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遊北印度
關燈
小
中
大
玄奘出高昌境,則轉向西北,至阿耆宜國(即漢時焉耆,今新疆阿克蘇道之焉耆縣)。
于此度開都河,而入屈支國(今名庫車),又入跋祿迦國(即漢時姑墨,今名拜城)。
經淩山之險,寒風慘烈,懸釜而炊,席水而寐,七日不得出。
徒侶凍餒十死三四,牛馬尤甚。
以地理言之,出高昌後,宜南向,今之阿克蘇道,渡庫木塔格沙漠與喀什噶爾道之大戈壁,由疏勒以逾蔥嶺,直趨印度,較為便捷。
玄奘之舍近就遠也,又胡為哉? 初唐之世,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方強,西域諸小國,皆為所役屬。
旅行之中,非藉其保護不可,故必繞道西北至千泉(一名平城),見其可汗。
千泉在素葉城之西南,對雪山,三垂平陸,泉地千所,故以名焉。
突厥可汗每來避暑,風土殊勝。
玄奘至後,可汗相待如何,今不可考矣。
将至雪山,當入鐵門。
鐵門者,左右帶山,山極峭峻。
中通狹徑,兩旁石壁其色如鐵。
既設門扉,加以鐵固,因以為名,是在羯霜那國(今名卡什,即明史之渴石)。
自是又曆小國十餘,至揭職國,于其東南入雪山,遂入北印度。
玄奘在北印度,所曆二十餘國,中如健馱羅國(梵語Ganbhara),往古時代,雄長五印度中。
有彌蘭王、迦膩色迦王者,皆英略蓋世,教化昌明,故于佛教史上最重要焉。
古時印度境内,宏闡佛教諸論師,如那羅延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法救如意、脅尊者等,皆生長于健馱羅。
及玄奘之世,則政教已非,邑裡空荒,居人稀少,多敬異道,少信正法。
迦膩色迦王時所立僧伽藍千餘所,摧殘荒廢,蕪穢蕭條,徘徊憑吊,感慨系之矣。
獨有一重閣,是迦膩色迦王為脅尊者之所建者,其旌表尚存,記尊者年垂八十,舍俗出家。
城中少年,皆诮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淺智?夫出家者,有二業焉,一則習定,一乃誦經。
而今衰耄,無所進取,濫迹清流,徒知飽食。
”脅尊者聞諸譏議,因謝時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經、律、論曰三藏),不斷三界欲(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界),終不以脅而至于席。
”自爾之後,唯日不足,經行宴坐,住立思維。
晝則研習理教,夜乃靜慮凝神,綿曆三歲,遂通佛道。
時人敬仰,因号脅尊者。
伽濕彌羅(即漢時罽賓),亦古時北印度之雄邦。
國王聞玄奘至,遣使相迎。
王率群臣及都内僧與玄奘相見,羽從千餘人,幢蓋盈塗,煙華滿路,禮贊殷厚。
國人相與歎曰:“此脂那僧智力宏膽,顧此衆中無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繼世親昆季之風,所恨生乎遠國,不早接聖賢遺芳耳。
” 當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之盛也,因脅尊者請諸聖衆,内窮三藏,外達五明(印度學問之區分:一聲明,文字訓诂之學也;二工巧明,技術工作曆數之學也,與今之工學理學相當;三醫方明,禁咒藥石針艾之學也;四因明,論理修辭之學也;五内明,容萬有之谛理,與今之哲學相當)者,得五百人,于此結集。
三藏奧義重明,此之力也。
玄奘于此停留二年,學諸經論。
【批評】 今之新疆行省,為佛教界之大旅行家大翻譯家法顯、玄奘備嘗酸苦之地,遺迹甚多。
宣統初元,英人司泰音(Stcin)窮遊其地,于沙迹中發見宋以前古物甚多,悉辇歸倫敦,置之博物館。
日本瑞超、野村營三郎二君,聞司泰音之風,亦欣然規往。
雇用土人三十五名,令各持圓匙、十字鍬等,随地發掘,得佛像、碑片、古錢、經文之斷片等,可供曆史之研究資料者,實需馬七十頭,方可載歸。
吾國無人及此,任令東西國人捆載而去。
古德有知,将若何感歎耶?西人考歐亞交通之起源,謂始于馬哥博羅。
不知馬基頓王亞力山大,已從印度至我東土耳其斯坦(即今之新疆喀什噶爾地方)。
吾國人之西行最遠者,莫如後漢時之甘英(班超部将),蓋曾行抵今之波斯灣,聞距大秦(即羅馬帝國)尚遠,廢然而返,是甘英從未至大秦。
而新疆印度之間,固皆有其車轍馬迹矣,尚在馬哥博羅前千年也。
法顯、玄奘之取道,又與前人不同,良以沙迹之中,變化條忽,舊道難尋,故無軌轍可遵耳。
玄奘出了高昌國,轉向西北方向,到達阿耆宜國(就是漢代的焉耆,現在新疆阿克蘇道的焉耆縣)。
從這裡過了開都河,進入屈支國(現在的庫車),又進入跋祿迦國(就是漢朝的姑墨,現在名為拜城)。
經過險峻的淩山,飽受慘烈的寒風,有時候隻能架着鍋燒飯,泡在水裡睡覺,七天七夜都沒有走出來。
跟玄奘一起同行的人有十之三四都凍死了,牛馬也凍死了很多。
從地理上來說,從高昌國出來後,應該往南走,經過現在的阿克蘇道,穿過庫木塔格沙漠和喀什噶爾道的大戈壁,從疏勒越過蔥嶺,直達印度,這樣比
于此度開都河,而入屈支國(今名庫車),又入跋祿迦國(即漢時姑墨,今名拜城)。
經淩山之險,寒風慘烈,懸釜而炊,席水而寐,七日不得出。
徒侶凍餒十死三四,牛馬尤甚。
以地理言之,出高昌後,宜南向,今之阿克蘇道,渡庫木塔格沙漠與喀什噶爾道之大戈壁,由疏勒以逾蔥嶺,直趨印度,較為便捷。
玄奘之舍近就遠也,又胡為哉? 初唐之世,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方強,西域諸小國,皆為所役屬。
旅行之中,非藉其保護不可,故必繞道西北至千泉(一名平城),見其可汗。
千泉在素葉城之西南,對雪山,三垂平陸,泉地千所,故以名焉。
突厥可汗每來避暑,風土殊勝。
玄奘至後,可汗相待如何,今不可考矣。
将至雪山,當入鐵門。
鐵門者,左右帶山,山極峭峻。
中通狹徑,兩旁石壁其色如鐵。
既設門扉,加以鐵固,因以為名,是在羯霜那國(今名卡什,即明史之渴石)。
自是又曆小國十餘,至揭職國,于其東南入雪山,遂入北印度。
玄奘在北印度,所曆二十餘國,中如健馱羅國(梵語Ganbhara),往古時代,雄長五印度中。
有彌蘭王、迦膩色迦王者,皆英略蓋世,教化昌明,故于佛教史上最重要焉。
古時印度境内,宏闡佛教諸論師,如那羅延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法救如意、脅尊者等,皆生長于健馱羅。
及玄奘之世,則政教已非,邑裡空荒,居人稀少,多敬異道,少信正法。
迦膩色迦王時所立僧伽藍千餘所,摧殘荒廢,蕪穢蕭條,徘徊憑吊,感慨系之矣。
獨有一重閣,是迦膩色迦王為脅尊者之所建者,其旌表尚存,記尊者年垂八十,舍俗出家。
城中少年,皆诮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淺智?夫出家者,有二業焉,一則習定,一乃誦經。
而今衰耄,無所進取,濫迹清流,徒知飽食。
”脅尊者聞諸譏議,因謝時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經、律、論曰三藏),不斷三界欲(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界),終不以脅而至于席。
”自爾之後,唯日不足,經行宴坐,住立思維。
晝則研習理教,夜乃靜慮凝神,綿曆三歲,遂通佛道。
時人敬仰,因号脅尊者。
伽濕彌羅(即漢時罽賓),亦古時北印度之雄邦。
國王聞玄奘至,遣使相迎。
王率群臣及都内僧與玄奘相見,羽從千餘人,幢蓋盈塗,煙華滿路,禮贊殷厚。
國人相與歎曰:“此脂那僧智力宏膽,顧此衆中無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繼世親昆季之風,所恨生乎遠國,不早接聖賢遺芳耳。
” 當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之盛也,因脅尊者請諸聖衆,内窮三藏,外達五明(印度學問之區分:一聲明,文字訓诂之學也;二工巧明,技術工作曆數之學也,與今之工學理學相當;三醫方明,禁咒藥石針艾之學也;四因明,論理修辭之學也;五内明,容萬有之谛理,與今之哲學相當)者,得五百人,于此結集。
三藏奧義重明,此之力也。
玄奘于此停留二年,學諸經論。
【批評】 今之新疆行省,為佛教界之大旅行家大翻譯家法顯、玄奘備嘗酸苦之地,遺迹甚多。
宣統初元,英人司泰音(Stcin)窮遊其地,于沙迹中發見宋以前古物甚多,悉辇歸倫敦,置之博物館。
日本瑞超、野村營三郎二君,聞司泰音之風,亦欣然規往。
雇用土人三十五名,令各持圓匙、十字鍬等,随地發掘,得佛像、碑片、古錢、經文之斷片等,可供曆史之研究資料者,實需馬七十頭,方可載歸。
吾國無人及此,任令東西國人捆載而去。
古德有知,将若何感歎耶?西人考歐亞交通之起源,謂始于馬哥博羅。
不知馬基頓王亞力山大,已從印度至我東土耳其斯坦(即今之新疆喀什噶爾地方)。
吾國人之西行最遠者,莫如後漢時之甘英(班超部将),蓋曾行抵今之波斯灣,聞距大秦(即羅馬帝國)尚遠,廢然而返,是甘英從未至大秦。
而新疆印度之間,固皆有其車轍馬迹矣,尚在馬哥博羅前千年也。
法顯、玄奘之取道,又與前人不同,良以沙迹之中,變化條忽,舊道難尋,故無軌轍可遵耳。
玄奘出了高昌國,轉向西北方向,到達阿耆宜國(就是漢代的焉耆,現在新疆阿克蘇道的焉耆縣)。
從這裡過了開都河,進入屈支國(現在的庫車),又進入跋祿迦國(就是漢朝的姑墨,現在名為拜城)。
經過險峻的淩山,飽受慘烈的寒風,有時候隻能架着鍋燒飯,泡在水裡睡覺,七天七夜都沒有走出來。
跟玄奘一起同行的人有十之三四都凍死了,牛馬也凍死了很多。
從地理上來說,從高昌國出來後,應該往南走,經過現在的阿克蘇道,穿過庫木塔格沙漠和喀什噶爾道的大戈壁,從疏勒越過蔥嶺,直達印度,這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