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秋戰國的競争和秦國的統一

關燈
穆公初和晉國競争不勝,前624年,打敗了晉國的兵,亦僅稱霸于西戎。

    中原之地,遂成為晉、楚争霸之局。

    前597年,楚莊王敗晉于邲(今河南鄭縣),稱霸。

    前591年卒。

    此時齊頃公亦圖與晉争霸。

    前589年,為晉所敗。

    前575年,晉厲公又敗楚于鄢陵(今河南*縣)。

    然楚仍與晉兵争不息。

    至前561年,楚國放棄争鄭,晉悼公才稱複霸。

    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善于晉、楚的執政,出而合二國之成,為弭兵之會,晉、楚的兵争,至此才告休息。

    自城濮之戰至此,凡八十七年。

    弭兵盟後,楚靈王強盛,北方諸侯多奔走往與其朝會。

    然靈王奢侈而好兵争,不顧民力,旋因内亂被弑。

    此時吳國日漸強盛,而楚國政治腐敗,前506年,楚國的都城,為吳阖闾所破,楚昭王藉秦援,僅得複國,楚國一時陷于不振,然越國亦漸強,起而乘吳之後。

    前496年,阖闾伐越,受傷而死。

    前494年,阖闾子夫差破越。

    夫差自此驕侈,北伐齊、魯,與晉争長于黃池(今河南封邱縣)。

    前473年,越勾踐滅吳,越遂徙都琅邪,與齊,晉會于徐州(今山東諸城縣),稱為霸王。

    然根基因此不固,至前333年而為楚所滅。

     此時已入于戰國之世了(春秋時代,始于周平王四十九年,即魯隐公元年,為公元前722年,終于前481年,共242年。

    其明年為戰國之始,算至前222年秦滅六國的前一年為止,共259年)。

    春秋之世,諸侯隻想争霸,即争得二三等國的服從,一等國之間,直接的兵争較少,有之亦不過疆場細故,不甚劇烈。

    至戰國時,則(一)北方諸侯,亦不複将周天子放在眼裡,而先後稱王。

    (二)二三等國,已全然無足重輕,日益削弱,而終至于夷滅,諸一等國間,遂無複緩沖之國。

    (三)而其土地又日廣,人民又日多,兵甲亦益盛,戰争遂更烈。

    始而要淩駕于諸王之上而稱帝,再進一步,就要徑圖并吞,實現統一的欲望了。

    春秋時的一等國,有發展過速,而其内部的組織,還不甚完密的,至戰國時,則臣強于君的,如齊國的田氏,竟廢其君而代之;勢成分裂的,如晉之趙、韓、魏三家,則索性分晉而獨立。

    看似力分而弱,實則其力量反更充實了。

    邊方諸國,發展的趨勢,依舊進行不已,其成功較晚的為北燕。

    天下遂分為燕、齊、趙、韓、魏、秦、楚七國。

    六國都為秦所并,讀史的人,往往以為一入戰國,而秦即最強,這是錯誤了的。

    秦國之強,起于獻公而成于孝公,獻公之立,在公元前385年,是入戰國後的九十六年,孝公之立,在公元前361年,是入戰國後的一百二十年了。

    先是魏文侯任用吳起等賢臣,侵奪秦國河西之地。

    後來楚悼王用吳起,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亦稱雄于一時。

    楚悼王死于公元前381年,恰是入戰國後的一百年,于是楚衰而魏惠王起,曾攻拔趙國的邯鄲(今河北邯鄲縣)。

    後又伐趙,為齊救兵所敗,秦人乘機恢複河西,魏遂棄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開封縣)。

    秦人渡蒲津東出的路,就開通了。

    然前342年,魏為逢澤之會(在開封),《戰國·秦策》稱其“乘夏車,稱夏王(此“夏”字該是“大”字的意思),朝天子,天下皆從”,則仍處于霸主的地位。

    其明年,又為齊所敗。

    于是魏衰而齊代起,宣王、湣王兩代,俨然稱霸東方,而湣王之時為尤盛。

    相傳蘇秦約六國,合從以擯秦,即在湣王之時。

    戰國七雄,韓、魏地都較小,又逼近秦,故其勢遂緊急,燕、趙則較偏僻,國勢最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