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漢武帝的内政外交
關燈
小
中
大
削的中心,以緻末年民愁盜起,幾至釀成大亂。
董仲舒 武帝對外的武功,卻是怎樣呢?當時還威脅著中國邊境的,自然還是匈奴。
此外秦朝所開辟的桂林、南海、象三郡和閩中郡,秦末漢初,又已分離為南越、閩越、東瓯三國了。
現在的西康、雲、貴和四川、甘肅的邊境,即漢人所謂西南夷,則秦時尚未正式開辟。
東北境,雖然自戰國以來,燕國人業已開辟了遼東,當時的遼東,且到現在朝鮮境内(漢初守燕國的舊疆,以水為界,則秦界尚在水以西,浿水,今大同江)。
然漢族的移殖,還不以此為限,自可更向外開拓。
而從甘肅向西北入新疆,向西南到青海,也正随着國力的擴張,而可有互相交通之勢。
在這種情勢之下,推動雄才大略之主,向外開拓的,有兩種動機:其一,可說是代表國家和民族向外拓展的趨勢,又其一則為君主個人的野心。
匈奴,自秦末乘中國内亂、戍邊者皆去,複入居河南。
漢初,其雄主冒頓,把今蒙古東部的東胡,甘肅西北境的月氏,都征服了。
到漢文帝時,他又征服了西域。
西域,即今新疆省之地(西域兩字,義有廣狹。
《漢書·西域傳》說西域之地,“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則接漢,阨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
”北方的大山,即今天山,南方的大山,即沙漠以南的山脈,略為新疆與西藏之界。
河系今塔裡木河。
玉門、陽關,都在今甘肅敦煌縣西。
此乃今天山南路之地。
其後自此西出,凡交通所及之地,亦概稱為西域,則其界限并無一定,就連歐洲也都包括在内)。
漢時分為三十六國(後分至五十餘)。
其種有塞,有氐羌。
塞人屬于高加索種,都是居國,其文明程度,遠在匈奴、氐、羌等遊牧民族之上。
匈奴設官以收其賦稅。
漢高祖曾出兵征伐匈奴,被圍于平城(今山西大同縣),七日乃解。
此時中國初定,對内的問題還多,不能對外用兵,乃用婁敬之策,名家人子為長公主,嫁給冒頓,同他講和,是為中國以公主下嫁外國君主結和親之始。
文、景兩代,匈奴時有叛服,文、景不過發兵防之而已,并沒建立一定的對策。
到武帝,才大出兵以征匈奴,前127年,恢複河南之地,匈奴自此移于漠北。
前119年,又派衛青、霍去病絕漠攻擊,匈奴損折頗多。
此外較小的戰鬥,還有多次,兵事連亘,前後共二十餘年,匈奴因此又漸移向西北。
漢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專用衛青、霍去病等椒房之親。
紀律既不嚴明,對于軍需,又不愛惜,以緻士卒死傷很多,物質亦極浪費(如霍去病,《史記》稱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
其用兵,“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饑者。
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事多類此。
”衛青、霍去病大出塞的一役,漢馬死者至十餘萬匹,從此以馬少則不能大舉兵事。
李廣利再征大宛時,兵出敦煌的六萬人,私人自願從軍的還不在其内,馬三萬匹,回來時,進玉門關的隻有一萬多人,馬一千多匹。
史家說這一次并不乏食,戰死的也不多,所以死亡如此,全由将吏不愛士卒之故。
可見用人不守成法之害)。
隻因中國和匈奴,國力相去懸絕,所以終能得到勝利。
然此乃國力的勝利,并非戰略的勝利。
至于其通西域,則更是動于侈心。
他的初意,是聽說月氏為匈奴所破,逃到今阿母河濱,要想報匈奴的仇,苦于無人和他合力,乃派張骞出使。
張骞回來後,知道月氏已得沃土,無報仇之心,其目的已不能達到了。
但武帝因此而知西域的廣大,以為招緻了他們來朝貢,實為自古所未有,于是動
董仲舒 武帝對外的武功,卻是怎樣呢?當時還威脅著中國邊境的,自然還是匈奴。
此外秦朝所開辟的桂林、南海、象三郡和閩中郡,秦末漢初,又已分離為南越、閩越、東瓯三國了。
現在的西康、雲、貴和四川、甘肅的邊境,即漢人所謂西南夷,則秦時尚未正式開辟。
東北境,雖然自戰國以來,燕國人業已開辟了遼東,當時的遼東,且到現在朝鮮境内(漢初守燕國的舊疆,以水為界,則秦界尚在水以西,浿水,今大同江)。
然漢族的移殖,還不以此為限,自可更向外開拓。
而從甘肅向西北入新疆,向西南到青海,也正随着國力的擴張,而可有互相交通之勢。
在這種情勢之下,推動雄才大略之主,向外開拓的,有兩種動機:其一,可說是代表國家和民族向外拓展的趨勢,又其一則為君主個人的野心。
匈奴,自秦末乘中國内亂、戍邊者皆去,複入居河南。
漢初,其雄主冒頓,把今蒙古東部的東胡,甘肅西北境的月氏,都征服了。
到漢文帝時,他又征服了西域。
西域,即今新疆省之地(西域兩字,義有廣狹。
《漢書·西域傳》說西域之地,“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則接漢,阨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
”北方的大山,即今天山,南方的大山,即沙漠以南的山脈,略為新疆與西藏之界。
河系今塔裡木河。
玉門、陽關,都在今甘肅敦煌縣西。
此乃今天山南路之地。
其後自此西出,凡交通所及之地,亦概稱為西域,則其界限并無一定,就連歐洲也都包括在内)。
漢時分為三十六國(後分至五十餘)。
其種有塞,有氐羌。
塞人屬于高加索種,都是居國,其文明程度,遠在匈奴、氐、羌等遊牧民族之上。
匈奴設官以收其賦稅。
漢高祖曾出兵征伐匈奴,被圍于平城(今山西大同縣),七日乃解。
此時中國初定,對内的問題還多,不能對外用兵,乃用婁敬之策,名家人子為長公主,嫁給冒頓,同他講和,是為中國以公主下嫁外國君主結和親之始。
文、景兩代,匈奴時有叛服,文、景不過發兵防之而已,并沒建立一定的對策。
到武帝,才大出兵以征匈奴,前127年,恢複河南之地,匈奴自此移于漠北。
前119年,又派衛青、霍去病絕漠攻擊,匈奴損折頗多。
此外較小的戰鬥,還有多次,兵事連亘,前後共二十餘年,匈奴因此又漸移向西北。
漢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專用衛青、霍去病等椒房之親。
紀律既不嚴明,對于軍需,又不愛惜,以緻士卒死傷很多,物質亦極浪費(如霍去病,《史記》稱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
其用兵,“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饑者。
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事多類此。
”衛青、霍去病大出塞的一役,漢馬死者至十餘萬匹,從此以馬少則不能大舉兵事。
李廣利再征大宛時,兵出敦煌的六萬人,私人自願從軍的還不在其内,馬三萬匹,回來時,進玉門關的隻有一萬多人,馬一千多匹。
史家說這一次并不乏食,戰死的也不多,所以死亡如此,全由将吏不愛士卒之故。
可見用人不守成法之害)。
隻因中國和匈奴,國力相去懸絕,所以終能得到勝利。
然此乃國力的勝利,并非戰略的勝利。
至于其通西域,則更是動于侈心。
他的初意,是聽說月氏為匈奴所破,逃到今阿母河濱,要想報匈奴的仇,苦于無人和他合力,乃派張骞出使。
張骞回來後,知道月氏已得沃土,無報仇之心,其目的已不能達到了。
但武帝因此而知西域的廣大,以為招緻了他們來朝貢,實為自古所未有,于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