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太宗之待遇
關燈
小
中
大
之教義,依然有缺漏,所以經常想着去求取學問,而不顧及自身的生命。
于是在貞觀三年四月,我違反法規,私自前往天竺。
穿過大沙漠,攀越高高的雪山,險峻的旅途,充滿了風雨。
從長安出發,到達王舍新城,中間經過了五萬多裡,雖然各地的風俗有差别,路上有無數的困難,但是憑借大唐的威名,沒有碰到什麼阻礙,還蒙受各個國家豐厚的待遇,完成了心願。
于是我得以看到耆阇崛山,禮敬菩提樹,看到從沒見過的景象和經典;用盡天地間的靈敏奇思和教化培育,宣揚大唐的功德,啟發異域人們的思想。
我的行程共花了十七年。
現在已經從缽羅耶伽國,經過迦畢試境,越過蔥嶺,渡過波謎川,進入大唐境内的于阗。
因為乘坐的大象淹死了,攜帶的經典又多,沒有交通工具,所以暫且停下了(玄奘法師之前曾經在沙河丢失經文,到這裡後又派人去屈支疏勒查訪尋求)。
沒有馬匹,不能早點拜見陛下,希望您不要讓我一直引頸仰望。
現在先派高昌人馬玄智跟随商人奉上奏表,使您知道。
使者帶回了太宗的恩赦和朝廷派人迎接玄奘的诏書。
诏書中說:聽說法師去往遠方求學,現在回來了,我非常高興。
希望你快點回來,跟我見面。
送你回來的幾位僧人如果能通曉梵語了解經義,請将他們帶來。
我已經命令于阗等地方派人送給法師人力和鞍乘,應該不會勞累。
讓敦煌長官在流沙迎接,鄯善在沮沫迎接。
接到诏書以後,玄奘就出發了,于阗王送給他很多東西。
輾轉進入邊境,到了沙洲(現在甘肅敦煌縣)後,又呈上奏表。
那時候太宗在洛陽宮中,收到奏表後,就知道玄奘快到了,便命西京留守房玄齡派人接待。
玄奘聽說太宗要讨伐遼東,怕趕不及,就日夜兼程,在貞觀十九年正月趕到了西京,在洛陽宮中拜見太宗。
太宗隆重接見了他。
坐定以後,太宗問:“法師離開的時候怎麼不彙報呢?”玄奘謝罪說:“我離開的時候,已多次上奏。
但可能是我的願望不夠吧,沒有被允許。
但心中對真理懷有無限向往,所以就私自出行。
請寬恕我的自專。
”太宗說:“法師是出家人,對俗世無所牽絆,但能夠舍身去求法,惠及蒼生,我非常贊賞。
隻是天竺路途遙遠,風俗各異,我很奇怪法師能夠到達啊。
”玄奘回答:“承蒙陛下天威,所以往返都還順利。
”太宗說:“這是法師您的說法罷了,我哪裡敢當呢。
” 太宗又問了很多别的國家的事。
從雪嶺往西,印度境内,玄奘親身遊曆,所有的風土民情,都是親眼看見親耳聽見,他記憶清晰,沒有遺漏。
太宗随問随答,條理清楚。
太宗很高興,就勸說他還俗,授予他官職。
玄奘推辭道:“我從小出家,學習的都是佛家教義,從沒有受過儒家教育。
現在您讓我還俗,就像是讓在水中的小船,離開水道,來到陸上,不但沒有什麼作用,而且會白白地讓船腐爛。
我隻求終身研究佛法,來報答國家的大恩。
”玄奘堅決推辭,太宗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那時候太宗要親自去往遼東,出兵讨伐高麗,想讓玄奘随行。
玄奘說:“陛下出兵征讨高麗,懲罰作亂的國家,誅滅不法的臣子,一定會有像牧野之戰、昆陽之捷那樣的結果。
我自認為對行軍打仗沒有什麼幫助,隻會成為徒然的拖累,再加上打仗這些事,按照佛家戒律不能觀看。
既是佛家有這樣的戒律,我不敢不上奏,請陛下憐憫體諒。
”太宗采納了他的觀點,不再勉強他。
玄奘返回了長安,住在弘福寺裡,專門翻譯佛教典籍。
貞觀二十年秋天,新譯經論完成,玄奘寫奏表上報朝廷。
【評論】 根據佛教中的說法,如來佛祖涅槃以後,各位比丘便有了不同的觀點。
此後五六百年間,大乘佛法漸漸消逝,到了馬鳴菩薩,才開始寫成《大乘起信論》,以正視聽。
主張小乘佛法的師父們,群起攻擊,甚至認為大乘佛法不是佛說的。
等到玄奘西行取經的時候,印度的大乘佛法已經沒落了,而《大乘起信論》,已經被廢棄。
玄奘把漢文版的翻譯成梵文,這樣印度才重新接續大乘教法。
玄奘在印度的時候,跟随戒賢法師學習,完全掌握了其精要,回來後傳授給了自己的弟子窺基,于是大乘佛教又開始昌盛了。
根據這兩件事,玄奘西行,别的事暫且不說,他對于宗教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看太宗的态度,玄奘知道太宗是很真誠的,不是一般人。
他禮敬從遠方歸來的僧人,不厭煩地聽他講述;僧人犯下了重罪,卻沒有追究過失;推崇翻譯的經典,對儒家佛教一起包容;詢問異域的情況,顯示出他的雄心壯志。
至于玄奘,辭官不受,隻願留在佛門清淨之地,委婉地托詞經律來勸谏興兵,他的德行之高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于是在貞觀三年四月,我違反法規,私自前往天竺。
穿過大沙漠,攀越高高的雪山,險峻的旅途,充滿了風雨。
從長安出發,到達王舍新城,中間經過了五萬多裡,雖然各地的風俗有差别,路上有無數的困難,但是憑借大唐的威名,沒有碰到什麼阻礙,還蒙受各個國家豐厚的待遇,完成了心願。
于是我得以看到耆阇崛山,禮敬菩提樹,看到從沒見過的景象和經典;用盡天地間的靈敏奇思和教化培育,宣揚大唐的功德,啟發異域人們的思想。
我的行程共花了十七年。
現在已經從缽羅耶伽國,經過迦畢試境,越過蔥嶺,渡過波謎川,進入大唐境内的于阗。
因為乘坐的大象淹死了,攜帶的經典又多,沒有交通工具,所以暫且停下了(玄奘法師之前曾經在沙河丢失經文,到這裡後又派人去屈支疏勒查訪尋求)。
沒有馬匹,不能早點拜見陛下,希望您不要讓我一直引頸仰望。
現在先派高昌人馬玄智跟随商人奉上奏表,使您知道。
使者帶回了太宗的恩赦和朝廷派人迎接玄奘的诏書。
诏書中說:聽說法師去往遠方求學,現在回來了,我非常高興。
希望你快點回來,跟我見面。
送你回來的幾位僧人如果能通曉梵語了解經義,請将他們帶來。
我已經命令于阗等地方派人送給法師人力和鞍乘,應該不會勞累。
讓敦煌長官在流沙迎接,鄯善在沮沫迎接。
接到诏書以後,玄奘就出發了,于阗王送給他很多東西。
輾轉進入邊境,到了沙洲(現在甘肅敦煌縣)後,又呈上奏表。
那時候太宗在洛陽宮中,收到奏表後,就知道玄奘快到了,便命西京留守房玄齡派人接待。
玄奘聽說太宗要讨伐遼東,怕趕不及,就日夜兼程,在貞觀十九年正月趕到了西京,在洛陽宮中拜見太宗。
太宗隆重接見了他。
坐定以後,太宗問:“法師離開的時候怎麼不彙報呢?”玄奘謝罪說:“我離開的時候,已多次上奏。
但可能是我的願望不夠吧,沒有被允許。
但心中對真理懷有無限向往,所以就私自出行。
請寬恕我的自專。
”太宗說:“法師是出家人,對俗世無所牽絆,但能夠舍身去求法,惠及蒼生,我非常贊賞。
隻是天竺路途遙遠,風俗各異,我很奇怪法師能夠到達啊。
”玄奘回答:“承蒙陛下天威,所以往返都還順利。
”太宗說:“這是法師您的說法罷了,我哪裡敢當呢。
” 太宗又問了很多别的國家的事。
從雪嶺往西,印度境内,玄奘親身遊曆,所有的風土民情,都是親眼看見親耳聽見,他記憶清晰,沒有遺漏。
太宗随問随答,條理清楚。
太宗很高興,就勸說他還俗,授予他官職。
玄奘推辭道:“我從小出家,學習的都是佛家教義,從沒有受過儒家教育。
現在您讓我還俗,就像是讓在水中的小船,離開水道,來到陸上,不但沒有什麼作用,而且會白白地讓船腐爛。
我隻求終身研究佛法,來報答國家的大恩。
”玄奘堅決推辭,太宗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那時候太宗要親自去往遼東,出兵讨伐高麗,想讓玄奘随行。
玄奘說:“陛下出兵征讨高麗,懲罰作亂的國家,誅滅不法的臣子,一定會有像牧野之戰、昆陽之捷那樣的結果。
我自認為對行軍打仗沒有什麼幫助,隻會成為徒然的拖累,再加上打仗這些事,按照佛家戒律不能觀看。
既是佛家有這樣的戒律,我不敢不上奏,請陛下憐憫體諒。
”太宗采納了他的觀點,不再勉強他。
玄奘返回了長安,住在弘福寺裡,專門翻譯佛教典籍。
貞觀二十年秋天,新譯經論完成,玄奘寫奏表上報朝廷。
【評論】 根據佛教中的說法,如來佛祖涅槃以後,各位比丘便有了不同的觀點。
此後五六百年間,大乘佛法漸漸消逝,到了馬鳴菩薩,才開始寫成《大乘起信論》,以正視聽。
主張小乘佛法的師父們,群起攻擊,甚至認為大乘佛法不是佛說的。
等到玄奘西行取經的時候,印度的大乘佛法已經沒落了,而《大乘起信論》,已經被廢棄。
玄奘把漢文版的翻譯成梵文,這樣印度才重新接續大乘教法。
玄奘在印度的時候,跟随戒賢法師學習,完全掌握了其精要,回來後傳授給了自己的弟子窺基,于是大乘佛教又開始昌盛了。
根據這兩件事,玄奘西行,别的事暫且不說,他對于宗教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看太宗的态度,玄奘知道太宗是很真誠的,不是一般人。
他禮敬從遠方歸來的僧人,不厭煩地聽他講述;僧人犯下了重罪,卻沒有追究過失;推崇翻譯的經典,對儒家佛教一起包容;詢問異域的情況,顯示出他的雄心壯志。
至于玄奘,辭官不受,隻願留在佛門清淨之地,委婉地托詞經律來勸谏興兵,他的德行之高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