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關燈
小
中
大
身,真有多大的力量。
随着世運的進展,井田制度破壞了。
連公用的山澤,亦為私人所占。
工商業愈活躍,其剝削消費者愈深。
在上的君主和貴族,亦因其日趨于腐敗、奢侈,而其剝削人民愈甚。
習久于戰争就養成一種特别階級,視戰鬥為壯快、征服為榮譽的心理,認為與其出汗,毋甯出血。
此即孔子和其餘的先秦諸子所身逢的亂世。
追想前一個時期,列國之間,戰争還不十分劇烈。
一國之内,雖然已有階級的對立,然前此利害共同時的舊組織,還有存留,而未至于破壞淨盡。
秩序還不算十分惡劣,人生其間的,也還不至于十分痛苦,好像帶病延年的人,雖不能算健康,還可算一個準健康體,此即孔子所謂小康。
再前一個時期,内部毫無矛盾,對外毫無競争,則即所謂大同了。
在大同之世,物質上的享受,或者遠不如後來,然而人類最親切的苦樂,其實不在于物質,而在于人與人間的關系,所以大同時代的境界,永存于人類記憶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諸子,亦無不如此(道家無論已,即最切實際的法家亦然。
如《管子》亦将皇、帝、王、霸分别治法的高下;《史記·商君列傳》亦載商君初說秦孝公以帝王之道,秦孝公不能用,乃說之以富國強兵之術都是)。
這不是少數人的理想高尚,乃是受了大多數人的暗示而然的。
人類生當此際,實應把其所以緻此之由,徹底的加以檢讨,明白其所以然之故,然後将現社會的組織,摧毀之而加以改造。
這亦非古人所沒有想到,先秦諸子,如儒、墨、道、法諸家,就同抱着這個志願的,但其所主張的改革的方法,都不甚适合。
道家空存想望,并沒有具體實行的方案的,不必說了。
墨家不講平均分配,而專講節制消費,也是不能行的。
儒家希望恢複井田,法家希望制止大工商業的跋扈;把大事業收歸官營;救濟事業亦由國家辦理,以制止富豪的重利盤剝;進步些了。
然單講平均地權,本不能解決社會的經濟問題,兼講節制資本,又苦于沒有推行的機關。
在政治上,因為民主政治廢墜的久了,諸家雖都以民為重,卻想不出一個使人民參與政治的辦法,而隻希望在上者用溫情主義來撫恤人民,尊重輿論,用督責手段,以制止臣下的虐民。
在國與國之間,儒家則希望有一個明王出來,能夠處理列國間的紛争,而監督其内政;法家因為興起較後,漸抱統一的思想,然秦朝的統一和貴族的被裁抑,都隻是事勢的遷流,并不能實行法家的理想,所以要自此再進一步,就沒有辦法了。
在倫理上,諸家所希望的,同是使下級服從上級,臣民該服從君主,兒子要服從父親,婦女要服從男子,少年該服從老人。
他們以為上級和下級的人,各安其分,各盡其職,則天下自然太平,而不知道上級的人受不到制裁,決不會安其分而盡其職。
總而言之:小康之世,所以向亂世發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世運隻能向前進,要想改革,隻能順其前進的趨勢而加以指導。
先秦諸子中,隻有法家最看得出社會前進的趨勢,然其指導亦未能全然得法。
他家則都是想把世運逆挽之,使其回到小康以前的時代的,所以都不能行。
雖然如此,人類生來是避苦求樂的,身受的苦痛,是不能使人不感覺的,既然感覺了,自然要求擺脫。
求擺脫,總得有個辦法,而人類憑空是想不出辦法來的。
世運隻有日新,今天之後,隻會有明天,而人所知道的,最新亦隻是今日以前之事,于是乎想出來的辦法,總不免失之于舊,這個在今日尚然,何況古代?最好的時代是過去了,但永存于人類想望記憶之中。
雖回憶之,而并不知其真相如何,乃各以其所謂最好者當之。
合衆人的所謂最好者,而調和折衷,造成一個大略為衆所共認的偶像,此即昔人所謂三代以前的世界。
這個三代以前的世界,其不合實際,自然是無待于言的。
這似乎隻是一個曆史上的誤解,無甚關系,然奉此開倒車的辦法為偶像而思實踐之,就不但不能達到希望,而且還要引起糾紛。
随着世運的進展,井田制度破壞了。
連公用的山澤,亦為私人所占。
工商業愈活躍,其剝削消費者愈深。
在上的君主和貴族,亦因其日趨于腐敗、奢侈,而其剝削人民愈甚。
習久于戰争就養成一種特别階級,視戰鬥為壯快、征服為榮譽的心理,認為與其出汗,毋甯出血。
此即孔子和其餘的先秦諸子所身逢的亂世。
追想前一個時期,列國之間,戰争還不十分劇烈。
一國之内,雖然已有階級的對立,然前此利害共同時的舊組織,還有存留,而未至于破壞淨盡。
秩序還不算十分惡劣,人生其間的,也還不至于十分痛苦,好像帶病延年的人,雖不能算健康,還可算一個準健康體,此即孔子所謂小康。
再前一個時期,内部毫無矛盾,對外毫無競争,則即所謂大同了。
在大同之世,物質上的享受,或者遠不如後來,然而人類最親切的苦樂,其實不在于物質,而在于人與人間的關系,所以大同時代的境界,永存于人類記憶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諸子,亦無不如此(道家無論已,即最切實際的法家亦然。
如《管子》亦将皇、帝、王、霸分别治法的高下;《史記·商君列傳》亦載商君初說秦孝公以帝王之道,秦孝公不能用,乃說之以富國強兵之術都是)。
這不是少數人的理想高尚,乃是受了大多數人的暗示而然的。
人類生當此際,實應把其所以緻此之由,徹底的加以檢讨,明白其所以然之故,然後将現社會的組織,摧毀之而加以改造。
這亦非古人所沒有想到,先秦諸子,如儒、墨、道、法諸家,就同抱着這個志願的,但其所主張的改革的方法,都不甚适合。
道家空存想望,并沒有具體實行的方案的,不必說了。
墨家不講平均分配,而專講節制消費,也是不能行的。
儒家希望恢複井田,法家希望制止大工商業的跋扈;把大事業收歸官營;救濟事業亦由國家辦理,以制止富豪的重利盤剝;進步些了。
然單講平均地權,本不能解決社會的經濟問題,兼講節制資本,又苦于沒有推行的機關。
在政治上,因為民主政治廢墜的久了,諸家雖都以民為重,卻想不出一個使人民參與政治的辦法,而隻希望在上者用溫情主義來撫恤人民,尊重輿論,用督責手段,以制止臣下的虐民。
在國與國之間,儒家則希望有一個明王出來,能夠處理列國間的紛争,而監督其内政;法家因為興起較後,漸抱統一的思想,然秦朝的統一和貴族的被裁抑,都隻是事勢的遷流,并不能實行法家的理想,所以要自此再進一步,就沒有辦法了。
在倫理上,諸家所希望的,同是使下級服從上級,臣民該服從君主,兒子要服從父親,婦女要服從男子,少年該服從老人。
他們以為上級和下級的人,各安其分,各盡其職,則天下自然太平,而不知道上級的人受不到制裁,決不會安其分而盡其職。
總而言之:小康之世,所以向亂世發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世運隻能向前進,要想改革,隻能順其前進的趨勢而加以指導。
先秦諸子中,隻有法家最看得出社會前進的趨勢,然其指導亦未能全然得法。
他家則都是想把世運逆挽之,使其回到小康以前的時代的,所以都不能行。
雖然如此,人類生來是避苦求樂的,身受的苦痛,是不能使人不感覺的,既然感覺了,自然要求擺脫。
求擺脫,總得有個辦法,而人類憑空是想不出辦法來的。
世運隻有日新,今天之後,隻會有明天,而人所知道的,最新亦隻是今日以前之事,于是乎想出來的辦法,總不免失之于舊,這個在今日尚然,何況古代?最好的時代是過去了,但永存于人類想望記憶之中。
雖回憶之,而并不知其真相如何,乃各以其所謂最好者當之。
合衆人的所謂最好者,而調和折衷,造成一個大略為衆所共認的偶像,此即昔人所謂三代以前的世界。
這個三代以前的世界,其不合實際,自然是無待于言的。
這似乎隻是一個曆史上的誤解,無甚關系,然奉此開倒車的辦法為偶像而思實踐之,就不但不能達到希望,而且還要引起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