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太宗之待遇

關燈
玄奘行至于阗,乃為于阗王(王之先祖即無憂王之太子,本曰地乳資成,故于阗王音稱地乳國)所留,未獲即還,因修表使高昌人逐商件入朝,陳已往昔印度求法,今得還歸到于阗。

    蓋慮太宗追咎既往,故留以待命也。

    其表曰: 沙門玄奘言:奘聞馬融該贍,鄭玄就扶風之師;伏生明敏,晁錯躬濟南之學。

    是知儒林近術,古人猶且遠求,況諸佛利物之玄蹤,三藏解纏之妙說,敢憚塗遙而無尋慕者也?玄奘往以佛興西域,遺教東傳,然則勝典雖來而圓宗尚阙,常思訪學,無顧身命。

    遂以貞觀三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踐流沙之浩浩,涉雪嶺之巍巍,鐵門巉險之途,熱海波濤之路。

    始自長安神邑,終于王舍新城,中間所經五萬餘裡,雖風俗千别,艱危萬重,而憑恃天威,所至無鲠,仍蒙厚禮,身不苦辛,心願獲從。

    遂得觀耆阇崛山,禮菩提之樹;見不見迹,聞未聞經。

    窮宇宙之靈奇,盡陰陽之化育;宣皇風之德澤,發殊俗之欽思。

    曆覽周遊,一十七載。

    今已從缽羅耶伽國,經迦畢試境,越蔥嶺,渡波謎川,歸還達于于阗。

    為所将大象溺死,經本衆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按:奘師前為沙河失經,到此更使人往屈支疏勒訪求)。

    不獲奔馳,早谒軒陛,無任延仰之至。

    謹遣高昌俗人馬玄智,随商侶奉表先聞。

     使還,蒙恩敕降使迎勞。

    诏曰:聞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歡喜無量。

    可即速來,與朕相見。

    其國僧解梵語及經義者,亦任将來。

    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諸國送師人力鞍乘,應不乏。

    令燉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沮沫迎接。

     奉敕已,即進發,于阗王資餞甚厚。

    乃得展轉達于漢境,既至沙洲(今甘肅敦煌縣),又附表。

    時帝在洛陽宮,表至,知玄奘漸近,勅西京留守房玄齡使有司迎待。

     玄奘聞上将伐遼東,恐稽緩不及,乃倍道而進,以貞觀十九年正月至西京,谒帝于洛陽宮。

    帝迎慰甚厚。

    既而坐訖,帝曰:“師去何不相報?”奘謝曰:“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

    無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

    專擅之罪,唯深慚懼。

    ”帝曰:“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

    但念彼山川阻遠,方俗異心,怪師能達也。

    ”奘曰:“既賴天威,故得往還無難。

    ”帝曰:“此自是師長者之言,朕何敢當也。

    ” 帝又廣問異域之事。

    自雪嶺以西,印度之境,玄奘既親遊其地,考察疆邑,耳聞目覽,記憶無遺,随問酬對,皆有條理。

    帝大悅,因勸其還俗,将以官之。

    玄奘謝曰:“玄奘少踐缁門,服膺佛道,玄門是習,孔教未聞。

    命遺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

    願得畢身行道,以報國恩。

    ”固辭乃止。

    時帝即日将親往遼東,興師伐罪,欲玄奘随行。

    辭曰:“陛下東征,大軍奉衛,罰亂國,誅賊臣,必有牧野之功,昆陽之捷。

    玄奘自度終無裨助行陣之効,虛負途路費損之慚。

    加以兵戎戰鬥,律制不得觀看。

    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奏,伏願天慈哀矜。

    ”帝信納而止。

    返長安,住弘福寺,專翻經典。

    貞觀二十年秋,新譯經論現了,表上之。

     【批評】 據佛教家言,謂如來滅後,諸比丘遂倡異議。

    五六百年,大乘絕響,馬鳴菩薩起,始作《大乘起信論》以正之。

    而小乘論師,群焉集矢,至謂大乘非佛所說。

    迨玄奘西遊取經,印度大乘,猶屬尾聲,而起信論一書,已成墜典。

    玄奘譯唐為梵以歸之,而印度始如有大乘教法相一宗,久已式微。

    玄奘在印度,從戒賢論師,盡得其道,歸後以授其弟子窺基,而此宗複盛。

    據此二事,則玄奘此行他事且勿論,其關于宗教者已極重大。

     觀太宗之待遇,玄奘知帝誠,非常人也。

    禮遠歸之僧,而不厭其煩陳;盡命之罪,而不念其過;隆翻經之典,則儒釋并容;詢異域之情,則雄圖如見。

    至于玄奘,辭軒冕而願樂清淨,谏征伐而婉托經律,其高亦不可及。

     玄奘走到于阗的時候,被于阗王(于阗王的祖先是無憂王的太子,本來叫地乳資成,所以于阗王也叫地乳國)留住,沒有馬上離開,就寫奏表派高昌人跟随商人入朝,陳述以前去印度求經的事,現在回國到了于阗。

    因為擔心太宗追究以前的過失,所以留住高昌等待君命。

    奏表中說: 沙門玄奘奏言:我聽說,馬融值得人供養,因此鄭玄跟随這位扶風人學習古文經;伏生聰敏惠達,因此晁錯從他那裡傳下《尚書》。

    所以古時候的讀書人學問淵博尚且還繼續研究,何況一些佛教聖物的蹤迹、三藏解纏的精妙學說,怎麼會因為懼怕路途遙遠就不去追求呢?我以前因為佛教在西方興起後流傳到中原,雖然經典傳過來了,但是大乘佛教真實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