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漢武帝的内政外交
關燈
小
中
大
對内對外兩個問題,乃是統一以後自然存在着的問題,前文業經說明了。
這個問題,自前206年秦滅漢興,至前141年景帝之死,共六十六年,久被擱置着不提了。
這是因為高帝、呂後時,忙于應付異姓功臣,文帝、景帝時,又存在著一個同姓諸王的問題;高帝本是無賴子,文、景兩帝亦隻是個尋常人,凡事都隻會蹈常習故之故。
當這時候,天下新離兵革之患,再沒有像戰國以前年年打仗的事情了。
郡縣長官比起世襲的諸侯來,自然權力要小了許多,不敢虐民。
諸侯王雖有荒淫昏暴的,比之戰國以前,自然也差得遠了。
這時候的中央政府,又一事不辦,和秦始皇的多所作為,要加重人民負擔的,大不相同。
在私有财産制度之下,人人都急于自謀,你隻要不去擾累他,他自然會休養生息,日臻富厚。
所以據《史記·平準書》說:在武帝的初年,海内是很為富庶的。
但是如此就算了麼?須知社會并不是有了錢就沒有問題的。
況且當時所謂有錢,隻是總算起來,富力有所增加,并不是人人都有飯吃,富的人富了,窮的人還是一樣的窮,而且因貧富相形,使人心更感覺不平,感覺不足。
而對外的問題,時勢亦逼着我們不能閉關自守。
漢武帝并不是真有什麼本領的人,但是他的志願,卻較文、景兩帝為大,不肯蹈常習故,一事不辦,于是久經擱置的問題,又要重被提起了。
漢武帝 當時對内的問題,因海内已無反側,用不到像秦始皇一般,注意于鎮壓,而可以謀一個長治久安之策。
這個問題,在當時的人看起來,重要的有兩方面:一個是生計,一個是教化,這是理論上當然的結果。
衣食足而知榮辱,生計問題,自然在教化之先;而要解決生計問題,又不過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兩途;這亦是理論上當然的結果。
最能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是哪一家的學術呢?那麼,言平均地權和教化者,莫如儒家,言節制資本者,莫如法家。
漢武帝,大家稱他是崇儒的人,其實他并不是真懂得儒家之道的。
他所以崇儒,大約因為他的性質是誇大的,要做些表面上的事情,如改正朔,易服色等,而此等事情,隻有儒家最為擅長之故。
所以當時一個真正的儒家董仲舒,提出了限民名田的主張,他并不能行。
他的功績,最大的,隻是替五經博士置弟子,設科射策,勸以官祿,使儒家之學,得國家的提倡而地位提高。
但是照儒家之學,生計問題本在教化問題之先;即以教化問題而論,地方上的庠序,亦重于京城裡的大學,這隻要看《漢書·禮志》上的議論,便可以知道。
武帝當日,對于庠序,亦未能注意,即因其專做表面上的事情之故。
至于法家,他用到了一個桑弘羊,行了些榷鹽鐵、酒酤、均輸等政策。
據《鹽鐵論》看來,桑弘羊是确有節制資本之意,并非專為籌款的。
但是節制資本而藉官僚以行之,很難望其有利無弊,所以其結果,隻達到了籌款的目的,節制資本,則徒成虛語,且因行政的腐敗,轉不免有使人民受累的地方。
其餘急不暇擇的籌款方法,如算缗錢,舟車,令民生子三歲即出口錢,及令民入羊為郎,入谷補官等,更不必說了。
因所行不順民心,不得不用嚴切的手段,乃招緻張湯、趙禹等,立了許多嚴切的法令,以壓迫人民。
秦以來的獄吏,本來是偏于殘酷的,加以此等法律,其遺害自然更深了。
他用此等方法,搜括了許多錢來,做些什麼事呢?除對外的武功,有一部分可以算是替國家開拓疆土、防禦外患外,其餘如封禅、巡幸、信用方士、大營宮室等,可以說全部是浪費。
山東是當時誅求剝
這個問題,自前206年秦滅漢興,至前141年景帝之死,共六十六年,久被擱置着不提了。
這是因為高帝、呂後時,忙于應付異姓功臣,文帝、景帝時,又存在著一個同姓諸王的問題;高帝本是無賴子,文、景兩帝亦隻是個尋常人,凡事都隻會蹈常習故之故。
當這時候,天下新離兵革之患,再沒有像戰國以前年年打仗的事情了。
郡縣長官比起世襲的諸侯來,自然權力要小了許多,不敢虐民。
諸侯王雖有荒淫昏暴的,比之戰國以前,自然也差得遠了。
這時候的中央政府,又一事不辦,和秦始皇的多所作為,要加重人民負擔的,大不相同。
在私有财産制度之下,人人都急于自謀,你隻要不去擾累他,他自然會休養生息,日臻富厚。
所以據《史記·平準書》說:在武帝的初年,海内是很為富庶的。
但是如此就算了麼?須知社會并不是有了錢就沒有問題的。
況且當時所謂有錢,隻是總算起來,富力有所增加,并不是人人都有飯吃,富的人富了,窮的人還是一樣的窮,而且因貧富相形,使人心更感覺不平,感覺不足。
而對外的問題,時勢亦逼着我們不能閉關自守。
漢武帝并不是真有什麼本領的人,但是他的志願,卻較文、景兩帝為大,不肯蹈常習故,一事不辦,于是久經擱置的問題,又要重被提起了。
漢武帝 當時對内的問題,因海内已無反側,用不到像秦始皇一般,注意于鎮壓,而可以謀一個長治久安之策。
這個問題,在當時的人看起來,重要的有兩方面:一個是生計,一個是教化,這是理論上當然的結果。
衣食足而知榮辱,生計問題,自然在教化之先;而要解決生計問題,又不過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兩途;這亦是理論上當然的結果。
最能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是哪一家的學術呢?那麼,言平均地權和教化者,莫如儒家,言節制資本者,莫如法家。
漢武帝,大家稱他是崇儒的人,其實他并不是真懂得儒家之道的。
他所以崇儒,大約因為他的性質是誇大的,要做些表面上的事情,如改正朔,易服色等,而此等事情,隻有儒家最為擅長之故。
所以當時一個真正的儒家董仲舒,提出了限民名田的主張,他并不能行。
他的功績,最大的,隻是替五經博士置弟子,設科射策,勸以官祿,使儒家之學,得國家的提倡而地位提高。
但是照儒家之學,生計問題本在教化問題之先;即以教化問題而論,地方上的庠序,亦重于京城裡的大學,這隻要看《漢書·禮志》上的議論,便可以知道。
武帝當日,對于庠序,亦未能注意,即因其專做表面上的事情之故。
至于法家,他用到了一個桑弘羊,行了些榷鹽鐵、酒酤、均輸等政策。
據《鹽鐵論》看來,桑弘羊是确有節制資本之意,并非專為籌款的。
但是節制資本而藉官僚以行之,很難望其有利無弊,所以其結果,隻達到了籌款的目的,節制資本,則徒成虛語,且因行政的腐敗,轉不免有使人民受累的地方。
其餘急不暇擇的籌款方法,如算缗錢,舟車,令民生子三歲即出口錢,及令民入羊為郎,入谷補官等,更不必說了。
因所行不順民心,不得不用嚴切的手段,乃招緻張湯、趙禹等,立了許多嚴切的法令,以壓迫人民。
秦以來的獄吏,本來是偏于殘酷的,加以此等法律,其遺害自然更深了。
他用此等方法,搜括了許多錢來,做些什麼事呢?除對外的武功,有一部分可以算是替國家開拓疆土、防禦外患外,其餘如封禅、巡幸、信用方士、大營宮室等,可以說全部是浪費。
山東是當時誅求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