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
關燈
小
中
大
安東
奉天省應存
(理由)奉天安東縣系清光緒二年設治,雖與江蘇安東縣重複,該縣已于光緒三十二年開為商埠,定名雖較江蘇安東縣為後,然關系條約沿稱較廣,似未便更改。
拟存。
江蘇省拟改名漣水縣 (理由)江蘇安東縣系明初因南宋安東州改置,與奉天省重複,惟奉天安東縣關系條約毋庸更定外,查該縣于隋初本名漣水,改屬升置不常,迄元初始省縣入安東州,是漣水名稱先于安東,沿用又久于安東,允宜規複舊稱,拟名漣水縣。
會同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會同縣系宋崇宗二年改置,迄今仍之。
雖查與廣東會同縣重複,而該縣定名在先,拟存。
廣東省拟改名瓊東縣 (理由)廣東會同縣于元至元十三年析置,與湖南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在舊瓊州府治之東,拟改名瓊東縣。
海豐 廣東省應存 (理由)廣東海豐縣系晉末之置,迄今仍之。
與山東海豐縣重複,然定名在先,拟存。
山東省拟改名無棣縣 (理由)山東海豐縣于隋初置無棣縣,迄明永樂中避成祖諱改名海豐,與廣東海豐縣重複,拟複舊稱,改名無棣縣。
大通 甘肅省應存 (理由)甘肅大通縣系前清乾隆二十六年改置,因明大通衛之地相沿較久,拟存。
黑龍江拟改名通河縣 (理由)黑龍江大通縣前清光緒三十四年設治,與甘肅省重複,定名較後。
查其定名系取該縣大通河為名,拟改名通河縣。
靖江 江蘇省應存 (理由)江蘇靖江縣系明成化七年析置,雖與雲南省重複,然相沿較久,似應拟存。
雲南省拟改名綏江縣 (理由)雲南靖江縣系前清宣統二年增設,與江蘇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設治于副官村瀕臨金沙江故有靖江之稱,拟即易名綏江縣。
臨江 奉天省應存 (理由)臨江縣于前清光緒二十八年設治,迄今未改。
雖與吉林省重複,然定名在先,拟存。
吉林省拟改名同江縣 (理由)吉林臨江縣于前清光緒三十一年設州,民國二年改縣,與奉天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改定。
查松花黑龍兩江至縣治哈拉蘇蘇地方合流為混同江,拟定名同江縣。
清江 江西省應存 (理由)江西清江縣系南唐升元二年設治,為臨江府治,迄清末不改。
洎民國元年裁府留縣與貴州省重複,然定名在先,拟存。
貴州省拟改名劍河縣 (理由)貴州清江縣系前清清江廳,現改為縣,與江西省重複。
業據該省呈請改名劍河縣,應可照行。
祁 山西省應存 (理由)山西祁縣因春秋晉祁邑之舊,西漢置縣。
北齊雖經省去,至隋開皇中複置,迄今未改。
雖與直隸省重複而相沿較古,拟存。
直隸省拟改名安國縣 (理由)直隸祁縣系因宋祁州之舊,為西漢安國縣。
民國二年改縣,與山西省重複。
查其定名在後,拟複舊稱,改名安國縣。
泸溪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泸溪縣系隋末析置以來迄今末改,雖與江西省重複,而相沿較久,應存。
江西省拟改名資溪縣 (理由)江西泸溪縣系明萬曆六年析置,與湖南省重複。
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有資溪水,拟定名資溪縣。
清溪 貴州省應存 (理由)貴州清溪縣系清雍正五年改置,與四川省重複,惟設置較先,拟存。
四川省拟改名漢源縣 (理由)四川清溪縣清雍正八年改黎大所置縣,與貴州省重複,定名較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自唐迄于明初兼為漢源縣治,縣西北有飛越山為漢水所出,拟即定名漢源縣。
鳳台 安徽省應存 (理由)安徽鳳台縣系前清雍正十一年析置,與山西省重複,惟山西鳳台應規複舊府名稱,該省拟存。
山西省拟改名晉城縣 (理由)山西鳳台縣系前清雍正六年置,為澤州府治。
民國二年裁府留縣,與安徽省重複,應即改定。
查該縣唐為晉城縣,迄明初乃省,今縣城即舊城也。
拟名晉城縣。
懷仁 山西省應存 (理由)山西懷仁縣系元初置縣,迄今仍之。
雖與奉天省重複,而定名較久,拟存。
奉天省拟改名桓仁縣 (理由)奉天懷仁縣系前清光緒三年設治,與山西省重複,惟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縣地古為渤海桓州,拟即定名桓仁縣。
安仁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安仁縣系宋乾德三年置,與江西省重複,然定名較先,拟存。
江西省拟改名馀江縣 (理由)江西安仁縣自宋端拱元年設縣以來迄今未改,惟與湖南省重複,定名較後二十馀年,應即更定。
查該縣在餘水之北有馀江,拟即定名馀江縣。
桃源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桃源縣宋乾德初析置,迄今未革。
雖與江蘇省重複,然定名在前,拟存。
江蘇省拟改名泗陽縣 (理由)江蘇桃源縣即元至元十四年所置桃園縣,迨明初訛園為源,遂更名迄今未改。
與湖南省重複,且定名較後,應即改定。
該縣在漢為泗陽縣且泗水在縣北,拟複舊稱,定名泗陽縣。
龍門 廣東省應存 (理由)廣東龍門縣系明弘治九年置,迄今未改。
雖與直隸省重複,而設置較久,拟存。
直隸省拟改名龍關縣 (理由)直隸龍門縣系前清康熙三十二年重置,迄今未改,與廣東省重複,設置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地方有龍門關,為北方要塞,拟取其意改名龍關縣。
石門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石門縣系梁紹泰元年西魏所置,隋唐以來迄今未改。
雖與浙江省重複而定名在先,拟存。
浙江省拟改名崇德縣 (理由)浙江石門縣系前清康熙元年因明崇德縣改名,與湖南省重複。
查該縣原名崇德,自吳越析嘉興之崇德七鄉等處置縣以來迄明末改,相沿較久,應規複舊稱,定名崇德縣。
南安 福建省應存 (理由)福建南安縣系隋時置縣,迄今仍之。
雖與雲南省重複而相沿較久,拟存。
雲南省拟改名摩刍縣 (理由)雲南南安縣系元至元十二年改摩刍千戶所為州,民國二年改縣。
與福建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改定。
拟取摩刍舊稱定名摩刍縣。
鎮安 陝西省應存 (理由)陝西鎮安縣系明景泰三年置迄今未改。
雖與奉天省重複,而定名在先,拟存。
奉天省拟改名黑山縣 (理由)奉天鎮安縣系清光緒二十八年析置,與陝西省重複,設置較遲,應即改定。
查該縣本就小黑山地方設治,拟取其意定名黑山縣。
臨安 浙江省應存 (理由)浙江臨安縣系宋太平興國中複置以來迄今未改。
雖與雲南省重複而定名在先,拟存。
雲南省拟改名建水縣 (理由)雲南臨安縣系因臨安府之舊,民國二年裁府改縣。
與浙江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建水縣為舊臨安府附郭首縣,拟即規複舊稱,改名建水縣。
保安 陝西省應存 (理由)陝西保安縣系金時改宋保安軍為州,迄民國二年改縣。
與直隸省重複而定名在先,拟存。
直隸省拟改名涿鹿縣 (理由)直隸保安縣系明永樂十三年複置州,迄民國二年改縣。
與陝西省重複,定名較後,相沿未久,應即改定。
查該縣在漠漢時為涿鹿縣,至後魏時乃廢,今縣西南尚有涿鹿城,拟定名涿鹿縣。
樂安 江西省應存 (理由)江西樂安縣系宋紹興十九年析置,迄今未改。
雖與山東省重複而相沿較久,拟存。
山東省拟改名廣饒縣 (理由)山東樂安縣金時因千乘改名,迄今仍之。
與江西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舊為漠廣饒縣,至隋時始省去,今縣東北尚有故城,拟即定名廣饒縣。
新安 河南省應存 (理由)河南新安縣自唐武德中複置,迄于民國未曾變更。
雖與廣東省重複而相沿已古,拟存。
廣東省拟改名寶安縣 (理由)廣東新安縣明隆慶六年析置,清康熙六年省,八年複置,迄今未改。
與直隸省重複而設置在後,自應改定。
查該縣在晉時為寶安縣,以寶山在縣東北得名,拟規複舊稱,定名寶安縣。
靖安 江西省應存 (理由)江西靖安縣自南唐升元初析置以來迄今末改,雖與奉天省重複而相沿已古,拟存。
奉天省拟改名洮安縣 (理由)奉天靖安縣系清光緒三十年置。
與江西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東北瀕洮爾河拟即定名洮安縣。
興安 廣西省應存 (理由)廣西興安縣系宋太平興國初以全義縣更名,迄今末改,雖與江西省重複而相沿較久,拟存。
拟存。
江蘇省拟改名漣水縣 (理由)江蘇安東縣系明初因南宋安東州改置,與奉天省重複,惟奉天安東縣關系條約毋庸更定外,查該縣于隋初本名漣水,改屬升置不常,迄元初始省縣入安東州,是漣水名稱先于安東,沿用又久于安東,允宜規複舊稱,拟名漣水縣。
會同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會同縣系宋崇宗二年改置,迄今仍之。
雖查與廣東會同縣重複,而該縣定名在先,拟存。
廣東省拟改名瓊東縣 (理由)廣東會同縣于元至元十三年析置,與湖南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在舊瓊州府治之東,拟改名瓊東縣。
海豐 廣東省應存 (理由)廣東海豐縣系晉末之置,迄今仍之。
與山東海豐縣重複,然定名在先,拟存。
山東省拟改名無棣縣 (理由)山東海豐縣于隋初置無棣縣,迄明永樂中避成祖諱改名海豐,與廣東海豐縣重複,拟複舊稱,改名無棣縣。
大通 甘肅省應存 (理由)甘肅大通縣系前清乾隆二十六年改置,因明大通衛之地相沿較久,拟存。
黑龍江拟改名通河縣 (理由)黑龍江大通縣前清光緒三十四年設治,與甘肅省重複,定名較後。
查其定名系取該縣大通河為名,拟改名通河縣。
靖江 江蘇省應存 (理由)江蘇靖江縣系明成化七年析置,雖與雲南省重複,然相沿較久,似應拟存。
雲南省拟改名綏江縣 (理由)雲南靖江縣系前清宣統二年增設,與江蘇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設治于副官村瀕臨金沙江故有靖江之稱,拟即易名綏江縣。
臨江 奉天省應存 (理由)臨江縣于前清光緒二十八年設治,迄今未改。
雖與吉林省重複,然定名在先,拟存。
吉林省拟改名同江縣 (理由)吉林臨江縣于前清光緒三十一年設州,民國二年改縣,與奉天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改定。
查松花黑龍兩江至縣治哈拉蘇蘇地方合流為混同江,拟定名同江縣。
清江 江西省應存 (理由)江西清江縣系南唐升元二年設治,為臨江府治,迄清末不改。
洎民國元年裁府留縣與貴州省重複,然定名在先,拟存。
貴州省拟改名劍河縣 (理由)貴州清江縣系前清清江廳,現改為縣,與江西省重複。
業據該省呈請改名劍河縣,應可照行。
祁 山西省應存 (理由)山西祁縣因春秋晉祁邑之舊,西漢置縣。
北齊雖經省去,至隋開皇中複置,迄今未改。
雖與直隸省重複而相沿較古,拟存。
直隸省拟改名安國縣 (理由)直隸祁縣系因宋祁州之舊,為西漢安國縣。
民國二年改縣,與山西省重複。
查其定名在後,拟複舊稱,改名安國縣。
泸溪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泸溪縣系隋末析置以來迄今末改,雖與江西省重複,而相沿較久,應存。
江西省拟改名資溪縣 (理由)江西泸溪縣系明萬曆六年析置,與湖南省重複。
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有資溪水,拟定名資溪縣。
清溪 貴州省應存 (理由)貴州清溪縣系清雍正五年改置,與四川省重複,惟設置較先,拟存。
四川省拟改名漢源縣 (理由)四川清溪縣清雍正八年改黎大所置縣,與貴州省重複,定名較後,拟即酌改。
查該縣自唐迄于明初兼為漢源縣治,縣西北有飛越山為漢水所出,拟即定名漢源縣。
鳳台 安徽省應存 (理由)安徽鳳台縣系前清雍正十一年析置,與山西省重複,惟山西鳳台應規複舊府名稱,該省拟存。
山西省拟改名晉城縣 (理由)山西鳳台縣系前清雍正六年置,為澤州府治。
民國二年裁府留縣,與安徽省重複,應即改定。
查該縣唐為晉城縣,迄明初乃省,今縣城即舊城也。
拟名晉城縣。
懷仁 山西省應存 (理由)山西懷仁縣系元初置縣,迄今仍之。
雖與奉天省重複,而定名較久,拟存。
奉天省拟改名桓仁縣 (理由)奉天懷仁縣系前清光緒三年設治,與山西省重複,惟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縣地古為渤海桓州,拟即定名桓仁縣。
安仁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安仁縣系宋乾德三年置,與江西省重複,然定名較先,拟存。
江西省拟改名馀江縣 (理由)江西安仁縣自宋端拱元年設縣以來迄今未改,惟與湖南省重複,定名較後二十馀年,應即更定。
查該縣在餘水之北有馀江,拟即定名馀江縣。
桃源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桃源縣宋乾德初析置,迄今未革。
雖與江蘇省重複,然定名在前,拟存。
江蘇省拟改名泗陽縣 (理由)江蘇桃源縣即元至元十四年所置桃園縣,迨明初訛園為源,遂更名迄今未改。
與湖南省重複,且定名較後,應即改定。
該縣在漢為泗陽縣且泗水在縣北,拟複舊稱,定名泗陽縣。
龍門 廣東省應存 (理由)廣東龍門縣系明弘治九年置,迄今未改。
雖與直隸省重複,而設置較久,拟存。
直隸省拟改名龍關縣 (理由)直隸龍門縣系前清康熙三十二年重置,迄今未改,與廣東省重複,設置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地方有龍門關,為北方要塞,拟取其意改名龍關縣。
石門 湖南省應存 (理由)湖南石門縣系梁紹泰元年西魏所置,隋唐以來迄今未改。
雖與浙江省重複而定名在先,拟存。
浙江省拟改名崇德縣 (理由)浙江石門縣系前清康熙元年因明崇德縣改名,與湖南省重複。
查該縣原名崇德,自吳越析嘉興之崇德七鄉等處置縣以來迄明末改,相沿較久,應規複舊稱,定名崇德縣。
南安 福建省應存 (理由)福建南安縣系隋時置縣,迄今仍之。
雖與雲南省重複而相沿較久,拟存。
雲南省拟改名摩刍縣 (理由)雲南南安縣系元至元十二年改摩刍千戶所為州,民國二年改縣。
與福建省重複,定名較後,應即改定。
拟取摩刍舊稱定名摩刍縣。
鎮安 陝西省應存 (理由)陝西鎮安縣系明景泰三年置迄今未改。
雖與奉天省重複,而定名在先,拟存。
奉天省拟改名黑山縣 (理由)奉天鎮安縣系清光緒二十八年析置,與陝西省重複,設置較遲,應即改定。
查該縣本就小黑山地方設治,拟取其意定名黑山縣。
臨安 浙江省應存 (理由)浙江臨安縣系宋太平興國中複置以來迄今未改。
雖與雲南省重複而定名在先,拟存。
雲南省拟改名建水縣 (理由)雲南臨安縣系因臨安府之舊,民國二年裁府改縣。
與浙江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建水縣為舊臨安府附郭首縣,拟即規複舊稱,改名建水縣。
保安 陝西省應存 (理由)陝西保安縣系金時改宋保安軍為州,迄民國二年改縣。
與直隸省重複而定名在先,拟存。
直隸省拟改名涿鹿縣 (理由)直隸保安縣系明永樂十三年複置州,迄民國二年改縣。
與陝西省重複,定名較後,相沿未久,應即改定。
查該縣在漠漢時為涿鹿縣,至後魏時乃廢,今縣西南尚有涿鹿城,拟定名涿鹿縣。
樂安 江西省應存 (理由)江西樂安縣系宋紹興十九年析置,迄今未改。
雖與山東省重複而相沿較久,拟存。
山東省拟改名廣饒縣 (理由)山東樂安縣金時因千乘改名,迄今仍之。
與江西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舊為漠廣饒縣,至隋時始省去,今縣東北尚有故城,拟即定名廣饒縣。
新安 河南省應存 (理由)河南新安縣自唐武德中複置,迄于民國未曾變更。
雖與廣東省重複而相沿已古,拟存。
廣東省拟改名寶安縣 (理由)廣東新安縣明隆慶六年析置,清康熙六年省,八年複置,迄今未改。
與直隸省重複而設置在後,自應改定。
查該縣在晉時為寶安縣,以寶山在縣東北得名,拟規複舊稱,定名寶安縣。
靖安 江西省應存 (理由)江西靖安縣自南唐升元初析置以來迄今末改,雖與奉天省重複而相沿已古,拟存。
奉天省拟改名洮安縣 (理由)奉天靖安縣系清光緒三十年置。
與江西省重複,定名在後,應即改定。
查該縣東北瀕洮爾河拟即定名洮安縣。
興安 廣西省應存 (理由)廣西興安縣系宋太平興國初以全義縣更名,迄今末改,雖與江西省重複而相沿較久,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