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高昌王
關燈
小
中
大
玄奘初行,尚有惠威所遣之兩弟子相伴,後既遣去;又遇胡人,未至五烽,彼胡又去。
孑然一身,回翔沙漠,此豈足令玄奘敗興?适以堅其自立之志耳。
凡事求諸己,他人安足恃耶! 徑八十餘裡,見第一烽。
恐候者見,乃隐伏沙溝,至夜方發。
到烽西,見水下飲,盥手訖,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飒來,幾中于膝。
須臾更一箭來,知為候者所見,乃大言曰:“我是僧,從京師來。
汝莫射我。
”即牽馬向烽。
烽上人亦開門而出,将入見校尉王祥。
問知其意,乃曰:“西路艱難,汝終不達。
今亦不罪,送汝回敦煌去。
”玄奘不從。
校尉嘉其志,資以清水面餅,指以徑向第四烽而去。
玄奘夜到第四烽,恐為留難,欲默取水而過。
至水未下間,飛箭已至,即急趨至烽官許。
烽官歡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馬麥相送。
獨行百餘裡,失道,覓泉不得,所攜飲料,失手覆之。
千裡之資,一朝斯罄,沙路盤回,不知所趣。
乃欲東歸,還第四烽,行十餘裡,自念:“我先發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今何故來,甯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于是旋辔,向西北而進。
此時四顧茫然,人馬俱絕。
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
如是心無所懼,但苦水盡,渴不能前。
四夜五日,無一滴沾喉,口腹幹燋,幾将殒絕,不複能進,遂卧沙中。
至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馬亦能起。
行經數裡,忽見青草甘泉,人馬俱得蘇息。
更經兩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
時高昌王(高昌故址,在今吐魯番西二十裡雅爾湖濱) 曲文泰聞伊吾到有漢僧,即日發使,敕伊吾王送來高昌。
高昌建國于元魏之中葉,雖僻在西垂,亦是漢族,故聞漢僧而慕之。
玄奘行經六日,至高昌界白力城(今廣安城地)。
時日已暮,王與侍人前後列燭,自出宮迎入後院,坐一重閣寶帳中,拜問甚厚。
王雲:“碛路艱阻,師能獨來,甚為奇也。
”又雲:“寡人與先王遊大國,從隋帝曆東西二京,及燕代汾晉之間,多見名僧,心無所慕。
自承法師名,身心歡喜。
拟師至止,受弟子供養,伏願察納微心,不以西遊為念。
”玄奘固辭。
高昌王乃動色攘袂大言曰:“吾有異塗處師,師安能去?必定相留,或送還國,請自思之。
”玄奘嗚咽,不複能言。
王亦不納,更使增加供養,每日進食,王躬捧盤。
玄奘既被停留,違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
于是端坐,水漿不入于口三日。
至第四日,王深生愧悔,乃謝雲:“任爾西行,乞垂早食。
”玄奘恐其不實,要王指日為言。
王從之,并約為昆弟。
玄奘之行初為高昌王所阻,其後乃大得高昌王之助。
不有此遇,恐玄奘之志終不能成,亦其至誠,有以感之也。
高昌王即許放行,則為度沙彌四人,以充給侍,制服三十具。
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襪等各數事,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绫及絹等五百匹,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
遣殿中侍禦史歡信,送至葉護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書,通屈支等二十四國。
每一封書,附大绫一匹為信。
又以绫絹五百匹,果味兩車,獻葉護可汗,并書稱法師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羅門國,顧可汗憐師如憐奴,仍請敕以西諸國,給邬落馬(邬落,一作烏落,今雲烏拉,即驿馬也),遞送出境。
【批評】 高昌王本馬氏,魏太和間,其王馬儒為國人所殺,推長史曲嘉為王,是為麹氏有國之始。
文泰嗣位于唐武德,初年号延壽。
貞觀十三年,以文泰遏絕西域朝貢,複興突厥、擊伊吾、破焉耆,下書切責,征文泰入朝,又稱疾不至。
唐發兵讨之,文泰憂懼而卒,國降,以其地為西州。
文泰之遣發玄奘,令充二十年往還之資。
誰知其國運與壽命,皆不及待也。
悲夫! 玄奘謝高昌王啟曰:奘聞江海遐深,濟之者必憑舟楫;群生滞惑,導之者實假聖言。
是以如來運一子之大悲,生茲穢土;鏡三明之慧日,朗此幽昏。
慈雲蔭有頂之天,法雨潤三千之界,利安已訖,舍應歸真。
遺教東流六百餘祀,騰、會振輝于吳洛,谶、什鐘美于秦涼,不墜玄風,鹹匡聖業。
但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
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纭,凡數百年。
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缁門,負笈從師,年将二紀。
名賢勝友,備悉咨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傑。
望給國而歧足,想鹫嶺而載懷,願一
孑然一身,回翔沙漠,此豈足令玄奘敗興?适以堅其自立之志耳。
凡事求諸己,他人安足恃耶! 徑八十餘裡,見第一烽。
恐候者見,乃隐伏沙溝,至夜方發。
到烽西,見水下飲,盥手訖,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飒來,幾中于膝。
須臾更一箭來,知為候者所見,乃大言曰:“我是僧,從京師來。
汝莫射我。
”即牽馬向烽。
烽上人亦開門而出,将入見校尉王祥。
問知其意,乃曰:“西路艱難,汝終不達。
今亦不罪,送汝回敦煌去。
”玄奘不從。
校尉嘉其志,資以清水面餅,指以徑向第四烽而去。
玄奘夜到第四烽,恐為留難,欲默取水而過。
至水未下間,飛箭已至,即急趨至烽官許。
烽官歡喜留宿,更施大皮囊及馬麥相送。
獨行百餘裡,失道,覓泉不得,所攜飲料,失手覆之。
千裡之資,一朝斯罄,沙路盤回,不知所趣。
乃欲東歸,還第四烽,行十餘裡,自念:“我先發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今何故來,甯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于是旋辔,向西北而進。
此時四顧茫然,人馬俱絕。
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
如是心無所懼,但苦水盡,渴不能前。
四夜五日,無一滴沾喉,口腹幹燋,幾将殒絕,不複能進,遂卧沙中。
至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馬亦能起。
行經數裡,忽見青草甘泉,人馬俱得蘇息。
更經兩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
時高昌王(高昌故址,在今吐魯番西二十裡雅爾湖濱) 曲文泰聞伊吾到有漢僧,即日發使,敕伊吾王送來高昌。
高昌建國于元魏之中葉,雖僻在西垂,亦是漢族,故聞漢僧而慕之。
玄奘行經六日,至高昌界白力城(今廣安城地)。
時日已暮,王與侍人前後列燭,自出宮迎入後院,坐一重閣寶帳中,拜問甚厚。
王雲:“碛路艱阻,師能獨來,甚為奇也。
”又雲:“寡人與先王遊大國,從隋帝曆東西二京,及燕代汾晉之間,多見名僧,心無所慕。
自承法師名,身心歡喜。
拟師至止,受弟子供養,伏願察納微心,不以西遊為念。
”玄奘固辭。
高昌王乃動色攘袂大言曰:“吾有異塗處師,師安能去?必定相留,或送還國,請自思之。
”玄奘嗚咽,不複能言。
王亦不納,更使增加供養,每日進食,王躬捧盤。
玄奘既被停留,違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
于是端坐,水漿不入于口三日。
至第四日,王深生愧悔,乃謝雲:“任爾西行,乞垂早食。
”玄奘恐其不實,要王指日為言。
王從之,并約為昆弟。
玄奘之行初為高昌王所阻,其後乃大得高昌王之助。
不有此遇,恐玄奘之志終不能成,亦其至誠,有以感之也。
高昌王即許放行,則為度沙彌四人,以充給侍,制服三十具。
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襪等各數事,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绫及絹等五百匹,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
遣殿中侍禦史歡信,送至葉護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書,通屈支等二十四國。
每一封書,附大绫一匹為信。
又以绫絹五百匹,果味兩車,獻葉護可汗,并書稱法師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羅門國,顧可汗憐師如憐奴,仍請敕以西諸國,給邬落馬(邬落,一作烏落,今雲烏拉,即驿馬也),遞送出境。
【批評】 高昌王本馬氏,魏太和間,其王馬儒為國人所殺,推長史曲嘉為王,是為麹氏有國之始。
文泰嗣位于唐武德,初年号延壽。
貞觀十三年,以文泰遏絕西域朝貢,複興突厥、擊伊吾、破焉耆,下書切責,征文泰入朝,又稱疾不至。
唐發兵讨之,文泰憂懼而卒,國降,以其地為西州。
文泰之遣發玄奘,令充二十年往還之資。
誰知其國運與壽命,皆不及待也。
悲夫! 玄奘謝高昌王啟曰:奘聞江海遐深,濟之者必憑舟楫;群生滞惑,導之者實假聖言。
是以如來運一子之大悲,生茲穢土;鏡三明之慧日,朗此幽昏。
慈雲蔭有頂之天,法雨潤三千之界,利安已訖,舍應歸真。
遺教東流六百餘祀,騰、會振輝于吳洛,谶、什鐘美于秦涼,不墜玄風,鹹匡聖業。
但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
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纭,凡數百年。
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缁門,負笈從師,年将二紀。
名賢勝友,備悉咨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傑。
望給國而歧足,想鹫嶺而載懷,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