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對于異族的同化

關燈
中國民族,以同化力的偉大聞于天下,究竟我們對于異族的同化,是怎樣一回事呢?說到這一點,就不能不着眼于中國的地理。

    亞洲的東部,在世界上,是自成其為一個文化區域的。

    這一個區域,以黃河、長江兩流域為其文化的中心。

    其北為蒙古高原,便于遊牧民族的住居。

    其南的粵江、閩江兩流域,則地勢崎岖,氣候炎熱,開化雖甚早,進步卻較遲。

    黃河、長江兩流域,也不是沒有山地的,但其下流,則包括淮水流域(以古地理言之,則江、河之間,包括淮、濟二水。

    今黃河下流,為古濟水入海之道,黃河則在今天津入海),擴展為一大平原,地味腴沃,氣候适宜,這便是中國民族的文化最初函毓之處。

    漢族,很早的就是個農耕民族,慣居于平地。

    其所遇見的民族,就其所居之地言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住在山地的,古代稱為“山戎”,多數似亦以農為業,但其農業不及中國的進步。

    一種是住在平地,大約是廣大的草原上,而以畜牧為業的,古人稱為“騎寇”。

    春秋以前,我族所遇的,以山戎為多,戰國以後,才開始和騎寇接觸。

     夷、蠻、戎、狄,是按着方位分别之辭,并不能代表民族,但亦可見得一個大概。

    在古代,和中國民族争鬥較烈的,似乎是戎狄。

    據《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就北逐獯粥,未知确否(如《史記》此說是正确的,則當時的獯粥,決不在後來的獯粥所在之地)。

    到周朝初年,則和所謂獯粥或稱為猃狁,犬戎或稱為昆夷、串夷的,争鬥甚烈(猃狁亦作狁,犬戎亦作畎戎,戎又作夷。

    此犬或畎字乃譯音,非賤視诋毀之辭,昆夷亦作混夷、绲夷,夷亦可作戎,和串夷亦都是犬字的異譯,說見《詩經·皇矣正義》),而後來周朝卒亡于犬戎。

    犬戎在今陝西的中部,甘肅的東部,泾、渭二水流域間,東周以後,大約逐漸為秦人所征服。

    在其東方的,《春秋》所載,初但稱狄,後分為赤狄、白狄。

    白狄在今陝西境内,向東蔓延到中山。

    赤狄在今山西、河北境内,大部為晉所并。

    (據《左傳》和杜預《注》,赤狄種類凡六:曰東山臯落氏,在今山西昔陽縣。

    曰廧咎如,在今山西樂平縣。

    曰潞氏,在今山西潞城縣。

    曰甲氏,在今河北雞澤縣。

    曰留籲,在今山西屯留縣。

    曰铎辰,在今山西長治縣。

    白狄種類凡三:曰鮮虞,即戰國時的中山。

    曰肥,在今河北藁城縣。

    曰鼓,在今河北晉縣。

    又晉國呂相絕秦,說“白狄及君同州”,則白狄亦有在陝西的)。

    在周朝的西面的,主要的是後世的氐,羌。

    氐人在今嘉陵江流域,即古所謂巴。

    羌人,漢時在今黃河、大通河流域(大通河,古湟水)。

    據《後漢書》所載,其初本在黃河之東,後來為秦人所攘斥,才逃到黃河以西去的。

    據《書經·牧誓》,羌人曾從武王伐纣。

    又《尚書大傳》說:武王伐纣的兵,前歌後舞,《後漢書》說這就是漢時所謂巴氐的兵。

    這話大約是對的,因為漢世還有一種出于巴氐的巴渝舞,有事實為證。

    然則這兩族,其初必不在今四川、甘肅境内,大約因漢族的開拓,而向西南方走去的。

    和巴連稱的蜀,則和後世的賨字是一音之轉,亦即近世之所謂暹。

    據《牧誓》,亦曾從武王伐纣。

    戰國時,還在今漢中之境,南跨成都。

    後因和巴人相攻,為秦國所并。

     扶蘇 在東北方的民族,古稱為貉。

    此族在後世,蔓衍于今朝鮮半島之地,其文明程度是很高的,但《詩經》已說“王錫韓侯,其追其貉”(《韓奕》。

    追不可考),《周官》亦有貉隸,可見此族本在内地,箕子所封的朝鮮,決不在今朝鮮半島境内,怕還在山海關以内呢?在後世,東北之族,還有肅慎,即今滿洲人的祖宗。

    《左氏》昭公九年,周朝人對晉國人說。

    “自武王克商以來,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此燕當即南燕,亳疑即湯所居之郼,則肅慎亦在内地,後乃随中國的拓展而東北徙。

    《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