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關燈
江西省拟改名橫峰縣 (理由)江西興安縣系明嘉靖三十九年析置,與廣西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設治于橫峰寨,今治北有橫峰山,拟即定名橫峰縣。

     鎮邊 廣西省應存 (理由)廣西鎮邊縣系清光緒十三年置,與雲南省重複,然定名較久,拟存。

     雲南省拟改名瀾滄縣 (理由)雲南鎮邊縣系清光緒十七年置直隸廳,民國二年改縣。

    與廣西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為瀾滄江流域,縣治在江之東,拟改名瀾滄縣。

     醴泉 陝西省應存 (理由)陝西醴泉縣自唐開皇十八年定名以來迄今仍之。

    雖與奉天省重複,然相沿既古,拟存。

     奉天省拟改名突泉縣 (理由)奉天醴泉縣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增置,與陝西省重複。

    定名未久,應即改定。

    查該縣設治于醴泉鎮有馬突泉,既經重複,拟定名突泉縣。

     石泉 陝西省應存 (理由)陝西石泉縣系西魏時因永壽縣改名,迄今末改。

    雖與四川省重複,然設置在先,拟存。

     四川省拟改名北川縣 (理由)四川石泉縣唐貞觀八年析置,今與陝西省重複。

    定名較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西北有北川城,後周為北川縣,唐永徽中省入石泉縣。

    拟即定名北川縣。

     幹 陝西省應存 (理由)陝西乾縣自金複置,迄于元明清皆為直隸州,民國二年改縣。

    今與湖南省重複,然相沿較久,拟存。

     湖南省拟改名乾城縣 (理由)湖南乾縣系清嘉慶元年因乾州城置直隸廳,民國二年改縣。

    與湖南省重複。

    拟仍乾州城之意定名乾城縣。

     清河 直隸省應存 (理由)直隸清河縣隋初廢清河北郡置縣,改隸不常,迄今未廢。

    雖與江蘇省重複,然設置較古,拟存。

     江蘇省拟改名淮陰縣 (理由)江蘇清河縣宋鹹淳末年始置,今仍之。

    與直隸省重複,定名較後,似應酌改。

    查該縣在漢為淮陰縣地,拟改名淮陰縣。

     嘉禾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嘉禾縣祟祯十二年置,迄今未改。

    雖與浙江省重複,而定名在先,拟存。

     浙江省拟改名嘉興縣 (理由)浙江嘉禾縣本清嘉興、秀水兩縣,為舊嘉興府附郭首縣。

    民國元年裁府并縣并改今名。

    與湖南省重複。

    查嘉禾原取禾興嘉興之舊名,若規複舊府名稱,似于習慣地理較為允當。

    拟即定名嘉興縣。

     沙 福建省應存 (理由)福建沙縣系唐武德四年置,迄今未改。

    雖與甘肅省重複,然其定名在先,應存。

     甘肅省拟改名洮沙縣 (理由)甘肅沙縣民國二年因沙泥分州改設。

    與福建省重複,其設置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在洮水之東,又系由沙泥分州改置,拟即定名洮沙縣。

     山陽 陝西省應存 (理由)陝西山陽縣明成化十三年改置,迄今仍之。

    定名雖較後于江蘇省,惟江蘇山陽縣本系舊淮安府附郭,今應仍複府名,故該縣似可仍舊。

     江蘇省拟改名淮安縣 (理由)江蘇山陽縣宋義熙中置,紹定初升為臨安軍,尋降縣。

    德祐二年以淮安并入山陽,明清因之,民國元年裁府留縣,與陝西省重複,拟即規複府名,名曰淮安縣。

     海陽 山東省應存 (理由)山東海陽縣系清雍正十三年置,迄今仍之。

    雖與廣東省重複,然廣東海陽本屬潮州府附郭首縣,應複舊名,故該縣似可仍其故稱。

     廣東省拟改名潮安縣 (理由)廣東海陽縣晉鹹和中置,至唐初為潮州府治,民國二年裁府留縣,與山東省重。

    自應規複舊府名稱,拟定名潮安縣。

     甯鄉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甯鄉縣自宋太平興國析置以來迄今未改。

    雖與山西省重複,而定名較久,拟存。

     山西省拟改名中陽縣 (理由)山西甯鄉縣于金明昌六年改置,今仍之。

    與湖南省重複,其設置在後,拟即改名。

    查該縣為漢西河郡中陽縣地,今縣西二十五裡即為故治,拟定名中陽縣。

     東鄉 江西省應存 (理由)江西東鄉縣明正德七年析置,迄今仍之。

    雖與四川省重複,而設置較先,拟存。

     四川省拟改名宣漢縣 (理由)四川東鄉縣明正德九年複置,今與江西省重複,其設置在後,拟即改名。

    查該縣為漢宣漢縣地,拟即名宣漢縣。

     建昌 江西省應存 (理由)江西建昌縣南朝宋元嘉中置,今仍之。

    雖與直隸省重複,而定名較古,應存。

     直隸省拟改名塔溝縣 (理由)隸建昌縣清乾隆四十三年置,今仍之。

    與江西省重複,定名在後,拟即改定。

    查該縣本為塔子溝廳改置,拟即複名塔溝縣。

     永昌 甘肅省應存 (理由)甘肅永昌縣清雍正三年以永昌衛改置。

    今與雲南省重複,惟雲南永昌縣應仍複附郭縣舊名,該縣拟仍之。

     雲南省拟改名保山縣 (理由)雲南永昌縣本清保山縣地,民國二年裁永昌府即以保山地改名永昌。

    與甘肅省重複,雖永昌府設置較早,而改置究屬未久,應即規複舊稱,仍名保山縣。

     壽昌 浙江省應存 (理由)浙江壽昌縣吳太康中改置,迄今仍之。

    雖與湖北省重複,而設置較古,應仍其舊。

     湖北省拟改名鄂城縣 (理由)湖北壽昌縣民國二年以武昌縣改名。

    今與浙江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在秦時為鄂縣,廢置不常。

    至隋時省入武昌縣。

    是鄂縣之名較宋壽昌軍之名為古,今縣西南三裡有鄂城,即楚邑也,拟即名鄂城縣。

     廣昌 江西省應存 (理由)江西廣昌縣宋紹興八年析置,以道通兩廣為名,迄今仍之。

    雖與直隸省重複,但相沿較久,應存。

     直隸省拟改名涞源縣 (理由)直隸廣昌縣明初置,因漢廣昌縣舊名,今仍之。

    與江西省重複。

    查該縣有涞山,涞水之源出焉,縣南半裡又有涞源泉,拟即定名涞源縣。

     新昌 浙江省應存 (理由)浙江新昌縣于後晉時吳越析置,迄今未改。

    雖與江西省重複,而核其定名在先,拟存。

     江西省拟改名宜豐縣 (理由)江西新昌縣宋太平興國六年置,今仍之。

    與浙江省重複,設置在後,應即酌易名稱。

    查該縣于三國吳時置宜豐縣。

    雖廢置不常,迄唐初年乃置,是沿用較古于今稱,拟即定名宜豐縣。

     唐 直隸省應存 (理由)直隸唐縣自五代後漢時重置以來,迄今未改。

    與河南省重複,而核其定名之初遠在漢時,廢置雖屬不常,相沿業已久遠,應存。

     河南省拟改名沘源縣 (理由)河南唐縣初降置,迄今仍之。

    與直隸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舊為漢比陽縣。

    比一作沘,因境内大狐山為沘水之源,水在縣南,故名。

    拟複舊稱,而鄰邑為泌陽縣。

    泌沘一音之轉,恐涉混淆,應改名泌源縣。

     鳳凰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鳳凰縣本鳳凰直隸廳,清嘉慶元年元年置,洎民國二年改縣。

    雖與奉天省重複,但相沿略久,應存。

     奉天省拟改名鳳城縣 (理由)奉天鳳凰縣鳳凰直隸廳,清光諸二年置,迨民國二年改稱為縣。

    與湖南省重複,設置在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舊名鳳凰城,清光緒三十二年豫定商埠,亦曰鳳凰城,拟即定名鳳城縣。

     東平 山東省應存 (理由)山東東平縣自明迄清為東平州,民國二年改縣。

    雖與奉天省重複,而相沿已古,似應留存。

     奉天省拟改名東豐縣 (理由)奉天東平縣清光緒二十八年置,今仍之。

    與山東省重複,其定名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地方舊名東流水,當時與西豐縣同時放荒,始定今名,拟仿西豐之名改名東豐縣。

     建平 直隸省應存 (理由)直隸建平縣清光緒三十年置縣。

    與安徽省重複,雖定名較後,惟因邊地不便驟改,拟存。

     安徽省拟改名郎溪縣 (理由)安徽建平縣宋端拱元年析置。

    與直隸省重複。

    今直隸建平以邊地不便易名,茲應酌改。

    查該縣設治于郎步溪,因治南有郎溪水故名,拟取其意定名郎溪縣。

     清平 山東省應存 (理由)山東清平縣隋開皇十六年改置,迄今仍之。

    與貴州省重複,而相沿既古,應存。

     貴州省拟改名爐山縣 (理由)貴州清平縣清康熙十一年置,今仍之。

    與山東省重複,設置在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名稱已據該省呈請改名爐山縣,取該縣境香爐山之意,應可照行。

     鎮平 河南省應存 (理由)河南鎮平縣自明成化六年重置以後,迄今未改。

    雖與廣東省重複,而設治在先,應存。

     廣東省拟改名蕉嶺縣 (理由)廣東鎮平縣祟祯六年析置,今仍之。

    與河南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酌改。

    查該縣城内有蕉嶺,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