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對于異族的同化

關燈
晉語》說:成王會諸侯于岐陽,楚與鮮卑守燎,則鮮卑本是南族,後來不知如何,也遷向東北了。

    據《後漢書》說:鮮卑和烏丸,都是東胡之後。

    此兩族風俗極相象,其本系一個部落,毫無可疑。

    東胡的風俗,雖少可考,然漢代曆史,傳者已較詳,漢人說他是烏丸、鮮卑所自出,其說該不至誤。

    南族斷發,鮮卑婚姻時尚先髡頭,即其原出南族之證。

    然則東胡也是從内地遷徙出去的了。

     在南方的有黎族,此即後世所謂俚。

    古稱三苗為九黎之君,三苗系姜姓之國,九黎則系黎民(見《禮記·缁衣》《疏》引《書經·呂刑》鄭《注》)。

    此即漢時之長沙武陵蠻,為南蠻的正宗。

    近世所雲苗族,乃蠻字的轉音,和古代的三苗之國無涉,有人将二者牽合為一,就錯了。

    《史記》說三苗在江、淮、荊州(《史記·五帝本紀》),《戰國·魏策》,吳起說三苗之國,在洞庭、彭蠡之間(《史記·吳起列傳》,又見《韓詩外傳》)。

    則古代長江流域之地,主要的是為黎族所占據,楚國達到長江流域後,所開辟的,大約是這一族的居地。

    在沿海一帶的,古稱為越,亦作粵。

    此即現在的馬來人,分布在亞洲大陸的沿岸和南洋群島,地理學上稱為亞洲大陸的真沿邊的。

    此族有斷發文身和食人兩種風俗,在後世猶然,古代沿海一帶,亦到處有這風俗,可知其為同族。

    吳、越的初期,都是和此族雜居的。

    即淮水流域的淮夷、徐戎、山東半島的萊夷,亦必和此族相雜(《禮記·王制》說:“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此被字為髲字之假借字,即斷發,可見蠻夷之俗相同。

    《左傳》僖公十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可見東夷亦有食人之俗。

    《續漢書·郡國志》:“臨沂有叢亭。

    ”注引《博物志》曰:“縣東界次睢,有大叢社,民謂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

    ”臨沂,今山東臨沂縣)。

    随着吳、越等國的進步,此族亦漸進于文明了。

    西南的大族為濮,此即現在的倮。

    其居地,本在今河南、湖北兩省間(《國語·鄭語》韋《注》:濮為南陽之國)。

    楚國從河南的西南部,發展向今湖北省的西部,所開辟的,大約是此族的居地。

    此族又從今湖北的西南境,向貴州、雲南分布。

    戰國時,楚國的莊蹻,循牂牁江而上,直達滇國(今雲南昆明縣)所經的,也是這一族之地。

    莊蹻到滇國之後,楚國的巴,黔中郡(巴郡,今四川江北縣。

    黔中郡,今湖南沅陵縣),為秦國所奪,莊蹻不能來,就在滇國做了一個王。

    其地雖未正式收入中國的版圖,亦已戴漢人為君了。

    和現在西南土司,以漢人為酋長的一樣了。

     鮮卑族 趙武靈王 《禮記·王制》說:古代的疆域,“北不盡恒山”,此所謂恒山,當在今河北正定縣附近,即漢朝恒山郡之地(後避文帝諱改常山)。

    自此以南的平地,為漢族所居,這一帶山地,則山戎所處,必得把他開拓了,才會和北方騎寇相接,所以漢族和騎寇的接觸,必在太原、中山和戰國時北燕之地開辟以後。

    做這件事業的,就是燕、趙兩國。

    趙武靈王開辟雲中、雁門、代郡,燕國則開辟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雲中,今山西大同縣。

    雁門,今山西右玉縣。

    代郡,今山西代縣。

    上谷,今察哈爾懷來縣。

    漁陽,今河北密雲縣。

    右北平,今河北盧龍縣。

    遼西,今河北撫甯縣。

    遼東,今遼甯遼陽縣)。

    把現在熱、察、綏、遼甯四省,一舉而收入版圖。

     綜觀以上所述,漢族因其文化之高,把附近的民族,逐漸同化,而漢族的疆域,亦即随之拓展。

    和漢族接近的民族,當漢族開拓時,自然也有散向四方,即漢族的版圖以外去的,然亦多少帶了些中原的文化以俱去,這又是中國的文化擴展的路徑。

    這便是在古代中國同化異民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