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關燈
小
中
大
秦始皇盡滅六國,事在公元前221年,自此至公元189年,董卓行廢立,東方州郡,起兵讨卓,海内擾亂分裂,共四百年,稱為中國的盛世。
在這一時期之中,中國的曆史,情形是怎樣呢?“英雄造時勢”,隻是一句誇大的話。
事實上,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正因其能順着時勢,進行之故。
“時勢造英雄”這句話倒是真的,因為他能決定英雄的趨向。
然則在這一個時期之内,時勢的要求,是怎樣呢?依我們所見到的,可以分為對内對外兩方面:對内方面,在列國競争之時,不能注全力于内治;即使注意到,亦隻是局部的問題,而不能概括全體,隻是一時的應付,而不能策劃永久。
統一之後,就不然了。
阻礙之力既去,有志于治平的,就可以行其理想。
對外方面,當時的人看中國已經是天下的一大部分了。
未入版圖的地方,較強悍的部落,慮其為中國之患,該有一個對策;較弱小的,雖然不足為患,然亦是平天下的一個遺憾,先知先覺的中國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亦有其應盡的責任。
董卓 所以在當日,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對内建立一個久安長治的規模。
(二)對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國版圖之内,其未能的,則确立起一條防線來。
秦始皇所行的,正順着這種趨勢。
在古代,阻礙平天下最大的力量,自然是列國的紛争。
所以秦并吞六國之後,決計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為匹夫”。
郡的設立,本來是軍事上控扼之點,第三章中業經說過。
六國新滅,遺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設立據點的必要。
所以秦滅六國,多以其地設郡。
至六國盡滅之後,則更合全國的情形,加以調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當時的郡守,就是一個不世襲的大國之君,自亦有防其專擅的必要。
所以每郡又都派一個禦史去監察他(當時還每郡都設立一個尉,但其權遠在郡守之下,倒是不足重視的)。
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辦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裝。
好在當時,金屬鑄成的兵器為數有限,正和今日的槍械一般,大略可以收盡的。
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鑄以為金人和锺、鐻(秦都鹹陽,今陝西鹹陽縣)。
最根本的,莫過于統一人民的心思了。
原來古代社會,内部沒有矛盾,在下者的意見,常和在上者一緻,此即所謂“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
後世階級分化,内部的矛盾多了,有利于這方面的就不利于那方面。
自然人民的意見,不能統一。
處置之法,最好的,是使其利害相一緻;次之則當求各方面的協調,使其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此即今日社會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原理。
但當時的人,不知此理。
他們不知道各方面的利害沖突了,所以有不同的見
在這一時期之中,中國的曆史,情形是怎樣呢?“英雄造時勢”,隻是一句誇大的話。
事實上,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正因其能順着時勢,進行之故。
“時勢造英雄”這句話倒是真的,因為他能決定英雄的趨向。
然則在這一個時期之内,時勢的要求,是怎樣呢?依我們所見到的,可以分為對内對外兩方面:對内方面,在列國競争之時,不能注全力于内治;即使注意到,亦隻是局部的問題,而不能概括全體,隻是一時的應付,而不能策劃永久。
統一之後,就不然了。
阻礙之力既去,有志于治平的,就可以行其理想。
對外方面,當時的人看中國已經是天下的一大部分了。
未入版圖的地方,較強悍的部落,慮其為中國之患,該有一個對策;較弱小的,雖然不足為患,然亦是平天下的一個遺憾,先知先覺的中國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亦有其應盡的責任。
董卓 所以在當日,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對内建立一個久安長治的規模。
(二)對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國版圖之内,其未能的,則确立起一條防線來。
秦始皇所行的,正順着這種趨勢。
在古代,阻礙平天下最大的力量,自然是列國的紛争。
所以秦并吞六國之後,決計不再行封建,“父兄有天下,而子弟為匹夫”。
郡的設立,本來是軍事上控扼之點,第三章中業經說過。
六國新滅,遺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方設立據點的必要。
所以秦滅六國,多以其地設郡。
至六國盡滅之後,則更合全國的情形,加以調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當時的郡守,就是一個不世襲的大國之君,自亦有防其專擅的必要。
所以每郡又都派一個禦史去監察他(當時還每郡都設立一個尉,但其權遠在郡守之下,倒是不足重視的)。
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辦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裝。
好在當時,金屬鑄成的兵器為數有限,正和今日的槍械一般,大略可以收盡的。
于是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鑄以為金人和锺、鐻(秦都鹹陽,今陝西鹹陽縣)。
最根本的,莫過于統一人民的心思了。
原來古代社會,内部沒有矛盾,在下者的意見,常和在上者一緻,此即所謂“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
後世階級分化,内部的矛盾多了,有利于這方面的就不利于那方面。
自然人民的意見,不能統一。
處置之法,最好的,是使其利害相一緻;次之則當求各方面的協調,使其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此即今日社會主義和民主政治的原理。
但當時的人,不知此理。
他們不知道各方面的利害沖突了,所以有不同的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