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的開化
關燈
小
中
大
俗通》引《含文嘉》,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史記·五帝本紀》以黃帝、颛顼、帝喾、堯、舜為五帝之說。
燧人、伏羲、神農,不是“身相接”的,五帝則有世系可考。
據《史記·五帝本紀》及《大戴禮記·帝系篇》,其統系如下: 案五帝之說,原于五德終始,五德終始之說,創自鄒衍,鄒衍是齊人,《周官》所述的制度,多和《管子》相合,疑亦是齊學。
古代本沒有一個天子是世代相承的;即一國的世系較為連貫的,亦必自夏以後。
夏、殷兩代,後世的史家都認為是當時的共主,亦是陷于時代錯誤的。
據《史記·夏本紀》、《史紀·殷本紀》所載,明明還是盛則諸侯來朝,衰則諸侯不至,何況唐、虞以上?所以三皇、五帝,隻是後人造成的一個古史系統,實際上怕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但自夏以後,一國的世系,既略有可考;而自黃帝以後,諸帝王之間,亦略有不很正确的世系,總可藉以推測古史的大略了。
古代帝王的稱号,有所謂德号及地号(服虔說,見《禮記·月令》《疏》),德号是以其所做的事業為根據的,地号則以其所居之地為根據。
案古代國名、地名,往往和部族之名相混,還可以随着部族而遷移,所以雖有地号,其部族究在何處,仍難斷言。
至于德号,更不過代表社會開化的某階段;或者某一個部族,特長于某種事業;并其所在之地而不可知,其可考見的真相,就更少了。
然既有這些傳說,究可略據之以為推測之資。
傳說中的帝王,較早而可考見社會進化的迹象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
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見于《韓非子》的《五蠹篇》。
稍後則為伏羲、神農。
伏羲氏始畫八卦,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日中為市,見于《易經》的《系辭傳》。
有巢、燧人、神農都是德号,顯而易見。
伏羲氏,《易傳》作包犧氏,包伏一聲之轉。
據《風俗通》引《含文嘉》,是“下伏而化之”之意,羲化亦是一聲。
他是始畫八卦的,大約在宗教上很有權威,其為德号,亦無疑義。
這些都不過代表社會進化的一個階段,究有其人與否,殊不可知。
但各部族的進化,不會同時,某一個部族,對于某一種文化,特别進步得早,是可能有的。
如此,我們雖不能說在古代确有發明巢居、取火、佃漁、耕稼的帝王,卻不能否認對于這些事業,有一個先進的部族。
既然有這部族,其時地就該設法推考了。
伏羲古稱為太昊氏,風姓,據《左氏》僖公二十一年所載,任、宿、須句、颛臾四國,是其後裔。
任在今山東的濟甯縣,宿和須句都在東平縣,颛臾在費縣。
神農,《禮記·月令》《疏》引《春秋說》,稱為大庭氏。
《左氏》昭公十八年,魯有大庭氏之庫。
魯國的都城,即今山東曲阜縣(《帝王世紀》說伏羲都陳,乃因左氏有“陳太昊之墟”之語而附會,不足信,見下文。
又說神農氏都陳徙魯,則因其承伏羲之後而附會的)。
然則伏羲、神農,都在今山東東南部,和第十九章所推測的漢族古代的根據地,是頗為相合的了。
神農亦稱炎帝,炎帝之後為黃帝,炎、黃之際,是有一次戰事可以考見的,古史的情形,就更較明白了。
《史記·五帝本紀》說:“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弗能征,而蚩尤氏最為暴。
”“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
”又說:“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名軒轅,他書亦有稱為軒轅氏的。
案古書所謂名,兼包一切稱謂,不限于名字之名。
)軒轅“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其說有些矛盾。
《史記》的《五帝本紀》,和《大戴禮記》的《五帝德》,是大同小異的,《大戴禮記》此處,卻隻有和炎帝戰于阪泉,而并沒有和蚩尤戰于涿鹿之事。
神農、蚩尤,都是姜姓。
《周書·史記篇》說“阪泉氏徙居獨鹿”,獨鹿之即涿鹿,亦顯而易見。
然則蚩尤、炎帝,即是一人
燧人、伏羲、神農,不是“身相接”的,五帝則有世系可考。
據《史記·五帝本紀》及《大戴禮記·帝系篇》,其統系如下: 案五帝之說,原于五德終始,五德終始之說,創自鄒衍,鄒衍是齊人,《周官》所述的制度,多和《管子》相合,疑亦是齊學。
古代本沒有一個天子是世代相承的;即一國的世系較為連貫的,亦必自夏以後。
夏、殷兩代,後世的史家都認為是當時的共主,亦是陷于時代錯誤的。
據《史記·夏本紀》、《史紀·殷本紀》所載,明明還是盛則諸侯來朝,衰則諸侯不至,何況唐、虞以上?所以三皇、五帝,隻是後人造成的一個古史系統,實際上怕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但自夏以後,一國的世系,既略有可考;而自黃帝以後,諸帝王之間,亦略有不很正确的世系,總可藉以推測古史的大略了。
古代帝王的稱号,有所謂德号及地号(服虔說,見《禮記·月令》《疏》),德号是以其所做的事業為根據的,地号則以其所居之地為根據。
案古代國名、地名,往往和部族之名相混,還可以随着部族而遷移,所以雖有地号,其部族究在何處,仍難斷言。
至于德号,更不過代表社會開化的某階段;或者某一個部族,特長于某種事業;并其所在之地而不可知,其可考見的真相,就更少了。
然既有這些傳說,究可略據之以為推測之資。
傳說中的帝王,較早而可考見社會進化的迹象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
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見于《韓非子》的《五蠹篇》。
稍後則為伏羲、神農。
伏羲氏始畫八卦,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日中為市,見于《易經》的《系辭傳》。
有巢、燧人、神農都是德号,顯而易見。
伏羲氏,《易傳》作包犧氏,包伏一聲之轉。
據《風俗通》引《含文嘉》,是“下伏而化之”之意,羲化亦是一聲。
他是始畫八卦的,大約在宗教上很有權威,其為德号,亦無疑義。
這些都不過代表社會進化的一個階段,究有其人與否,殊不可知。
但各部族的進化,不會同時,某一個部族,對于某一種文化,特别進步得早,是可能有的。
如此,我們雖不能說在古代确有發明巢居、取火、佃漁、耕稼的帝王,卻不能否認對于這些事業,有一個先進的部族。
既然有這部族,其時地就該設法推考了。
伏羲古稱為太昊氏,風姓,據《左氏》僖公二十一年所載,任、宿、須句、颛臾四國,是其後裔。
任在今山東的濟甯縣,宿和須句都在東平縣,颛臾在費縣。
神農,《禮記·月令》《疏》引《春秋說》,稱為大庭氏。
《左氏》昭公十八年,魯有大庭氏之庫。
魯國的都城,即今山東曲阜縣(《帝王世紀》說伏羲都陳,乃因左氏有“陳太昊之墟”之語而附會,不足信,見下文。
又說神農氏都陳徙魯,則因其承伏羲之後而附會的)。
然則伏羲、神農,都在今山東東南部,和第十九章所推測的漢族古代的根據地,是頗為相合的了。
神農亦稱炎帝,炎帝之後為黃帝,炎、黃之際,是有一次戰事可以考見的,古史的情形,就更較明白了。
《史記·五帝本紀》說:“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弗能征,而蚩尤氏最為暴。
”“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
”又說:“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名軒轅,他書亦有稱為軒轅氏的。
案古書所謂名,兼包一切稱謂,不限于名字之名。
)軒轅“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其說有些矛盾。
《史記》的《五帝本紀》,和《大戴禮記》的《五帝德》,是大同小異的,《大戴禮記》此處,卻隻有和炎帝戰于阪泉,而并沒有和蚩尤戰于涿鹿之事。
神農、蚩尤,都是姜姓。
《周書·史記篇》說“阪泉氏徙居獨鹿”,獨鹿之即涿鹿,亦顯而易見。
然則蚩尤、炎帝,即是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