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秋戰國的競争和秦國的統一
關燈
小
中
大
,自然是齊、秦、楚三國。
楚襲春秋以來的聲勢,其地位又處于中部,似乎聲光更在齊、秦之上,所以此時,齊、秦二國似乎是合力以謀楚的。
《戰國策》說張儀替秦國去騙楚懷王:肯絕齊,則送他商於的地方六百裡(即今商縣之地)。
楚懷王聽了他,張儀卻悔約,說所送的地方隻有六裡。
懷王大怒,興兵伐秦。
兩次大敗,失去漢中。
後來秦國又去誘他講和,前299年,懷王去和秦昭王相會,遂為秦人所誘執。
這種類乎平話的傳說,是全不足信的,事實上,該是齊、秦合力以謀楚。
然而楚懷王入秦的明年,齊人即合韓、魏以伐秦,敗其兵于函谷(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此為自河南入陝西的隘道的東口,今之潼關為其西口)。
前296年,懷王死于秦,齊又合諸侯以攻秦;則齊湣王似是合秦以謀楚,又以此為秦國之罪而伐之的,其手段亦可謂狡黠了。
先是前314年,齊國乘燕内亂攻破燕國。
宋王偃稱強東方,前286年,又為齊、楚、魏所滅。
此舉名為三國瓜分,實亦是以齊為主的,地亦多入于齊。
齊湣王至此時,可謂臻于極盛。
然過剛者必折。
前284年,燕昭王遂合諸侯,用樂毅為将,攻破齊國,湣王走死,齊僅存聊、莒、即墨三城(聊,今山東聊城縣。
莒,今山東莒縣。
即墨,今山東平度縣)。
後來雖藉田單之力,得以複國,然已失其稱霸東方的資格了。
東方諸國中,趙武靈王頗有才略。
他不與中原諸國争衡,而專心向邊地開拓。
先滅中山(今河北定縣),又向今大同一帶發展,意欲自此經河套之地去襲秦。
前295年,又因内亂而死。
七國遂惟秦獨強。
秦人遂對諸侯施其猛烈的攻擊。
前279年,秦白起伐楚,取*、鄧、西陵。
明年,遂破楚都郢,楚東北徙都陳,後又遷居壽春(*,即鄢陵。
鄧,今河南鄧縣。
西陵,今湖北宜昌縣。
郢,今湖北江陵縣西北。
吳阖廬所入之郢,尚不在江陵,但其地不可考,至此時之郢,則必在江陵,今人錢穆、童書業說皆如此),直逃到今安徽境内了。
對于韓、魏,亦時加攻擊。
前260年,秦兵伐韓,取野王,上黨路絕,降趙,秦大敗趙兵于長平,坑降卒四十萬(野王,今河南沁陽縣。
上黨,今山西晉城縣。
長平,今山西長平縣),遂取上黨,北定太原。
進圍邯鄲,為魏公子無忌合諸國之兵所敗。
前256年,周朝的末主赧王為秦所滅。
前249年,又滅其所分封的東周君。
前246年,秦始皇立。
《史記·秦本紀》說,這時候,呂不韋為相國,招緻賓客遊士,欲以并天下。
大概并吞之計,和呂不韋是很有關系的。
後來呂不韋雖廢死于蜀,然秦人仍守其政策不變。
前230年,滅韓。
前228年,滅趙。
燕大子丹使荊轲刺秦王,不中,秦大發兵以攻燕。
前226年,燕王喜奔遼東。
前225年,秦人滅魏。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發兵攻遼東,滅燕。
前221年,即以滅燕之兵南滅齊,而天下遂統一。
吳起 秦昭王 秦朝的統一,決不全是兵力的關系。
我們須注意:此時交通的便利,列國内部的發達,小國的被夷滅,郡縣的漸次設立,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本有趨于統一之勢,而秦人特收其成功。
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則(一)它地處西垂,開化較晚,風氣較為誠樸。
(二)三晉地狹人稠,秦地廣人稀,秦人因招緻三晉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戰。
(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貴族的勢力,使能盡力于農戰的人民,有一個邀賞的機會。
該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楚襲春秋以來的聲勢,其地位又處于中部,似乎聲光更在齊、秦之上,所以此時,齊、秦二國似乎是合力以謀楚的。
《戰國策》說張儀替秦國去騙楚懷王:肯絕齊,則送他商於的地方六百裡(即今商縣之地)。
楚懷王聽了他,張儀卻悔約,說所送的地方隻有六裡。
懷王大怒,興兵伐秦。
兩次大敗,失去漢中。
後來秦國又去誘他講和,前299年,懷王去和秦昭王相會,遂為秦人所誘執。
這種類乎平話的傳說,是全不足信的,事實上,該是齊、秦合力以謀楚。
然而楚懷王入秦的明年,齊人即合韓、魏以伐秦,敗其兵于函谷(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此為自河南入陝西的隘道的東口,今之潼關為其西口)。
前296年,懷王死于秦,齊又合諸侯以攻秦;則齊湣王似是合秦以謀楚,又以此為秦國之罪而伐之的,其手段亦可謂狡黠了。
先是前314年,齊國乘燕内亂攻破燕國。
宋王偃稱強東方,前286年,又為齊、楚、魏所滅。
此舉名為三國瓜分,實亦是以齊為主的,地亦多入于齊。
齊湣王至此時,可謂臻于極盛。
然過剛者必折。
前284年,燕昭王遂合諸侯,用樂毅為将,攻破齊國,湣王走死,齊僅存聊、莒、即墨三城(聊,今山東聊城縣。
莒,今山東莒縣。
即墨,今山東平度縣)。
後來雖藉田單之力,得以複國,然已失其稱霸東方的資格了。
東方諸國中,趙武靈王頗有才略。
他不與中原諸國争衡,而專心向邊地開拓。
先滅中山(今河北定縣),又向今大同一帶發展,意欲自此經河套之地去襲秦。
前295年,又因内亂而死。
七國遂惟秦獨強。
秦人遂對諸侯施其猛烈的攻擊。
前279年,秦白起伐楚,取*、鄧、西陵。
明年,遂破楚都郢,楚東北徙都陳,後又遷居壽春(*,即鄢陵。
鄧,今河南鄧縣。
西陵,今湖北宜昌縣。
郢,今湖北江陵縣西北。
吳阖廬所入之郢,尚不在江陵,但其地不可考,至此時之郢,則必在江陵,今人錢穆、童書業說皆如此),直逃到今安徽境内了。
對于韓、魏,亦時加攻擊。
前260年,秦兵伐韓,取野王,上黨路絕,降趙,秦大敗趙兵于長平,坑降卒四十萬(野王,今河南沁陽縣。
上黨,今山西晉城縣。
長平,今山西長平縣),遂取上黨,北定太原。
進圍邯鄲,為魏公子無忌合諸國之兵所敗。
前256年,周朝的末主赧王為秦所滅。
前249年,又滅其所分封的東周君。
前246年,秦始皇立。
《史記·秦本紀》說,這時候,呂不韋為相國,招緻賓客遊士,欲以并天下。
大概并吞之計,和呂不韋是很有關系的。
後來呂不韋雖廢死于蜀,然秦人仍守其政策不變。
前230年,滅韓。
前228年,滅趙。
燕大子丹使荊轲刺秦王,不中,秦大發兵以攻燕。
前226年,燕王喜奔遼東。
前225年,秦人滅魏。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發兵攻遼東,滅燕。
前221年,即以滅燕之兵南滅齊,而天下遂統一。
吳起 秦昭王 秦朝的統一,決不全是兵力的關系。
我們須注意:此時交通的便利,列國内部的發達,小國的被夷滅,郡縣的漸次設立,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本有趨于統一之勢,而秦人特收其成功。
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則(一)它地處西垂,開化較晚,風氣較為誠樸。
(二)三晉地狹人稠,秦地廣人稀,秦人因招緻三晉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戰。
(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貴族的勢力,使能盡力于農戰的人民,有一個邀賞的機會。
該是其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