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遊中印度
關燈
小
中
大
中印度者,佛教書中謂之中國。
其時地學未明,謂此據世界之中,八方之所會,祥氣之所鐘也。
是如來本生地,文教獨盛。
而佛祖應化之迹,于此最多,玄奘淹留亦最久焉。
凡所經曆,蓋三十餘國雲。
當玄奘之世,中天竺強國,蓋莫如羯若鞠阇。
都城西臨殑伽河,城隍堅固,台閣相望,居人豐樂,笃學遊藝。
其王名屍羅阿疊多(唐言戒日),與玄奘相見。
王勞苦已,問曰:“自何國來?”對曰:“從大唐國來。
”王曰:“大唐在何方?雲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裡,即印度所謂摩诃至那國是也。
”王曰:“嘗聞摩诃至那國有秦王,少而靈鑒,長而神武。
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秦王平定海内,風教遐被,殊方異域,慕法稱臣。
有秦王破陣樂,聞之久矣。
大唐國者豈此是耶?”對曰:“然至那者,前王之國号;大唐者,我君之國稱。
昔未襲位,謂之秦王。
今已承統,稱曰天子。
風猷大,難以備舉。
”王曰:“盛哉!彼土群生福感聖主。
”玄奘在此國跋達羅毗诃羅寺三月,習學經典。
如來佛 釋迦牟尼生長處,曰刼比羅伐窣堵國(法顯記作迦維羅衛國,梵文作kapiiav),淨飯王(釋迦之父)之正殿猶存。
有石柱高三十餘尺,上刻師子之象,傍記佛寂滅時事,無憂王之所建也(無憂王,又譯阿育王,生後如來百年,信奉佛法,中印度多其遺迹)。
境内有地名臘伐尼林者,實如來誕生之處。
摩揭陀(一作摩揭提)者,在恒河之南,于古為中天竺之名國,及玄奘之世,已稍衰矣。
以其為如來成道處(又有彌勒、迦葉波、舍利子、龍猛提婆、馬鳴、護法、德慧諸菩薩遺迹),無憂王八萬四千塔,盛極一時,佛教遺迹,多可考見。
師事戒賢和尚,學婆羅門書及印度梵書,經五載而行。
此國周五千餘裡,城少居人,邑多編戶,土沃宜稼,土地熱暑,邑居高原。
孟夏之後,中秋之前,平居流水,可以泛舟,風俗醇質,尊敬佛法。
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裡,荒蕪雖久,基址猶存。
号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花宮城),王宮多花,故以名焉。
如來涅槃後百年,無憂王自王舍城遷此,重築外郭,周于故城。
城西南三百裡,渡尼連禅河,至伽耶城。
城險固,少居人。
西南有伽耶山,俗稱靈山,東渡大河至缽羅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如來将證正覺,先登此山)。
無憂王于佛登山上下之迹,皆樹旌表。
又西南十四五裡有菩提樹,磚疊為垣,周五百步,佛坐其下成等正覺處(正遍知,又稱等正覺,亦稱正等覺,佛之十号之一,具一切智,于一切法無不了知之謂)。
東渡莫诃河百裡,至屈屈播陀山(唐言雞足山),峻起三峰,為大迦葉波寂滅處。
從此山東行百餘裡,至奢羯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宮城),在摩揭陀國正中,前王所都,以多出香茅故名。
崇山四周,以為外郭,周百五十餘裡,内城餘址周三十餘裡。
東北十四五裡,有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鹫峰,一作耆閣崛山),如來在世,多居于此。
又東北至曷羅閣姞利泗城(唐言王舍)。
【批評】 日本每稱中國為支那,溯厥由來,蓋始于此記。
惟記中所謂支那者,專指隋朝,而非中國之通稱。
蓋其時李唐開國未久,印度僻遠,雖聞秦王威名,猶未知易隋為唐,故仍呼摩诃至那。
若至那為中國通稱,玄奘又何必龂龂緻辯耶?至那即支那,英語作齋那(China),至、支、齋皆隋之轉音。
那者,語尾詞。
摩诃,大也,質言之猶曰大隋。
洎唐唐書天竺傳,始有摩诃震旦語。
震旦譯言東方,摩诃震旦方為中國通稱,乃不為好事者所引用,獨于支那二字愈用愈廣。
試取《西域記》一讀,或當啞然自笑也。
玄奘之通路 玄奘遊刼此羅伐窣堵國,見釋種大冢。
蓋昔時勝軍王(驕刹羅國主)求婚于釋種,釋種鄙其非類,詐以家人之女予之。
勝軍王立為正後,産子為毗羅擇迦王。
王為太子時,欲就舅氏受學,至刼比羅伐窣堵之都,于其城南,見新講堂,即中憩駕。
諸釋逐而罵之曰:“卑賤婢子,敢居此室?此室諸釋建也,拟佛居焉。
”毗盧擇迦嗣位之後,追複先辱,便興甲兵,戰勝諸釋,虜其族類,得九千九百九十九人,并從殺戮,遂滅釋種。
此大冢是也。
佛生于釋種之王家,滅度以後,其種竟為異種所殄,至于流血成渠,白骨如邱。
諸行無常,佛固已自言之矣,感生老病死之不可逃,而毅然出家,不生不滅,常、樂、我、淨,此其所以為大雄也。
中印度,在佛教書中被稱為中國。
那個時候人們對地理情況不清楚,稱中印度為中國,是說它在世界的中心,四面八方的人在這裡聚集,祥瑞之氣在這裡彙聚。
這裡是如來佛祖的出生之地,文明教化非常昌盛。
佛祖教化衆生的痕迹在在這裡最多,玄奘在這裡停留的時間也最長。
他大概經曆了三十多個國家。
玄奘到中印度的時候,這裡的強國,沒有比得上羯若鞠阇的。
它的都城西臨殑伽河,有堅固的城樓和衆多的台閣,人們勤勞敦厚,安居樂業。
國王名為屍羅阿疊多(唐代人稱為戒日王),接見了玄奘。
寒暄完畢,國王問道:“法師從哪裡來?”玄奘回答說:“從大唐國來。
”國王問:
其時地學未明,謂此據世界之中,八方之所會,祥氣之所鐘也。
是如來本生地,文教獨盛。
而佛祖應化之迹,于此最多,玄奘淹留亦最久焉。
凡所經曆,蓋三十餘國雲。
當玄奘之世,中天竺強國,蓋莫如羯若鞠阇。
都城西臨殑伽河,城隍堅固,台閣相望,居人豐樂,笃學遊藝。
其王名屍羅阿疊多(唐言戒日),與玄奘相見。
王勞苦已,問曰:“自何國來?”對曰:“從大唐國來。
”王曰:“大唐在何方?雲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裡,即印度所謂摩诃至那國是也。
”王曰:“嘗聞摩诃至那國有秦王,少而靈鑒,長而神武。
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秦王平定海内,風教遐被,殊方異域,慕法稱臣。
有秦王破陣樂,聞之久矣。
大唐國者豈此是耶?”對曰:“然至那者,前王之國号;大唐者,我君之國稱。
昔未襲位,謂之秦王。
今已承統,稱曰天子。
風猷大,難以備舉。
”王曰:“盛哉!彼土群生福感聖主。
”玄奘在此國跋達羅毗诃羅寺三月,習學經典。
如來佛 釋迦牟尼生長處,曰刼比羅伐窣堵國(法顯記作迦維羅衛國,梵文作kapiiav),淨飯王(釋迦之父)之正殿猶存。
有石柱高三十餘尺,上刻師子之象,傍記佛寂滅時事,無憂王之所建也(無憂王,又譯阿育王,生後如來百年,信奉佛法,中印度多其遺迹)。
境内有地名臘伐尼林者,實如來誕生之處。
摩揭陀(一作摩揭提)者,在恒河之南,于古為中天竺之名國,及玄奘之世,已稍衰矣。
以其為如來成道處(又有彌勒、迦葉波、舍利子、龍猛提婆、馬鳴、護法、德慧諸菩薩遺迹),無憂王八萬四千塔,盛極一時,佛教遺迹,多可考見。
師事戒賢和尚,學婆羅門書及印度梵書,經五載而行。
此國周五千餘裡,城少居人,邑多編戶,土沃宜稼,土地熱暑,邑居高原。
孟夏之後,中秋之前,平居流水,可以泛舟,風俗醇質,尊敬佛法。
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裡,荒蕪雖久,基址猶存。
号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花宮城),王宮多花,故以名焉。
如來涅槃後百年,無憂王自王舍城遷此,重築外郭,周于故城。
城西南三百裡,渡尼連禅河,至伽耶城。
城險固,少居人。
西南有伽耶山,俗稱靈山,東渡大河至缽羅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如來将證正覺,先登此山)。
無憂王于佛登山上下之迹,皆樹旌表。
又西南十四五裡有菩提樹,磚疊為垣,周五百步,佛坐其下成等正覺處(正遍知,又稱等正覺,亦稱正等覺,佛之十号之一,具一切智,于一切法無不了知之謂)。
東渡莫诃河百裡,至屈屈播陀山(唐言雞足山),峻起三峰,為大迦葉波寂滅處。
從此山東行百餘裡,至奢羯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宮城),在摩揭陀國正中,前王所都,以多出香茅故名。
崇山四周,以為外郭,周百五十餘裡,内城餘址周三十餘裡。
東北十四五裡,有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鹫峰,一作耆閣崛山),如來在世,多居于此。
又東北至曷羅閣姞利泗城(唐言王舍)。
【批評】 日本每稱中國為支那,溯厥由來,蓋始于此記。
惟記中所謂支那者,專指隋朝,而非中國之通稱。
蓋其時李唐開國未久,印度僻遠,雖聞秦王威名,猶未知易隋為唐,故仍呼摩诃至那。
若至那為中國通稱,玄奘又何必龂龂緻辯耶?至那即支那,英語作齋那(China),至、支、齋皆隋之轉音。
那者,語尾詞。
摩诃,大也,質言之猶曰大隋。
洎唐唐書天竺傳,始有摩诃震旦語。
震旦譯言東方,摩诃震旦方為中國通稱,乃不為好事者所引用,獨于支那二字愈用愈廣。
試取《西域記》一讀,或當啞然自笑也。
玄奘之通路 玄奘遊刼此羅伐窣堵國,見釋種大冢。
蓋昔時勝軍王(驕刹羅國主)求婚于釋種,釋種鄙其非類,詐以家人之女予之。
勝軍王立為正後,産子為毗羅擇迦王。
王為太子時,欲就舅氏受學,至刼比羅伐窣堵之都,于其城南,見新講堂,即中憩駕。
諸釋逐而罵之曰:“卑賤婢子,敢居此室?此室諸釋建也,拟佛居焉。
”毗盧擇迦嗣位之後,追複先辱,便興甲兵,戰勝諸釋,虜其族類,得九千九百九十九人,并從殺戮,遂滅釋種。
此大冢是也。
佛生于釋種之王家,滅度以後,其種竟為異種所殄,至于流血成渠,白骨如邱。
諸行無常,佛固已自言之矣,感生老病死之不可逃,而毅然出家,不生不滅,常、樂、我、淨,此其所以為大雄也。
中印度,在佛教書中被稱為中國。
那個時候人們對地理情況不清楚,稱中印度為中國,是說它在世界的中心,四面八方的人在這裡聚集,祥瑞之氣在這裡彙聚。
這裡是如來佛祖的出生之地,文明教化非常昌盛。
佛祖教化衆生的痕迹在在這裡最多,玄奘在這裡停留的時間也最長。
他大概經曆了三十多個國家。
玄奘到中印度的時候,這裡的強國,沒有比得上羯若鞠阇的。
它的都城西臨殑伽河,有堅固的城樓和衆多的台閣,人們勤勞敦厚,安居樂業。
國王名為屍羅阿疊多(唐代人稱為戒日王),接見了玄奘。
寒暄完畢,國王問道:“法師從哪裡來?”玄奘回答說:“從大唐國來。
”國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