以緻遭禍,都不是反對這種理論,視為大逆不道。
至于不關涉政體,而要在政務上舉行較根本的改革的,則在宣帝時有王吉,因為宣帝是個實際的政治家,不能聽他的話。
元帝即位,卻征用了王吉及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貢禹。
王吉年老,在路上死了。
貢禹征至,官至禦史大夫。
聽了他的話,改正了許多奢侈的制度,又行了許多寬恤民力的政事。
其時又有個翼奉,勸元帝徙都成周。
他說:長安的制度,已經壞了,因襲了這種制度,政治必不能改良,所以要遷都正本,與天下更始,則其規模更為闊大了。
哀帝多病,而且無子,又有個李尋,保薦了一個賀良,陳說“漢曆中衰,當更受命”,勸他改号為陳聖劉皇帝。
陳字和田字同音,田地兩字,古人通用,地就是土,陳聖劉皇帝,大約是說皇帝雖然姓劉,所行的卻是土德。
西漢人五德終始之說,還不是像後世專講一些無關實際,有類迷信的空話的,既然要改變“行序”,同時就有一大套實際的政務,要跟著改變。
這隻要看賈誼說漢朝應當改革,雖然要“改正朔,易服色”,也要“法制度,定官名”,而他所草拟的具體方案,“為官名,悉更秦之故”,便可知道。
五德終始,本來不是什麼迷信,而是一套有系統的政治方案。
這種根本的大改革,要遭到不了解的人無意識的反對,和實際于他權利有損的人出死力的抵抗,自是當然之事。
所以賀良再進一步要想改革實際的政務,就遭遇反對而失敗了。
但改革的氣勢,既然如此其旁薄郁積,自然終必有起而行之之人,而這個人就是王莽。
所以王莽是根本無所謂篡竊的。
他隻是代表時代潮流,出來實行改革的人。
要實行改革,自然要取得政權;要取得政權,自然要推翻前朝的皇帝;而因實行改革而推翻前朝的皇帝,在當時的人看起來,毋甯是天理人情上當然的事。
所以應天順人(《易·鼎卦彖辭》:“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在當時也并不是一句門面話。
王莽 要大改革,第一步自然還是生計問題,王莽所實行的是:(一)改名天下的田為王田,這即是現在的宣布土地國有,和附着于土地的奴隸,都不準賣買,而舉當時所有的土田,按照新章,舉行公平的分配。
(二)立六筦之法,将大事業收歸官營。
(三)立司市、泉府,以平衡物價,使消費者、生産者、交換者,都不吃虧。
收有職業的人的稅,以供(甲)要生利而無資本的人,及(乙)有正當消費而一時周轉不靈的人的借貸。
其詳已見第五章。
他的辦法,頗能綜合儒法兩家,兼顧到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方面,其規模可稱闊大,思慮亦可謂周詳。
但是徒法不能自行,要舉行這種大改革,必須民衆有相當的覺悟,且能作出相當的行動,專靠在上者的操刀代斫,是不行的。
因為真正為國為民的人,總隻有少數,官僚階級中的大多數人,其利害總是和人民相反的,非靠督責
在前漢之世,政治家的眼光,看了天下,認為不該就這麼苟安下去的。
後世的政治家奉為金科玉律的思想,所謂“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是這時候的人所沒有的。
他們看了社會,還是可用人力控制的,一切不合理的事,都該用人力去改變,此即所謂“撥亂世,反之正”。
出來負這個責任的,當然是賢明的君主和一班賢明的政治家。
當漢昭帝時,有一個儒者,喚做眭弘,因災異,使其朋友上書,勸漢帝“求索賢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裡”。
宣帝時,有個蓋寬饒,上封事亦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四序之運,成功者退,不得其人,則不居其位。
”這兩個人,雖然都得罪而死,但眭弘,大約是霍光專政,怕人疑心他要篡位,所以犧牲了他,以資辨白的。
況且霍光是個不學無術的人,根本不懂得什麼改革大計。
蓋寬饒則因其剛直之性,既觸犯君主,又為有權勢的人所忌,以緻遭禍,都不是反對這種理論,視為大逆不道。
至于不關涉政體,而要在政務上舉行較根本的改革的,則在宣帝時有王吉,因為宣帝是個實際的政治家,不能聽他的話。
元帝即位,卻征用了王吉及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貢禹。
王吉年老,在路上死了。
貢禹征至,官至禦史大夫。
聽了他的話,改正了許多奢侈的制度,又行了許多寬恤民力的政事。
其時又有個翼奉,勸元帝徙都成周。
他說:長安的制度,已經壞了,因襲了這種制度,政治必不能改良,所以要遷都正本,與天下更始,則其規模更為闊大了。
哀帝多病,而且無子,又有個李尋,保薦了一個賀良,陳說“漢曆中衰,當更受命”,勸他改号為陳聖劉皇帝。
陳字和田字同音,田地兩字,古人通用,地就是土,陳聖劉皇帝,大約是說皇帝雖然姓劉,所行的卻是土德。
西漢人五德終始之說,還不是像後世專講一些無關實際,有類迷信的空話的,既然要改變“行序”,同時就有一大套實際的政務,要跟著改變。
這隻要看賈誼說漢朝應當改革,雖然要“改正朔,易服色”,也要“法制度,定官名”,而他所草拟的具體方案,“為官名,悉更秦之故”,便可知道。
五德終始,本來不是什麼迷信,而是一套有系統的政治方案。
這種根本的大改革,要遭到不了解的人無意識的反對,和實際于他權利有損的人出死力的抵抗,自是當然之事。
所以賀良再進一步要想改革實際的政務,就遭遇反對而失敗了。
但改革的氣勢,既然如此其旁薄郁積,自然終必有起而行之之人,而這個人就是王莽。
所以王莽是根本無所謂篡竊的。
他隻是代表時代潮流,出來實行改革的人。
要實行改革,自然要取得政權;要取得政權,自然要推翻前朝的皇帝;而因實行改革而推翻前朝的皇帝,在當時的人看起來,毋甯是天理人情上當然的事。
所以應天順人(《易·鼎卦彖辭》:“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在當時也并不是一句門面話。
王莽 要大改革,第一步自然還是生計問題,王莽所實行的是:(一)改名天下的田為王田,這即是現在的宣布土地國有,和附着于土地的奴隸,都不準賣買,而舉當時所有的土田,按照新章,舉行公平的分配。
(二)立六筦之法,将大事業收歸官營。
(三)立司市、泉府,以平衡物價,使消費者、生産者、交換者,都不吃虧。
收有職業的人的稅,以供(甲)要生利而無資本的人,及(乙)有正當消費而一時周轉不靈的人的借貸。
其詳已見第五章。
他的辦法,頗能綜合儒法兩家,兼顧到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方面,其規模可稱闊大,思慮亦可謂周詳。
但是徒法不能自行,要舉行這種大改革,必須民衆有相當的覺悟,且能作出相當的行動,專靠在上者的操刀代斫,是不行的。
因為真正為國為民的人,總隻有少數,官僚階級中的大多數人,其利害總是和人民相反的,非靠督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