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遊東西印度及歸程

關燈
七座山七片海圍繞,山間海水,有八種功德。

    七金山以外,是鹹海。

    海中能居住的地方,大概有四個洲。

    東面是毗提诃洲(原注:以前稱為弗婆提,又稱為弗于逮,錯誤),南面是瞻部洲(原注:以前稱為閣浮提洲,又稱剡浮洲,錯誤),西面是瞿陀尼洲(原注:以前稱為瞿耶尼,又稱劬伽尼,錯誤),北面是拘盧洲(原注:以前稱為郁單越,又稱鸠樓,錯誤)。

    金輪王恩德感化四洲,銀輪王管轄除拘盧洲之外的其他三洲,銅輪王管理除拘盧洲和瞿陀尼洲之外另外兩洲,鐵輪王則隻有瞻部洲。

    所謂輪王,是即将繼承大位的,依據福德的感應,有大輪寶從天空飄浮而來感應。

    因為有金銀銅鐵的差異,教化範圍于是有了四三二一的差别,都是因為先前的祥瑞,作為各王的名号。

     瞻部洲的中心是阿那婆答多池(唐朝人說是無熱惱阿耨達池,錯誤)。

    它位于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周圍有八百裡(有的說是周圍八百多裡)。

    金、銀、琉璃、頗胝各類寶物裝飾着岸邊。

    金沙彌漫在空中,池中水像鏡子一樣明亮。

    大地菩薩因為願力的緣故化成龍王,在裡面潛伏着,使清冷的水流出,來供給瞻部洲。

    因此池東面銀牛口,流着殑(有的寫成兢)伽河(原注:殑,巨升反,以前稱為恒河,又稱恒伽),繞池一周,流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着信度河(原注:以前稱為辛頭河,錯誤),繞池一周,流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着縛刍河(原注:以前稱為博叉河,錯誤),繞池一周,流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着徙多河(原注:以前稱為私陀河,錯誤),繞池一周,流入東北海,有的人說是流入了地下,從積石山出來,也就是說徒多河,是中國河流的源頭。

     又說:那時沒有輪王順應時運,瞻部洲有四位主人。

    南象主氣候濕熱,适宜大象;西寶主臨近海邊,珍寶衆多;北馬主寒冷風勁,适宜養馬;東人主氣候和暢,人口密集。

    所以象主之國的人們熱愛學習,尤其注重異術,穿衣打扮喜戴橫巾,袒露右臂,頭頂正中結成發髻,四周垂下。

    他們同族的人住在一起,住所非常華麗。

    寶主之國,人們不講禮義,隻重視财物。

    他們的衣服很短,并且前襟向左掩,頭發短胡須長,住在城中,買賣财貨來賺取利益。

    馬主國家的風俗,天性比較粗犷,充滿猜忌殺戮。

    他們住在氈房中,跟随水草,放牧為生。

    人主之國,人們勤勞聰慧,講究仁義道德,衣襟向右邊掩。

    社會井然有序,人們都依戀自己的家鄉。

    這四地的風俗,東方為最好。

    他們住的地方都是向東面開窗戶,每天向東方禮拜。

    人主之國以南面為尊貴。

    地方風俗大概就是這樣。

    對于君臣上下、憲章文軌的禮儀,人主之國就已經很完善了。

    清心甯靜、看透生死的哲理,是象主之國最擅長的了。

     【評論】 玄奘的西行之路,到此結束,讀起來還是忍不住感慨啊。

    石室裡的經藏,開元年間的制錢,不是還有流傳下來的嗎?裴岑的紀功碑,張骞經過的那些草木,不是還有遺存嗎?印度的真言經咒,新疆的古寺佛迹,不也還有存在的嗎?我隻是奇怪當時的史官們,像班固那樣博雅的人,像歐陽修那樣宏達的人,都沒能夠獨具慧眼,記錄一位高人一位高僧的事迹。

    清朝強盛的時候,重新劃分行政區域,改設了行省,如鄯善縣,蒲梨廳,諾羌輪台屬,溫宿疏勒郡,莎車焉耆府。

    又把烏孫改為伊犁,把卑陸命名為迪化,蒲類改叫鎮西,伊吾也叫哈密。

    跨越蔥嶺,連接東西,像西域的循休、捐毒國一樣。

    環繞着回疆,設置行省,從這往西南方向像以前的吐谷渾、黨項,都稱為藩地。

    這個時候的疆域比起漢朝、唐朝,也稱得上廣闊壯大了。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邊關沒有出色的将領,朝廷沒有足夠的底氣了。

    佛教衰落,回教也不昌盛。

    伊犁河下遊回疆的幾個部落,有的被強大的鄰居吞并,有的想着自立,有的太過貧弱無法自存。

    曾經富饒的西域,現在還忍心看嗎?對于亡國的印度,無法獨立的波斯,哪裡又有時間哀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