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關燈
小
中
大
解,誤以為許多方面,各有其不同的主張,以緻人各有心,代表全國公益的在上者的政策不能順利進行。
如此,自有統一全國人的心思的必要。
所以在《管子·法禁》、《韓非子·問辨》兩篇中,早有焚書的主張。
秦始皇及李斯就把他實行了。
把關涉到社會、政治問題的“詩、書、百家語”都燒掉,隻留下關系技術作用的醫藥、蔔筮、種樹之書。
涉及社會、政治問題的,所許學的,隻有當代的法令;有權教授的人,即是當時的官吏。
若認為始皇、李斯此舉,不合時代潮流,他們是百口無以自解的,若認為有背于古,則實在冤枉。
他們所想回複的,正是古代“政教合一,官師不分”之舊。
古代的情形是如此,清朝的章學誠是發揮得十分透徹的(坑儒一舉,乃因有人诽謗始皇而起,意非欲盡滅儒生,并不能與焚書之事并論)。
以上是秦始皇對内的政策。
至于對外,則北自陰山以南,南自五嶺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認為應當收入版圖。
于是使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南之地(今之河套),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東起現在朝鮮境内(秦長城起自樂浪郡遂城縣,見《漢書·地理志》),西至現在甘肅的岷縣,成立了一道新防線。
南則略取現在廣東、廣西和越南之地,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大略桂林是今廣西之地,南海是今廣東之地,象郡是今越南之地),取今福建之地,設立了閩中郡。
楚國莊所開辟的地方,雖未曾正式收入版圖,亦有一部分曾和秦朝交通,秦于其地置吏。
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
李斯 看以上所述,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
這亦非他一人所能為,大約是法家所定的政策,而他據以實行的。
這隻要看他用李斯為宰相,言聽計從,焚詩書、廢封建之議,都出于李斯而可知。
政治是不能專憑理想,而要顧及實際的情形的,即不論實際的情形能行與否,亦還要顧到行之之手腕。
秦始皇的政策雖好,行之卻似過于急進。
北築長城,南收兩越,除當時的征戰外,還要發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運糧饷去供給;這樣,人民業已不堪賦役的負擔。
他還沿着戰國以前的舊習慣,虐民以自奉。
造阿房宮,在骊山起墳茔(骊山,在今陝西臨潼縣),都窮極奢侈;還要到處去巡遊。
統一雖然是勢所必至,然而人的見解,總是落後的,在當時的人,怕并不認為合理之舉,甚而至于認為反常之态。
況且不必論理,六國夷滅,總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滿懷着報仇的憤恨和複舊的希望;加以大多數人民的困于無告而易于煽動,一有機會,就要乘機而起了。
秦始皇
如此,自有統一全國人的心思的必要。
所以在《管子·法禁》、《韓非子·問辨》兩篇中,早有焚書的主張。
秦始皇及李斯就把他實行了。
把關涉到社會、政治問題的“詩、書、百家語”都燒掉,隻留下關系技術作用的醫藥、蔔筮、種樹之書。
涉及社會、政治問題的,所許學的,隻有當代的法令;有權教授的人,即是當時的官吏。
若認為始皇、李斯此舉,不合時代潮流,他們是百口無以自解的,若認為有背于古,則實在冤枉。
他們所想回複的,正是古代“政教合一,官師不分”之舊。
古代的情形是如此,清朝的章學誠是發揮得十分透徹的(坑儒一舉,乃因有人诽謗始皇而起,意非欲盡滅儒生,并不能與焚書之事并論)。
以上是秦始皇對内的政策。
至于對外,則北自陰山以南,南自五嶺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認為應當收入版圖。
于是使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南之地(今之河套),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東起現在朝鮮境内(秦長城起自樂浪郡遂城縣,見《漢書·地理志》),西至現在甘肅的岷縣,成立了一道新防線。
南則略取現在廣東、廣西和越南之地,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大略桂林是今廣西之地,南海是今廣東之地,象郡是今越南之地),取今福建之地,設立了閩中郡。
楚國莊所開辟的地方,雖未曾正式收入版圖,亦有一部分曾和秦朝交通,秦于其地置吏。
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
李斯 看以上所述,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
這亦非他一人所能為,大約是法家所定的政策,而他據以實行的。
這隻要看他用李斯為宰相,言聽計從,焚詩書、廢封建之議,都出于李斯而可知。
政治是不能專憑理想,而要顧及實際的情形的,即不論實際的情形能行與否,亦還要顧到行之之手腕。
秦始皇的政策雖好,行之卻似過于急進。
北築長城,南收兩越,除當時的征戰外,還要發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運糧饷去供給;這樣,人民業已不堪賦役的負擔。
他還沿着戰國以前的舊習慣,虐民以自奉。
造阿房宮,在骊山起墳茔(骊山,在今陝西臨潼縣),都窮極奢侈;還要到處去巡遊。
統一雖然是勢所必至,然而人的見解,總是落後的,在當時的人,怕并不認為合理之舉,甚而至于認為反常之态。
況且不必論理,六國夷滅,總有一班失其地位的人,心上是不服的,滿懷着報仇的憤恨和複舊的希望;加以大多數人民的困于無告而易于煽動,一有機會,就要乘機而起了。
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