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的開化
關燈
小
中
大
,涿鹿、阪泉,亦系一地。
《太平禦覽·州郡部》引《帝王世紀》轉引《世本》,說涿鹿在彭城南,彭城是今江蘇的銅山縣(服虔謂涿鹿為漢之涿郡,即今河北涿縣。
皇甫谧、張晏謂在上谷,則因漢上谷郡有涿鹿縣而雲然,皆據後世的地名附會,不足信。
漢涿鹿縣即今察哈爾涿鹿縣)。
《世本》是古書,是較可信據的,然則漢族是時的發展,仍和魯東南不遠了。
黃帝之後是颛顼,颛顼之後是帝喾,這是五帝說的舊次序。
後人于其間增一少昊,這是要改五德終始之說相勝的次序為相生,又要顧全漢朝是火德而雲然,無足深論。
但是有傳于後,而被後人認為共主的部族,在古代總是較強大的,其事迹仍舊值得考據,則無疑義。
《史記·周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說:炎帝、黃帝、少昊都是都于曲阜的,而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少昊氏邑于窮桑,颛顼則始都窮桑,後徙帝丘。
它說“窮桑在魯北,或雲窮桑即曲阜也”。
《帝王世紀》,向來認為不足信之書,但隻是病其牽合附會,其中的材料,還是出于古書的,隻要不輕信其結論,其材料仍可采用。
《左氏》定公四年說伯禽封于少昊之墟,昭公二十年說:“少昊氏有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則窮桑近魯,少昊氏都于魯之說,都非無據。
帝丘地在今河北濮陽縣,為後來衛國的都城。
颛顼徙帝丘之說,乃因《左氏》昭公十七年“衛颛顼之虛”而附會,然《左氏》此說,與“陳大昊之墟”,“宋大辰之虛”,“鄭祝融之虛”并舉,大辰,無論如何,不能說為人名或國名(近人或謂即《後漢書》朝鮮半島的辰國,證據未免太乏),則太昊、祝融、颛顼,亦系天神,颛顼徙都帝丘之說,根本不足信了。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正妃嫘祖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
其一曰玄嚣,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此即後人指為少昊的。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生高陽。
”高陽即帝颛顼。
後人以今之金沙江釋此文的江水,鴉龍江釋此文的若水,此乃大誤。
古代南方之水皆稱江。
《史記·殷本紀》引《湯诰》,說“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渎既修,萬民乃有居。
”其所說的江,即明明不是長江(淮、泗、汝皆不入江,而《孟子·滕文公上篇》禹“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亦由于此)。
《呂覽·古樂篇》說:“帝颛顼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
”可見若水實與空桑相近。
《山海經·海内經》說:“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間,有木焉,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說文》桑字作,若水之若,實當作,仍系桑字,特加以象根形,後人認為若字實誤。
《楚辭》的若木,亦當作桑木,即神話中的扶桑,在日出之地(此據王筠說,見《說文釋例》)。
然則颛顼、帝喾,蹤迹仍在東方了。
黃帝 颛顼 堯 繼颛顼之後的是堯,繼堯之後的是舜,繼舜之後的是禹。
堯、舜、禹的相繼,據儒家的傳說,是純出于公心的,即所謂“禅讓”,亦謂之“官天下”。
但《莊子·盜跖篇》有堯殺長子之說,《呂覽·去私》、《求人》兩篇,都說堯有十子,而《孟子·萬章上篇》和《淮南子·泰族訓》,都說堯隻有九子,很像堯的大子是被殺的(俞正燮即因此疑之,見所著《癸巳類稿·奡證》)。
後來《竹書紀年》又有舜囚堯,并偃塞丹朱,使不與堯相見之說。
劉知幾因之作《疑古篇》,把堯、舜、禹的相繼,看作和後世的篡奪一樣。
其實都不是真相。
古代君位與王位不同,在第三章中,業經說過。
堯、舜、禹的相繼,乃王位而非君位,這正和蒙古自成吉思汗以後的汗位一樣。
成吉思汗以後的大汗,也還是出于公舉的(詳見第二十七章)。
前一個王老了,要指定一人替代,正可見得此時各部族之間,已有較密切的關系,所以共主之位,不容空阙。
自夏以後,變為父子相傳,古人謂之“家天下”,又可見得被舉為王的一個部族,漸次強盛,可以久居
《太平禦覽·州郡部》引《帝王世紀》轉引《世本》,說涿鹿在彭城南,彭城是今江蘇的銅山縣(服虔謂涿鹿為漢之涿郡,即今河北涿縣。
皇甫谧、張晏謂在上谷,則因漢上谷郡有涿鹿縣而雲然,皆據後世的地名附會,不足信。
漢涿鹿縣即今察哈爾涿鹿縣)。
《世本》是古書,是較可信據的,然則漢族是時的發展,仍和魯東南不遠了。
黃帝之後是颛顼,颛顼之後是帝喾,這是五帝說的舊次序。
後人于其間增一少昊,這是要改五德終始之說相勝的次序為相生,又要顧全漢朝是火德而雲然,無足深論。
但是有傳于後,而被後人認為共主的部族,在古代總是較強大的,其事迹仍舊值得考據,則無疑義。
《史記·周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說:炎帝、黃帝、少昊都是都于曲阜的,而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少昊氏邑于窮桑,颛顼則始都窮桑,後徙帝丘。
它說“窮桑在魯北,或雲窮桑即曲阜也”。
《帝王世紀》,向來認為不足信之書,但隻是病其牽合附會,其中的材料,還是出于古書的,隻要不輕信其結論,其材料仍可采用。
《左氏》定公四年說伯禽封于少昊之墟,昭公二十年說:“少昊氏有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則窮桑近魯,少昊氏都于魯之說,都非無據。
帝丘地在今河北濮陽縣,為後來衛國的都城。
颛顼徙帝丘之說,乃因《左氏》昭公十七年“衛颛顼之虛”而附會,然《左氏》此說,與“陳大昊之墟”,“宋大辰之虛”,“鄭祝融之虛”并舉,大辰,無論如何,不能說為人名或國名(近人或謂即《後漢書》朝鮮半島的辰國,證據未免太乏),則太昊、祝融、颛顼,亦系天神,颛顼徙都帝丘之說,根本不足信了。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正妃嫘祖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
其一曰玄嚣,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此即後人指為少昊的。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生高陽。
”高陽即帝颛顼。
後人以今之金沙江釋此文的江水,鴉龍江釋此文的若水,此乃大誤。
古代南方之水皆稱江。
《史記·殷本紀》引《湯诰》,說“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渎既修,萬民乃有居。
”其所說的江,即明明不是長江(淮、泗、汝皆不入江,而《孟子·滕文公上篇》禹“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亦由于此)。
《呂覽·古樂篇》說:“帝颛顼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
”可見若水實與空桑相近。
《山海經·海内經》說:“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間,有木焉,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說文》桑字作,若水之若,實當作,仍系桑字,特加以象根形,後人認為若字實誤。
《楚辭》的若木,亦當作桑木,即神話中的扶桑,在日出之地(此據王筠說,見《說文釋例》)。
然則颛顼、帝喾,蹤迹仍在東方了。
黃帝 颛顼 堯 繼颛顼之後的是堯,繼堯之後的是舜,繼舜之後的是禹。
堯、舜、禹的相繼,據儒家的傳說,是純出于公心的,即所謂“禅讓”,亦謂之“官天下”。
但《莊子·盜跖篇》有堯殺長子之說,《呂覽·去私》、《求人》兩篇,都說堯有十子,而《孟子·萬章上篇》和《淮南子·泰族訓》,都說堯隻有九子,很像堯的大子是被殺的(俞正燮即因此疑之,見所著《癸巳類稿·奡證》)。
後來《竹書紀年》又有舜囚堯,并偃塞丹朱,使不與堯相見之說。
劉知幾因之作《疑古篇》,把堯、舜、禹的相繼,看作和後世的篡奪一樣。
其實都不是真相。
古代君位與王位不同,在第三章中,業經說過。
堯、舜、禹的相繼,乃王位而非君位,這正和蒙古自成吉思汗以後的汗位一樣。
成吉思汗以後的大汗,也還是出于公舉的(詳見第二十七章)。
前一個王老了,要指定一人替代,正可見得此時各部族之間,已有較密切的關系,所以共主之位,不容空阙。
自夏以後,變為父子相傳,古人謂之“家天下”,又可見得被舉為王的一個部族,漸次強盛,可以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