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室的興亡
關燈
小
中
大
不行。
以中國之大,古代交通的不便,一個中央政府,督責之力本來有所不及;而況當大改革之際,普通官吏,對于法令,也未必能了解,而作弊的機會卻特多;所以推行不易,而監督更難。
王莽當日所定的法令,有關實際的,怕沒有一件能夠真正推行,而達到目的,因此而生的流弊,則無一事不有,且無一事不厲害。
其餘無關實際,徒資紛擾的,更不必說了。
王莽是個偏重立法的人,他又“銳思于制作”,而把眼前的政務擱起。
尤其無謂的,是他的改革貨币,麻煩而屢次改變,勢不可行,把商業先破壞了。
新分配之法,未曾成立,舊交易之法,先已破壞,遂使生計界的秩序大亂,全國的人,無一個不受到影響。
王莽又是個拘泥理論、好求形式上的整齊的人。
他要把全國的政治區劃,依據地理,重行厘定,以制定封建和郡縣制度。
這固然是一種根本之圖,然豈旦夕可緻?遂至改革紛纭,名稱屢變,吏弗能紀。
他又要大改官制,一時亦不能成功,而官吏因制度未定,皆不得祿,自然貪求更甚了。
對于域外,也是這麼一套。
如更改封号及印章等,無關實際、徒失交涉的圓滑,加以措置失宜,匈奴、西域、西南夷,遂至背叛。
王莽對于西域,未曾用兵。
西南夷則連年征讨,騷擾殊甚。
對于匈奴,他更有一個分立許多小單于而發大兵深入窮追,把其不服的趕到丁令地方去的一個大計劃(此乃欲将匈奴驅入今西伯利亞之地,而将漠北空出)。
這個計劃,倒也是值得稱贊的,然亦談何容易?當時調兵運饷,牽動尤廣,屯守連年,兵始終沒有能夠出,而内亂卻已蔓延了。
劉秀 莽末的内亂,是起于公元17年的。
今山東地方,先行吃緊。
湖北地方,亦有饑民屯聚。
剿辦連年弗能定。
公元22年,藏匿在今當陽縣綠林山中的兵,分出南陽和南郡(漢南陽郡,治宛,今河南南陽縣。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縣)。
入南陽的謂之新市兵,入南郡的謂之下江兵。
又有起于今随縣的平林鄉的,謂之平林兵。
漢朝的宗室劉玄,在平林兵中。
劉、劉秀則起兵舂陵(今湖北棗陽縣),和新市、平林兵合。
劉玄初稱更始将軍,後遂被立為帝。
入據宛。
明年,王莽派大兵四十萬去剿辦,多而不整,大敗于昆陽(今河南葉縣)。
莽遂失其控制之力,各地方叛者并起。
更始分兵兩支:一攻洛陽,一入武關。
長安中叛者亦起。
莽遂被殺。
更始移居長安,然為新市、平林諸将所制,不能有為。
此時海内大亂,而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更甚。
劉為新市、平林諸将所殺。
劉秀别為一軍,出定河北。
即帝位于鄗(改名高邑縣),是為後漢光武皇帝。
先打平了許多小股的流寇。
其大股赤眉,因食盡西上,另立了一個漢朝的宗室劉盆子,攻入長安。
更始兵敗出降,旋被殺。
光武初以河内為根據地(漢河内郡,治懷,在今河南武陟縣),派兵留守,和服從更始的洛陽對峙。
至此遂取得了洛陽,定都其地。
派兵去攻關中,未能遽定,而赤眉又因食盡東走,光武自勒大兵,降之宜陽(今河南宜陽縣)。
此時東方還有漢朝的宗室劉永割據睢陽(今河南商丘縣)。
東方諸将,多與之合。
又有秦豐、田戎等,割據今湖北沿江一帶,亦被他次第打平。
隻有隴西的隗嚣,四川的公孫述,較有規模,到最後才平定。
保據河西的窦融,則不煩兵力而自下。
到公元36年,天下又算平定了。
從公元17年東方及荊州兵起,算到這一年,其時間實四倍于秦末之亂;其破壞的程度,怕還不止這一個比例。
光武平定天下之後,自然隻好暫顧目前,說不上什麼遠大的計劃了。
而自王莽舉行這樣的大改革而失敗後,政治家的眼光,亦為之一變。
根本之計,再也沒有人敢提及。
社會漸被視為不可以人力控制之物,隻能聽其遷流所至。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遂被視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了。
所以說: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大轉變。
以中國之大,古代交通的不便,一個中央政府,督責之力本來有所不及;而況當大改革之際,普通官吏,對于法令,也未必能了解,而作弊的機會卻特多;所以推行不易,而監督更難。
王莽當日所定的法令,有關實際的,怕沒有一件能夠真正推行,而達到目的,因此而生的流弊,則無一事不有,且無一事不厲害。
其餘無關實際,徒資紛擾的,更不必說了。
王莽是個偏重立法的人,他又“銳思于制作”,而把眼前的政務擱起。
尤其無謂的,是他的改革貨币,麻煩而屢次改變,勢不可行,把商業先破壞了。
新分配之法,未曾成立,舊交易之法,先已破壞,遂使生計界的秩序大亂,全國的人,無一個不受到影響。
王莽又是個拘泥理論、好求形式上的整齊的人。
他要把全國的政治區劃,依據地理,重行厘定,以制定封建和郡縣制度。
這固然是一種根本之圖,然豈旦夕可緻?遂至改革紛纭,名稱屢變,吏弗能紀。
他又要大改官制,一時亦不能成功,而官吏因制度未定,皆不得祿,自然貪求更甚了。
對于域外,也是這麼一套。
如更改封号及印章等,無關實際、徒失交涉的圓滑,加以措置失宜,匈奴、西域、西南夷,遂至背叛。
王莽對于西域,未曾用兵。
西南夷則連年征讨,騷擾殊甚。
對于匈奴,他更有一個分立許多小單于而發大兵深入窮追,把其不服的趕到丁令地方去的一個大計劃(此乃欲将匈奴驅入今西伯利亞之地,而将漠北空出)。
這個計劃,倒也是值得稱贊的,然亦談何容易?當時調兵運饷,牽動尤廣,屯守連年,兵始終沒有能夠出,而内亂卻已蔓延了。
劉秀 莽末的内亂,是起于公元17年的。
今山東地方,先行吃緊。
湖北地方,亦有饑民屯聚。
剿辦連年弗能定。
公元22年,藏匿在今當陽縣綠林山中的兵,分出南陽和南郡(漢南陽郡,治宛,今河南南陽縣。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縣)。
入南陽的謂之新市兵,入南郡的謂之下江兵。
又有起于今随縣的平林鄉的,謂之平林兵。
漢朝的宗室劉玄,在平林兵中。
劉、劉秀則起兵舂陵(今湖北棗陽縣),和新市、平林兵合。
劉玄初稱更始将軍,後遂被立為帝。
入據宛。
明年,王莽派大兵四十萬去剿辦,多而不整,大敗于昆陽(今河南葉縣)。
莽遂失其控制之力,各地方叛者并起。
更始分兵兩支:一攻洛陽,一入武關。
長安中叛者亦起。
莽遂被殺。
更始移居長安,然為新市、平林諸将所制,不能有為。
此時海内大亂,而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更甚。
劉為新市、平林諸将所殺。
劉秀别為一軍,出定河北。
即帝位于鄗(改名高邑縣),是為後漢光武皇帝。
先打平了許多小股的流寇。
其大股赤眉,因食盡西上,另立了一個漢朝的宗室劉盆子,攻入長安。
更始兵敗出降,旋被殺。
光武初以河内為根據地(漢河内郡,治懷,在今河南武陟縣),派兵留守,和服從更始的洛陽對峙。
至此遂取得了洛陽,定都其地。
派兵去攻關中,未能遽定,而赤眉又因食盡東走,光武自勒大兵,降之宜陽(今河南宜陽縣)。
此時東方還有漢朝的宗室劉永割據睢陽(今河南商丘縣)。
東方諸将,多與之合。
又有秦豐、田戎等,割據今湖北沿江一帶,亦被他次第打平。
隻有隴西的隗嚣,四川的公孫述,較有規模,到最後才平定。
保據河西的窦融,則不煩兵力而自下。
到公元36年,天下又算平定了。
從公元17年東方及荊州兵起,算到這一年,其時間實四倍于秦末之亂;其破壞的程度,怕還不止這一個比例。
光武平定天下之後,自然隻好暫顧目前,說不上什麼遠大的計劃了。
而自王莽舉行這樣的大改革而失敗後,政治家的眼光,亦為之一變。
根本之計,再也沒有人敢提及。
社會漸被視為不可以人力控制之物,隻能聽其遷流所至。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遂被視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了。
所以說: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