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關燈
小
中
大
地為西楚。
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
這是摹仿東周以後,天子僅擁虛名,而實權在于霸主的。
分封的辦法,我們看《史記》所載,并不能說他不公平。
漢朝人說:楚懷王遣諸将入關時,與之約:先入關者王之,所以漢高祖當王關中,項籍把他改封在巴、蜀、漢中為背約。
姑無論這話的真假,即使是真的,楚懷王的命令,安能約束楚國以外的人呢?這且不必論他。
前文業經說過:人的思想,總是落後的,觀于秦、漢之間而益信。
封建政體既已不能維持,于是分封甫定,而叛亂即起于東方。
項籍因為是霸王,有征讨的責任,用兵于齊。
漢高祖乘機北定關中。
又出關,合諸侯之兵,攻破彭城。
項籍雖然還兵把他打敗,然漢高祖堅守荥陽、成臯(荥陽,今河南荥澤縣。
成臯,今河南汜水縣),得蕭何鎮守關中,繼續供給兵員和糧饷。
遣韓信渡河,北定趙、代,東破齊。
彭越又直接擾亂項籍的後方。
至前202年,項籍遂因兵少食盡,為漢所滅。
從秦亡至此,不過五年。
事實上,天下又已趨于統一了。
然而當時的人,怕不是這樣看法。
當楚、漢相持之時,有一策士,名喚蒯徹,曾勸韓信以三分天下之計。
漢高祖最後攻擊項籍時,和韓信、彭越相約合力,而信、越的兵都不會,到後來,約定把齊地盡給韓信,梁地盡給彭越,兩人才都引兵而來,這不是以君的資格分封其臣,乃是以對等的資格立分地之約。
所以漢高祖的滅楚,以實在情形論,與其說是漢滅楚,毋甯說是許多諸侯,亦即許多支新崛起的軍隊,聯合以滅楚,漢高祖不過是聯軍中的首領罷了。
楚既滅,這聯軍中的首領,自然有享受一個較衆為尊的名号的資格,于是共尊漢高祖為皇帝。
然雖有此稱号,在實際上,未必含有沿襲秦朝皇帝職權的意義。
做了皇帝之後,就可以任意誅滅廢置諸王侯,怕是當時的人所不能想象的,這是韓信等在當時所以肯尊漢高祖為皇帝之故。
不然,怕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漢初異姓之王,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趙王張敖、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
這都是事實上先已存在,不得不封的,并非是皇帝的意思所設置。
漢高祖滅楚之後,即從婁敬、張良之說,西都關中,當時的理由,是關中地勢險固,且面積較大,資源豐富,易于據守及用以臨制諸侯,可見他原隻想做列國中最強的一國。
但是事勢所趨,人自然會做出不被思想所拘束的事情來的。
不數年間,而韓信、彭越都以漢朝的詭謀被滅。
張敖以罪見廢。
韓王信、英布、臧荼,都以反而敗。
臧荼之後,立了一個盧绾,是漢高祖生平第一個親信人,亦因被讒而亡入匈奴。
到前195年漢高祖死時,隻剩得一個地小而且偏僻的長沙國了。
天下至此,才真正可以算是姓劉的天下。
其成功之速,可以說和漢高祖的滅楚,同是一個奇迹。
這亦并不是漢高祖所能為,不過封建政體,到這時候業已自趨于沒落罷了。
呂後 以一個政府之力統治全國,秦始皇是有此魄力的,或亦可以說是有此公心,替天下廢除封建,漢高祖卻無有了。
既猜忌異姓,就要大封同姓以自輔,于是随着異姓諸侯的滅亡,而同姓諸國次第建立。
其中尤以高祖的長子齊王肥,封地既大,人民又多,且居東方形勝之地,為當時所重視(又有淮南王長,燕王建,趙王如意,梁王恢,代王恒,淮陽王友,皆高帝子。
楚王交,高帝弟。
吳王濞,高帝兄子)。
宗法社會中,所信任的,不是同姓,便是外戚。
漢初功臣韓信、彭越等,不過因其封地大,所以特别被猜忌,其餘無封地,或
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
這是摹仿東周以後,天子僅擁虛名,而實權在于霸主的。
分封的辦法,我們看《史記》所載,并不能說他不公平。
漢朝人說:楚懷王遣諸将入關時,與之約:先入關者王之,所以漢高祖當王關中,項籍把他改封在巴、蜀、漢中為背約。
姑無論這話的真假,即使是真的,楚懷王的命令,安能約束楚國以外的人呢?這且不必論他。
前文業經說過:人的思想,總是落後的,觀于秦、漢之間而益信。
封建政體既已不能維持,于是分封甫定,而叛亂即起于東方。
項籍因為是霸王,有征讨的責任,用兵于齊。
漢高祖乘機北定關中。
又出關,合諸侯之兵,攻破彭城。
項籍雖然還兵把他打敗,然漢高祖堅守荥陽、成臯(荥陽,今河南荥澤縣。
成臯,今河南汜水縣),得蕭何鎮守關中,繼續供給兵員和糧饷。
遣韓信渡河,北定趙、代,東破齊。
彭越又直接擾亂項籍的後方。
至前202年,項籍遂因兵少食盡,為漢所滅。
從秦亡至此,不過五年。
事實上,天下又已趨于統一了。
然而當時的人,怕不是這樣看法。
當楚、漢相持之時,有一策士,名喚蒯徹,曾勸韓信以三分天下之計。
漢高祖最後攻擊項籍時,和韓信、彭越相約合力,而信、越的兵都不會,到後來,約定把齊地盡給韓信,梁地盡給彭越,兩人才都引兵而來,這不是以君的資格分封其臣,乃是以對等的資格立分地之約。
所以漢高祖的滅楚,以實在情形論,與其說是漢滅楚,毋甯說是許多諸侯,亦即許多支新崛起的軍隊,聯合以滅楚,漢高祖不過是聯軍中的首領罷了。
楚既滅,這聯軍中的首領,自然有享受一個較衆為尊的名号的資格,于是共尊漢高祖為皇帝。
然雖有此稱号,在實際上,未必含有沿襲秦朝皇帝職權的意義。
做了皇帝之後,就可以任意誅滅廢置諸王侯,怕是當時的人所不能想象的,這是韓信等在當時所以肯尊漢高祖為皇帝之故。
不然,怕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漢初異姓之王,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趙王張敖、韓王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
這都是事實上先已存在,不得不封的,并非是皇帝的意思所設置。
漢高祖滅楚之後,即從婁敬、張良之說,西都關中,當時的理由,是關中地勢險固,且面積較大,資源豐富,易于據守及用以臨制諸侯,可見他原隻想做列國中最強的一國。
但是事勢所趨,人自然會做出不被思想所拘束的事情來的。
不數年間,而韓信、彭越都以漢朝的詭謀被滅。
張敖以罪見廢。
韓王信、英布、臧荼,都以反而敗。
臧荼之後,立了一個盧绾,是漢高祖生平第一個親信人,亦因被讒而亡入匈奴。
到前195年漢高祖死時,隻剩得一個地小而且偏僻的長沙國了。
天下至此,才真正可以算是姓劉的天下。
其成功之速,可以說和漢高祖的滅楚,同是一個奇迹。
這亦并不是漢高祖所能為,不過封建政體,到這時候業已自趨于沒落罷了。
呂後 以一個政府之力統治全國,秦始皇是有此魄力的,或亦可以說是有此公心,替天下廢除封建,漢高祖卻無有了。
既猜忌異姓,就要大封同姓以自輔,于是随着異姓諸侯的滅亡,而同姓諸國次第建立。
其中尤以高祖的長子齊王肥,封地既大,人民又多,且居東方形勝之地,為當時所重視(又有淮南王長,燕王建,趙王如意,梁王恢,代王恒,淮陽王友,皆高帝子。
楚王交,高帝弟。
吳王濞,高帝兄子)。
宗法社會中,所信任的,不是同姓,便是外戚。
漢初功臣韓信、彭越等,不過因其封地大,所以特别被猜忌,其餘無封地,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