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臨發之自試
關燈
小
中
大
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生二十六年矣。
将以仲秋首途,又以西路艱險,乃自試其心,以人間衆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既能自信,乃始決心。
時有秦州僧孝達,将自京還鄉,玄奘遂與俱去。
至秦州(今甘肅天水縣)停一宿,逢蘭州(今甘肅臯蘭縣)伴,又随去。
至蘭州一宿,遇涼州(今甘肅武威縣)人送官馬歸,又随去,至彼停月餘日。
時李大亮為涼州都督,既奉禁約百姓不許出蕃之旨,防禁特切。
此時有人報亮雲:“有僧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
”亮使人相追,逼還京師。
有僧慧威者,聞玄奘求法之志,極為贊歎,密遣二弟子慧琳、道整,竊送向西。
自是不敢公出,晝伏夜行,遂至瓜州(在今嘉峪關外安西縣)。
瓜州刺史獨孤開聞玄奘至,頗不見拒。
因訪西方行程,開雲:“從此北行五十餘裡,有葫蘆河(今名覺河,在敦煌縣西),上廣下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
上置玉門關(古玉門關,在今黨河西岸),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
關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裡,中無水草(丁謙《西城記》考證,唐時五烽以今所設卡倫地證之,第一烽當即巴顔木倫地,第二烽當即阿布圖烏魯蘇地,第三烽當即噶順地,第四烽當即阿枭格色爾騰地,第五烽當即納木哈烏蘇地。
蓋鹵碛中央無泉水處人不能居,故古今屯戍之所不甚相遠也)。
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碛,伊吾國境(伊吾國:據《唐書地理志》,貞觀六年改設伊州,玄奘于三年至彼,尚自立為國。
今為哈密地)。
”玄奘聞之,不免愁憤,所乘之馬又死,遲回未發,而追牒又至。
蓋涼州刺史訪知玄奘實未還京,故移牒瓜州雲:“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
”州吏李昌密懷牒來見雲:“師不是此耶?”玄奘遲疑未答。
昌曰:“師須實語必是,弟子為師圖之。
”玄奘乃實告。
昌深贊歎曰:“師實能爾者,為師毀卻文書。
”即于前裂之,仍雲:“師須早去。
” 所從兩小僧,道整先向敦煌,唯慧琳在。
知其不堪遠涉,亦放還。
遂易得馬一匹,但苦無人相引。
忽有一胡人來,自雲姓石字槃陀,願受戒為弟子,玄奘從之。
胡甚喜,辭還,少時赍餅果來。
玄奘見其雄健,貌又恭肅,遂告行意。
胡人言願護送過五烽山,玄奘大喜,乃更質衣資為買馬而期焉。
明日,彼胡更與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馬,相逐而至。
少胡曰:“此翁極谙西路,來去伊吾,三十餘返,故共俱來。
”胡翁因說:“西路險惡,沙河阻遠,鬼魅熱風,遇無免者;徒侶衆多,猶數迷失,況師單獨,如何可行?願自料量,勿輕身命。
”玄奘曰:“吾為求大法,發趣西方。
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
”胡翁見其志堅,乃曰:“師必去,可乘我馬。
此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
”玄奘以為然,遂即換馬。
胡翁歡喜,禮敬而别。
于是裝束,與少胡夜發。
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門關。
去關上流十裡許,兩岸可闊丈餘,旁有梧桐樹叢。
胡人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過。
玄奘既得安渡,于是大喜,因解駕停憩,與胡人相去,可五十餘步,各下褥而眠。
少時,胡人忽拔刀而起,徐向玄奘,未到十步許又回,不知何意。
玄奘坦然無慮。
天欲明,喚令起,取水盥漱訖欲發。
胡人曰:“弟子念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處被覺,即足死人,不如歸還,用為安穩。
”玄奘不從。
胡人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忤也。
”玄奘知其意,遂任還。
胡人曰:“師必不達,如被擒捉,則可奈何?”玄奘答曰:“縱使切割此身如微塵者,終不退回。
” 【批評】 玄奘西行之先,以人間衆苦,調伏其心;心不退轉,乃始決意。
吾人欲為一事,亦必如此,乃能有成。
然舉事之先,自謂堅決,至于臨事,徬徨畏難,中止者多矣。
玄奘在途,親曆之難,百倍于其意想之難,而杖策孤行,竟不返顧。
具此毅力,故終成其志耳。
玄奘西行,所慮者,山川險阻、習俗怪異,與夫毒蛇猛獸之見阻、祁寒暑雨之難當耳。
政府之禁令,固以為可避。
蓋一出玉門關,人煙稀少,豈複譏察之所能及?乃涼州之逼還,瓜州之追牒,五烽之暗箭,此種困難,蓋又出意料之外者矣。
加以胡人及胡老翁之危辭聳聽,曆試諸艱,而無悔心,誠哉其不退轉也。
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二十六歲了。
他想要在中秋啟程,又覺得西行之路艱險,于是自己試驗自己,承受人間種種苦楚,自信能夠承受住不改變決心,這樣才開始西行。
那時候有位叫孝達的秦州僧人,要從長安回家鄉,玄奘就跟他一起出發。
到了秦州(現在甘肅天水縣)住了一晚上,玄奘遇到一位蘭州(現在甘肅臯蘭縣)的同伴,又跟着他一起上路。
到了蘭州住了一晚,遇到涼州(現在甘肅武威縣)的人送完官馬要回涼州,玄奘就跟随他們啟程,在涼州停留了一個多月。
那時候李大亮任涼州都督,奉命禁止約束百姓出入國界,防範很嚴密。
這時有人來跟李大亮報告:“有位僧人從長安過來,想要去往西方,不知道有什麼用意。
”李大亮派人追上玄奘,逼迫他
将以仲秋首途,又以西路艱險,乃自試其心,以人間衆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既能自信,乃始決心。
時有秦州僧孝達,将自京還鄉,玄奘遂與俱去。
至秦州(今甘肅天水縣)停一宿,逢蘭州(今甘肅臯蘭縣)伴,又随去。
至蘭州一宿,遇涼州(今甘肅武威縣)人送官馬歸,又随去,至彼停月餘日。
時李大亮為涼州都督,既奉禁約百姓不許出蕃之旨,防禁特切。
此時有人報亮雲:“有僧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
”亮使人相追,逼還京師。
有僧慧威者,聞玄奘求法之志,極為贊歎,密遣二弟子慧琳、道整,竊送向西。
自是不敢公出,晝伏夜行,遂至瓜州(在今嘉峪關外安西縣)。
瓜州刺史獨孤開聞玄奘至,頗不見拒。
因訪西方行程,開雲:“從此北行五十餘裡,有葫蘆河(今名覺河,在敦煌縣西),上廣下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
上置玉門關(古玉門關,在今黨河西岸),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
關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裡,中無水草(丁謙《西城記》考證,唐時五烽以今所設卡倫地證之,第一烽當即巴顔木倫地,第二烽當即阿布圖烏魯蘇地,第三烽當即噶順地,第四烽當即阿枭格色爾騰地,第五烽當即納木哈烏蘇地。
蓋鹵碛中央無泉水處人不能居,故古今屯戍之所不甚相遠也)。
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碛,伊吾國境(伊吾國:據《唐書地理志》,貞觀六年改設伊州,玄奘于三年至彼,尚自立為國。
今為哈密地)。
”玄奘聞之,不免愁憤,所乘之馬又死,遲回未發,而追牒又至。
蓋涼州刺史訪知玄奘實未還京,故移牒瓜州雲:“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
”州吏李昌密懷牒來見雲:“師不是此耶?”玄奘遲疑未答。
昌曰:“師須實語必是,弟子為師圖之。
”玄奘乃實告。
昌深贊歎曰:“師實能爾者,為師毀卻文書。
”即于前裂之,仍雲:“師須早去。
” 所從兩小僧,道整先向敦煌,唯慧琳在。
知其不堪遠涉,亦放還。
遂易得馬一匹,但苦無人相引。
忽有一胡人來,自雲姓石字槃陀,願受戒為弟子,玄奘從之。
胡甚喜,辭還,少時赍餅果來。
玄奘見其雄健,貌又恭肅,遂告行意。
胡人言願護送過五烽山,玄奘大喜,乃更質衣資為買馬而期焉。
明日,彼胡更與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馬,相逐而至。
少胡曰:“此翁極谙西路,來去伊吾,三十餘返,故共俱來。
”胡翁因說:“西路險惡,沙河阻遠,鬼魅熱風,遇無免者;徒侶衆多,猶數迷失,況師單獨,如何可行?願自料量,勿輕身命。
”玄奘曰:“吾為求大法,發趣西方。
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
”胡翁見其志堅,乃曰:“師必去,可乘我馬。
此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
”玄奘以為然,遂即換馬。
胡翁歡喜,禮敬而别。
于是裝束,與少胡夜發。
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門關。
去關上流十裡許,兩岸可闊丈餘,旁有梧桐樹叢。
胡人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馬而過。
玄奘既得安渡,于是大喜,因解駕停憩,與胡人相去,可五十餘步,各下褥而眠。
少時,胡人忽拔刀而起,徐向玄奘,未到十步許又回,不知何意。
玄奘坦然無慮。
天欲明,喚令起,取水盥漱訖欲發。
胡人曰:“弟子念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處被覺,即足死人,不如歸還,用為安穩。
”玄奘不從。
胡人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忤也。
”玄奘知其意,遂任還。
胡人曰:“師必不達,如被擒捉,則可奈何?”玄奘答曰:“縱使切割此身如微塵者,終不退回。
” 【批評】 玄奘西行之先,以人間衆苦,調伏其心;心不退轉,乃始決意。
吾人欲為一事,亦必如此,乃能有成。
然舉事之先,自謂堅決,至于臨事,徬徨畏難,中止者多矣。
玄奘在途,親曆之難,百倍于其意想之難,而杖策孤行,竟不返顧。
具此毅力,故終成其志耳。
玄奘西行,所慮者,山川險阻、習俗怪異,與夫毒蛇猛獸之見阻、祁寒暑雨之難當耳。
政府之禁令,固以為可避。
蓋一出玉門關,人煙稀少,豈複譏察之所能及?乃涼州之逼還,瓜州之追牒,五烽之暗箭,此種困難,蓋又出意料之外者矣。
加以胡人及胡老翁之危辭聳聽,曆試諸艱,而無悔心,誠哉其不退轉也。
唐太宗貞觀三年,玄奘二十六歲了。
他想要在中秋啟程,又覺得西行之路艱險,于是自己試驗自己,承受人間種種苦楚,自信能夠承受住不改變決心,這樣才開始西行。
那時候有位叫孝達的秦州僧人,要從長安回家鄉,玄奘就跟他一起出發。
到了秦州(現在甘肅天水縣)住了一晚上,玄奘遇到一位蘭州(現在甘肅臯蘭縣)的同伴,又跟着他一起上路。
到了蘭州住了一晚,遇到涼州(現在甘肅武威縣)的人送完官馬要回涼州,玄奘就跟随他們啟程,在涼州停留了一個多月。
那時候李大亮任涼州都督,奉命禁止約束百姓出入國界,防範很嚴密。
這時有人來跟李大亮報告:“有位僧人從長安過來,想要去往西方,不知道有什麼用意。
”李大亮派人追上玄奘,逼迫他